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586|回复: 57

从复旦夺冠谈起——论“胜者胜之不武”怪圈的出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7-18 16:34: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
  想了很久才决定写这篇文章.之所以犹豫,一方面是因为自己毕竟才刚刚大三,不敢保证有什么多高的觉悟和境界,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篇文章一旦发出,就必然受到很多人的诟病。但既然这里是个自由发表思想的园地,所以我就在这里说一下。因为我的文字会比较多比较乱,所以有必要先说明一下,我的基本观点是:
  1.辩论赛不等于辩论,作为比赛,就是求胜的,就具有功利性。
  2.在懂得如何胜利之前,请不要笑谈所谓看淡输赢;在争取到胜利之前,争取所谓胜利之外的东西不过是一种自我欺骗。
  呵呵,很刻薄吧,估计已经有人在磨牙齿了,没关系,希望您先读完。
                                         二
  文章的缘起正是复旦的夺冠,准确的说,是四辩黄同学的辩词:奖杯只有一个,我们很无奈!所以对方辩友您不要告诉我我们这十二支队伍经过千辛万苦的准备,人格都要分裂了!我们不是为了这个冠军?!我们仅仅是为了闽江饭店给我们提供的一天三餐的自助餐?
  包括我在内,很多人对这句辩词提出了质疑,甚至可以说是愤怒。说复旦胜了比赛但却侮辱了辩论纯洁性的声音此起彼伏,很多人众口一致的说复旦即使不算是胜之不武,也至少可以说是胜的不光明磊落。包括笔者在内。是的,这些都可以理解。复旦结辩刺耳的声音“这个时代是实际的”确实让为了辩论拼搏过、梦想过的人们感到难以接受。
  ok,但是在这里,我发现了一个问题。
  不知道大家对去年的海峡赛是否记忆犹新,当时的冠军队世新在今天已经成了亚军。但对于当时的冠军,论坛里就真的是一片褒奖之声吗?似乎又并非如此。我似乎还记得很多人诟病过世新的立论和逻辑,觉得西交输的很冤。可是回想起来,真的如此吗?
  让我们把目光再放长一些。从武大败给马大开始,似乎冠军队就开始不断的背负骂名。而亚军队往往成了即使输了比赛却是真正英雄的典范。这之后,中大、财大...一个又一个冠军队伍开始成为争议的对象,而他们的手下败将,却一个个成为了虽败犹荣的英雄。
  这样的现象仅仅是在电视辩论赛中吗?不是的吧。在座各位,在你们所在的学校里,我相信每年也一定会有大量的比赛被人们骂成黑哨,有大量的胜利者遭受了本不该承受之重的苛责,有大量的失败者被捧成了虽败犹荣的英雄。扪心自问,是不是这样,尤其是在自己失败的时候,是不是尤其有这样的想法“黑哨,评委不懂辩论。”“我输了比赛,但明眼人都知道我逻辑理论各方面都比对方高。”...我相信肯定有。有多少人做了真正的反思呢,这是个问题。
  以我们学校为例子,据我了解的,从2000的比赛开始就已经不断有“黑哨”传出,我所在的学院连续两年夺冠,但却每每被一些辩手称作“胜之不武”。当然,我不想标榜我们有多强,我们有做的不好的地方,甚至很烂的地方,但是不是因此我们的胜利最后就因为缺点的存在而变的不值一提?
  诚然,因为很多功利因素的介入,甚至可以说是政治化,辩论赛中的黑哨和不公正现象确实在与日俱增。但是是不是因为这些原因,我们就永远要陷入胜者胜之不武,败者虽败犹荣的怪圈中?难道这一切所谓的不公正不合理真的是造成这一怪圈的根本原因??
  笔者是个爱辩论的人,或者准确说是个爱辩论赛中的人,正因为如此我要像黄师兄说的那样保持批判的态度,所以我不得不告诉大家我的观点:
  这一切的原因错在我们自己,归根结底是一个心态问题,按照我最尊敬的一个学长的说法就是“职业精神的沦丧”。
  不知道有多少人认真冷静的分析过当年武大的决赛,不管抽签有多么不利,武大在比赛中究竟表现的怎样?我希望大家好好想一想,即使不讲立论,从单纯比赛的技术层面他们做的又是怎样?那场比赛真的是一场局势上势均力敌的比赛吗,还是有一方已经很明显的被动了?我不知道那些把武大奉若神明的人有没有认真想过这个问题。我记得当时支持武大的人说“这场比赛辩题显失公平,所以考虑这种特殊情况也该判武大胜利。”说“马大引用英文原典在汉语辩论赛中是不对的,引用大量性犯罪的例子是不光彩的”,可是这些理由真的可以成立吗?大家不觉得很可笑吗?作为一个辩手首先就要尊重辩题,任何一个辩题都是我们阐发思想说服观众的舞台,在这个意义上,往往越不利的辩题越能更好的反映和锻炼辩手的思辩能力,有什么有利和不利之说呢?更何谈以此来影响比赛的胜负。就好象中国和美国打仗,中国说你的武器太先进了,所以我只要没被你完全打死就算我胜利了,这样说是不是很可笑呢?而后一个问题则更像是美国被中国打败了,在那里说,你用偷袭的方法胜了我,不算胜利,不更是另人可笑吗?大家想想,我为什么不可以说“马大辩手说普通话处于劣势,语文上处于劣势,作为华人又受政治原因好多问题不能说,考虑这些情况马大该胜。”比这些比赛之外的东西这些技术层面之外的东西,你比的完吗?如果说校园政治的介入影响了比赛的公平的话,这些拿比赛场外的东西去影响比赛胜负的做法又何尝不是异曲同工。为什么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呢?
  再来看武大之后的比赛。中大的获胜,也为诸多朋友诟病,最多的是说他们立论居然说“公利也是利”。后来我问过一个电子科大校辩队的朋友,他说他们当时准备的正方立论也同样是“公利是利”。真难想象,如果当时不巧是电子科大抽到正方的话,中山大学又会成为多少人眼中的悲剧英雄。
  接着是财大。作为对手感情上我不喜欢这支队伍,我也很讨厌那个教练用上海人特有的小气在论坛大放厥词。但作为一个热爱辩论的辩手,他们比赛的光碟我反复看了不下三十遍,负责任的说,我不怀疑财大夺冠的实力和他们精心的准备。仅仅以财大对我们的比赛为例,他们的立论在“相爱相处的逻辑关系”层面的漂亮转化,和在“相爱权利争取”这个层面对于我方可能论证空间“相爱不能相处”的包子战术,都表现了极高的策略性,尽管有诡辩的嫌疑。而在自由辩论过程中有组织的防守反击也确实相当漂亮。从这里可以看出他们确实进行了长时间的精心准备。而我们学校的准备,呵呵真正的集训不过一周而已,而且其中有多少时间是在真正准备辩论呢?自由辩论只准备了一个晚上。也许我们个人能力是强,但真正说自己在场上压倒了对手,或者对手胜之不武,怎么说呢,我只能是为自己过去的冲动感到羞愧。至于财大之后的比赛,我不想说多少,对澳门那场在战术上是绝对胜出,这没什么好争的,车明星的结辩显然是准备为主的,没打中对方要害,这没什么好说的。
  但没有办法,比赛场上要有立场,有的东西自己不相信也必须找到说法。生活中又何尝不是如此,面对外界的压力,我们有的时候只能选择立场而非是非真假对错等等。辩手也是无奈的。
  好了,说了那么多,大家该看到了,其实很多为后人诟病的胜利者们总有胜利的理由,而失败者也并非什么英雄好汉。
                                     三
  那么我们再来看今天的比赛。其实很简单的一场辩论赛,复旦大学只是犯了一个辩手很常见的错误——赤裸。把那些话说出来只能说明他们很不会考虑观众感受,但请注意,我这里说的观众也主要是你我这样的辩手,因为他说的很多东西在常人看来是符合常理的,没什么奇怪的。而世新大学呢,在感情上确实争取到了我们这些辩手。我从不怀疑黄大叔的个人修为,但是说实话,从过去的“人生历练”到今天的“轮您了”,理智的想一想,这些话是不是真的那么伟大动人呢?换句话说,这些话是不是只是对他们体系的一种漂亮的包装,让观众更容易接受更愿意接受他们的观点呢?而他们的立论问题向来为人诟病,所以我可以说世新是个包装技巧上的高手,但我有必要因为这些技巧而把他歌颂成一个崇高伟大的失败英雄吗?把这些东西上升到人格境界的层面,是不是夸张了些呢?
  从蒋昌建说要把辩题作为真理维护时起,从复旦在梦断狮城中歌颂他们的伟大时起,辩论赛的人群便开始走入一个怪圈,那就是喜欢“超越比赛”,说白了就是脱离比赛追求些悬乎的东西。于是精英心态产生了,于是理想主义情愫激长,于是辩论界在王者西交之后陷入了一个“胜者胜之不武,败者虽败犹荣”的怪圈。说到底,这到底是心态问题还是对辩论赛的认识不足呢?
  就说那个把辩论赛当真理的复旦吧,他们的真理就是“爱滋病是社会问题医疗途径医学问题社会影响”这样的定义转化,就是“善对应社会性,恶对应动物性”这样的循环定义,真的是真理吗?“以学心听,以心公辩”,可是在场上做了什么呢,大量的曲解对方本意,大量使用技巧,名言类比古诗漫天飞,真的是所谓辩士的心态名校的风范么?真正懂辩论赛就不要说外行话。其实93复旦准确的说也可以算的上是一支很会包装的队伍,甚至可以说,他们是在把一个简单的游戏包装成知识的盛宴,把一群普通的辩手包装成了真理的斗士。
  从复旦的迷梦中醒来,哪一个功成名就者不想把自己说的伟大一些,甚至有些传奇色彩。但作为辩手如果在这面前还不能保持起码的冷静和客观的话,我真怀疑你们辩士的精神。
                                       四
  说到这里就要说一个老话题了,辩论赛和辩论的区别是什么。
  其实很简单,辩论是探索真理解决问题,而辩论赛是个游戏是个节目,他是以辩论的形式演绎的,但胜利的关键只有一个——说服观众。
  而一个辩手的核心义务,永远不是显示自己多有逻辑多有理论多有知识多有修养,他要做的只有一件事,说服观众,以上的东西可以成为辅助达成这一目标的手段。
  这是我最尊敬的一个学长告诉我的,我负责任的和大家说,他的实力远在海峡赛各支大陆队伍任何一个辩手之上。
  他说,辩论赛的立论不是学理研究,而是找到一套说服观众的说法。而对于辩论,他说,真正的辩论是在有充分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之上,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如果这些都不具备,就在比赛中追求所谓真理之辩,实际上“和打牌聊天有什么区别呢”。
  而现在很多辩手不愿意面对的就是这一点:
  辩论赛只是个游戏,说服观众就是他的规则,脱离了这一点,再多的逻辑啊深度啊都没用。
  不愿意面对的结果就是他们永远信仰自己对所谓真理之辩的追求,对所谓高尚品质的追求,而忽略了比赛本身。当一切追求不再为比赛服务的时候,不再以说服观众为最终要件的时候,“黑哨”出现了,“评委素质低下”出现了,“胜者胜之不武,败者虽败犹荣”出现了。
  作为一个辩手,永远不要说“评委不懂辩论或者观众水平太低”,就像一个老师,永远不该埋怨自己的学生听不懂自己的课。
  讲到这里,就是回归到一个很简单的问题,辩论赛是比赛,一个比赛永远是求胜的,也永远是有规则的。现在辩手种种怪异心态的出现,正来自于他们对比赛的神话异化,正来自于他们永远不愿意面对现实。
  而看淡输赢更是可笑的。你会说,我即使踢球踢不过贝克汉姆,但至少我修为比你高,对足球的觉悟比你强?不会吧。那为什么在辩论赛中偏要如此呢?
  如果你想追寻的是辩论,ok,你去吧,没有人拦着你。但只要你还在比赛,你就应该记得比赛的规则,并且应该毫不犹豫的遵守他运用他,这是你作为一个辩手的义务,也正是我们所说的职业精神。在辩论赛这一块混,先懂得怎么取胜,再告诉我你看淡输赢,先争取到胜利再去追求比赛之外的东西。如果你只想追求比赛之外的东西,什么逻辑啊高度啊深度啊人格啊,ok你不必去打辩论赛了。
  辩论赛就是辩论赛,在这片天地里就是要遵守辩论赛的规矩,就这么简单。
  想追求比赛之外的东西,你可以不必比赛了,直接锻炼就了。
  但只要你还在比赛,请你永远不要忘记辩论赛的规矩,不要跟我说外行话。
  ok,这就是我想要告诉大家的。
                                      六
  说了这么多,相信一定有人已经摩拳擦掌了。没关系,大家都有自己的思想,说就是了。但我希望在您被冲动的感情冲昏理智前,还是请先保持点辩手的风度和客观。我承认这就是我的修为,层次低也罢,这个时代是很实际的,我在辩论赛领域也就一个无名小卒,能说的就这么多。想和我过招的有机会我会奉陪的。我说的就是比赛,比赛而已,希望大家也只谈比赛。
  如果说我这篇文章想达到什么目的的话,那就只有几个建议吧:
  1.想想看,你是否正视了辩论赛比赛和游戏的本质,正视了他的规则?
  2.请在说“胜者胜之不武,败者虽败犹荣”之前好好反思你的比赛。
  3.如果想真正成为比赛的高手,不要再和我总说什么人格修为等比赛之外的东西。
  4.辩手都有反驳本能,但更重要的是慎辩好思。
  5.尊重观众,尊重比赛,尊重对手,尊重辩题
  另外今天晚上我要去成都旅游了,可能暂时回不了帖子。没关系,8月我就回来,有什么问题大家探讨就是了。
发表于 2004-7-18 16:51:40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复旦夺冠谈起——论“胜者胜之不武”怪圈的出现

我一直对之中最后一段——作为一个辩士,我们应该***********——很不感冒
在我看来,辩手是什么?
中国古代有一个职业,叫戏子~他从事的是一种表演艺术
辩手实际上差不多
其实辩手所做的就是通过语言的方式表达出根据自己知识所得的对于辩题的认知,然后试图影响观众的倾向
做到了~你就成功
就这么简单~没有什么大道理
还是那句话——理解万岁
发表于 2004-7-18 17:38:39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复旦夺冠谈起——论“胜者胜之不武”怪圈的出现

很高兴看到张俊的这篇反思文章.
发表于 2004-7-18 18:29:40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复旦夺冠谈起——论“胜者胜之不武”怪圈的出现

好文章!非常深刻的反思,不过我这样说并不代表我认同所有观点。
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不认为人格修为是比赛以外的东西,正相反,这对一个辩手而言是很重要的。我观察过很多辩手,总结出辩手的三大瓶颈依次是:表达、思维、人格。人格是最后也最难突破的瓶颈,经常导致辩手发展停滞或是干脆放弃辩论,我试图挽救过,而大多数辩手都不爱听我的说教,我觉得很惋惜,也许是我说教功夫不到家:)
其次,这句话“在争取到胜利之前,争取所谓胜利之外的东西不过是一种自我欺骗。”我觉得太刻薄霸道了,呵呵,我作为辩手总共才8场正式比赛,6败2胜,可是我老是追求更深一层境界。

当然啦,我也很清楚为什么会和张俊有这样的分歧。我当教练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心理测验。人有偏理性偏感性两种,辩手也有,张俊是理性的人,我和黄大叔可能都是偏感情型的人,执中学长不只说过辩士要抱有批判的态度,他还强调辩士心中应该有关怀。这就是辩士的两种力量,一种是理性,一种是感性,后一种力量就直接源自人格。
黄大叔的煽情和催眠,台下理性的辩手,比如张俊,还有我师兄等等是免疫的,但是很多评委观众都不是。我每次都有心理准备,但每次都被催眠,呵呵

但是理性的辩手有的时候就是忽略了观众评委有一半以上都是偏感性的这个事实,过多的逻辑批判这些观众也是免疫的
最后说一句,辩手还是两种力量兼备,左右逢源比较吃香

发表于 2004-7-18 19:20:11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复旦夺冠谈起——论“胜者胜之不武”怪圈的出现

[这个贴子最后由木绵在 2004/07/18 07:26pm 第 1 次编辑]

张俊学长的文章写的很精彩,也很入心

但与楼上一样,我也不敢苟同。正如CC所说的,人格是最后也最难突破的瓶颈,搞辩论的不仅仅是口舌如簧,更要重视人文关怀。特别是在这么有影响力的辩论赛中,更要主要它的导向性。当然,如果你是要搞院赛,搞校赛,那好吧,你撕破脸为了那奖杯,那你就去吧。我想,没有人会去在乎。可现实不然,有多少辩论爱好者和仅仅是看热闹的外行,在关注的这场比赛,又有多少人在研究这场比赛,如果,没人去反思,质疑复旦的胜利,敢问,会不会出现一部分人为了也仅仅是为了奖杯而去模仿复旦的辩风呢??

个人看法,各位继续。:)

发表于 2004-7-18 20:19:06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复旦夺冠谈起——论“胜者胜之不武”怪圈的出现

下面引用由celluloid2004/07/18 06:29pm 发表的内容:
好文章!非常深刻的反思,不过我这样说并不代表我认同所有观点。
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不认为人格修为是比赛以外的东西,正相反,这对一个辩手而言是很重要的。我观察过很多辩手,总结出辩手的三大瓶颈依次 ...

每个人对于辩论的人士都不同
我觉得辩论没有那么高尚
通过辩论,我们有时候俩自己都不能改变,何谈去影响别人

关于我们学校和上财的比赛,我们本来就应该输的,输在场下了

场上的输赢其实大多数情况下不是辩手自己能够决定的

上场之前,我们都做到问心无愧了吗?

发表于 2004-7-18 22:55:34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复旦夺冠谈起——论“胜者胜之不武”怪圈的出现

   皇帝的新装被揭穿的时候,一定是有些恼羞成怒的吧
   
   这个帖子算是立场不错的了。难得
发表于 2004-7-18 23:05:43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复旦夺冠谈起——论“胜者胜之不武”怪圈的出现

下面引用由cloud2004/07/18 08:19pm 发表的内容:
每个人对于辩论的人士都不同
我觉得辩论没有那么高尚
通过辩论,我们有时候俩自己都不能改变,何谈去影响别人
关于我们学校和上财的比赛,我们本来就应该输的,输在场下了
...

嗯,高尚?其实在中国很多普通的事情都被人认为是高尚。
力量越大,责任越大,如果有一天拥有改变自己或别人的力量,那就要负起更多的责任,这是理所应当的。按我的体会,有时候多担负点责任,反而力量成长越快
发表于 2004-7-19 00:17:09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复旦夺冠谈起——论“胜者胜之不武”怪圈的出现

楼主的反思很深刻.令在下忍不住再花一整天的时间坐在电脑前,一口气再从初赛看到决赛,我发现一点:复旦为了夺得冠军教练们可是费尽心思\不惜一切代价了.不可否认,他们的教练对于每支参赛队都做了很细微的研究并已研制出对应的策略,以致都能够很顺利战胜对手!由此让我不得为他们教练的精明而深感佩服,但我不懂作为一个辩手连自己的独立人格都没有是否有点可悲呢?假如那些辩手离开了他们的教练或者换了别的教练,他们还能赢得冠军吗?他们参加完这次比赛,除了赢得荣誉,赛场之下的其他东西真的都可以抛之脑后吗?!
这就让我想起了曾经有人问我的一句话:" 难道 这世上除了 辩论 以外就没有更重要的东西值得追求?!" 打辩赛的功利性就可以无限制扩张啦?  到底是做人重要还是辩论重要?!
对于辩论和辩赛,我想这样来做个类比:今年的奥运会也要开始了,我们都期望着我们的中国队能多获金牌,这够实际了,但如果为了这样的目的连自己的人格都不要了,我们一直倡导的奥运精神又如何发扬呢?!
发表于 2004-7-19 00:59:31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复旦夺冠谈起——论“胜者胜之不武”怪圈的出现

下面引用由wosuoyuye2004/07/18 10:55pm 发表的内容:
皇帝的新装被揭穿的时候,一定是有些恼羞成怒的吧
   
   这个帖子算是立场不错的了。难得

感觉如果有人早已经准备好了透视镜,那皇帝穿什么衣服都没有用了。
发表于 2004-7-19 14:06:45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复旦夺冠谈起——论“胜者胜之不武”怪圈的出现

心态问题确实是辩手们难以逾越的坎!!
发表于 2004-7-19 15:29:13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复旦夺冠谈起——论“胜者胜之不武”怪圈的出现

所有的人都在选择辩手的立场,却从未从观众的立场去思考
张俊的话有道理,却忽略了太多的东西
如果是比赛,就不能忽略观众
发表于 2004-7-19 15:33:25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复旦夺冠谈起——论“胜者胜之不武”怪圈的出现

赞同楼上,在我心中观众甚至重过评委
发表于 2004-7-19 17:51:15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复旦夺冠谈起——论“胜者胜之不武”怪圈的出现

下面引用由fzuctao2004/07/19 03:29pm 发表的内容:
所有的人都在选择辩手的立场,却从未从观众的立场去思考
张俊的话有道理,却忽略了太多的东西
如果是比赛,就不能忽略观众


呵呵,稀客啊,什么时候从水底出来了,请都请不来,哈哈哈哈哈哈

发表于 2004-7-19 18:51:11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复旦夺冠谈起——论“胜者胜之不武”怪圈的出现

CTAO是稀客,好久没在学校看到他了,毕业了吧
发表于 2004-7-20 00:16:34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复旦夺冠谈起——论“胜者胜之不武”怪圈的出现

虽然楼主对复旦、武大的评价我不能赞同,但全文所表达的观点我倒是很同意。呵呵~~
发表于 2004-7-22 01:07:31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复旦夺冠谈起——论“胜者胜之不武”怪圈的出现

下面引用由救世主2004/07/18 04:34pm 发表的内容:

  想了很久才决定写这篇文章.之所以犹豫,一方面是因为自己毕竟才刚刚大三,不敢保证有什么多高的觉悟和境界,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篇文章一旦发出,就必然受到很多人的诟病。但既然这里是个自由发表思想的园 ...

每个热爱辩论的人都为辩论倾尽全力的投入了自己的情感和理智,而辩论回报我们的则是从本质上超越自己,从没受过训练的线性思维锤炼为全面深刻的辩证思维,防止过犹不及。
胜者胜之不武,是一个怪圈吗?败者虽败犹荣,是一件坏事吗?至少我不这样认为。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我想至少有以下几点:

第一、胜者没有绝对的实力或者说没有在当场比赛中表现出足以取胜的绝对实力。
当双方的差距非常微小或者相当接近的时候,对此有不同的意见和评论是十分正常的。为什么93年复旦和99年西安交大的比赛,没有人对比赛的结果表示疑义,没有人对裁判的水平提出反驳,缘由于此。至于说这个“怪圈(姑且称之)”始于01年武大败北,则有些不尽准确,事实上95年和97年比赛结果的争议一样很大,也可能你没听到,岚星就一直认为97年的比赛应判马大败北。更早一些说,90年亚洲大专辩论赛南大以几分之差败北时,一样有很大的争论。所以,只要有了人类的竞技,有了实力相当的比赛,这种争论就是由来已久,并不是这几年辩论赛的“独门暗器”。

第二、辩论赛的评判理论还不成熟,急需完善。
去年世新和马来亚大学半决赛后,那个包括了马来西亚网友和态度变了、dean、岚星等人的20几页的网友大辩论,当时参与者一定记忆犹新。当时争论的其实就是裁判判胜的标准。当时争论的焦点是裁判是否应该唯逻辑论;后来又有了南海之子参与的狮子与绵羊的争论,再后来有了态度变了和岚星的辩论赛是否更像足球赛的争论,最近有了terryhou参与的评判是否消极的中立,以及昨天岚星提出的辩论获胜的三条标准。因此,辩论赛的评判理论不成熟决定了谁是真正的冠军的争论恐怕还得长期的存在下去。毕竟辩论赛不是游泳田径比赛,一看成绩就能一目了然,也不是体操比赛,哪个难度多少分都在秩序册上写的一清二楚。裁判评论后就以评判的标准为唯一的胜负标准,恐怕不利于辩论评判理论的成熟和发展。

第三、利益相关者翻案
用您的说法就是利益相关者心态不好,诟病胜利者。不能否则有这些因素的存在。但“人不平则鸣”,他们诟病胜利者一定是他们还没有想通为什么失利,怎么会失利。那么更需要我们广泛的争论和讨论,才能使他们真正的认识到他们自身的不足和失利的原因,最终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在他们没有得到合理解释之前,我不认为他们抱怨胜之不武有何不妥。即使他们应该具有反思精神,进行反思的前提也是自己能意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结论
辩论赛不是成者王侯败者贼和一将功成万骨枯的舞台。胜利者不是全都是对的,失利者也并非一无是处。如果非要说所有的失利者就是因为没有成功的说服评委,就是技不如人,根本不需要考虑评委水平和评判理论的话,那么满众人意未必满一人意,就会出现同样的比赛换一批评委就换一个结果的现象。那样的竞技结果就会毫无作用,辩论赛也会逐渐消亡。
胜利者被评论和非议本属评论的常态,不仅正常,而且是非常难得的营养。只要我们不是恶语相加,不是无的放矢,不是人身攻击就是积极的。给胜利者提出批评正是希望我们的辩论赛变为我们真的想要的比赛,也希望他们能吸收失败者的长处,变的更加完美。关键取决于你怎么面对别人的批评。路一鸣在98年全辩时是所有参赛队中我最讨厌的选手,太强词夺理。但是99年国辩他却像换了一个人,成了我最喜欢的辩手,根源就是他一定是吸取了别人的批评和建议,而不是因为得了冠军而沾沾自喜,那样他也不会成为国辩的最佳队员。

几个观点与您商榷:
一、关于93复旦的评论
这样的讥讽过于刻薄,我在华辩新视点中《最经典的决赛》的评论中已经论述的很充分,请详见,不再赘述。

二、关于01武大的评论
您认为辩题没有有利和无利的说法,关键在于表现。可是您想没想到最公平的比法是什么,最公平的比法就是让武大和马来亚大学交换立场再辩一场,如果马来亚大学仍然获胜,那么他是当之无愧的冠军,可是如果武大获胜,那么你不觉得这样的比赛有问题吗?推广而言,如果实力相当的选手,谁持这个立场都获胜,难道辩论的水平还是获胜的决定性因素吗?比赛不成了抽签决定论吗?辩题的作用真的是可有可无吗?比如我与刘翔比跨栏,即使我一辈子也跑不过他,但这次比赛如果让他先跑十米我一样可以说他胜之不武,这与我的能力和发挥无关。何况说武大的表现很糟,只是您个人的主观感受,不能因为人家跟您的观点不同,就说别人没认真看比赛,或者说人家对武大奉若神明。除非您能证明您的观点就是真理同时您还调查了别人的心理。

三、辩风是赛场外的东西吗?
足球比赛的灵魂是什么?是球员的球风。
辩论比赛的灵魂是什么?是辩论员的辩风。
这段发人深省的话想必您也记忆犹新。把辩风理解成是不是说心理话和语气的轻重实在是误读了辩风,而把辩风说成是赛场外的东西更是舍本逐末。辩论赛说小了只是一场游戏,说大了却承担着展现华语魅力、传播中华文化、培养辩论人才等功能。就象体育比赛说小了只是一场游戏,说大了却传递着民族精神。功利性的要求使得韩国足球队冲进了世界杯四强,在速度滑冰和跆拳道赛场上通过裁判左右结果,受到了世界人民的嘲笑。我们是要赢得一场比赛,输掉整个人生;还是要输掉一场比赛,赢得整个人生?
复旦辩论队的问题当然没有这么严重,但是如果把大家对复旦辩论队的批评理解成只是黄翔的这几句话,而不是理解成他们全队在质询阶段和时有自说自话的辩论态度以及4辩在人家发言和自己发言时的风情万种,那么也是辜负了大家的良苦用心。对于大陆的队伍,大家都是爱之深,责之切,受到一些苛责也可以理解,中山大学辩论队一样受到了很多的批评。大家也没有要求他们携泰山以超北海,在辩风上加强是在他们能力范围之内的。
至于他们的辩风到底存不存在问题,我想如果很多人都感到不妥,那么就不是个别人的主观感受,一件涉及到很多人感受的,就是公序良俗应该考虑的范围,值得深思。其实这支辩论队和黄翔还是很有潜力的。

四、关于比赛的功利性和超越比赛
比赛有功利性本是个人的价值选择,他人没有指责的权力。但是功利性的危害却可能戕害了辩论本身。功利性最大的危害并不在于一场比赛,而是影响训练,这样的危害太大,最终有些选手越训练越差,比赛的场面也极其难看,客观影响了观众的喜欢程度。足球比赛1:0的功利主义使得比赛及其难看,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无所不用其极。后来国际足联通过扩大球门,更改越位,设定守门员持球时间,金球死亡等方法力争消除这种影响。我们也该考虑考虑应该如何从规则上促进辩论的发展。

最后,超越比赛能不能做到,您认为不能,黄翔也认为做不到,所以说了那样的一段话。这些都是你们的心理话,是真话,没有什么应该指责的。
但问题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跟你们有着相同的生活经历和人生体验,不能因为你们做不到,就认为其他人说话是假大空,或者虚无缥缈。最理想的辩论赛应该是超越了功利性的真正享受辩论乐趣的角逐,因为没有了功利性的约束,才可以尽情发挥,才可以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样的辩论队和辩论员是最强的。也许您大三的时候还不能理解这种境界,但我保证,您只要持续的追求,总有一天,也许在您研三的时候一定能达到这种境界。

我认为辩论其实是有三层境界的:
第一层是为了与对手的角逐;
第二层是路一鸣在辩词中所说的,在挑战中突破极限,在竞争中展现自我,眼中没有对手;
第三层是周玄毅在送别东吴大学的辩友时体味到的——超越成败的是朋友的感情。我认为那就是在你的心中,对方辩友、评委、观众都是你的朋友,你追求的就是用思想性的东西震撼自己和大家的心灵。
辩论赛也好,足球赛也罢,一场游戏的输赢终究都会随风而逝,能使我们夜不能寐的正是思想性的语言,就像路一鸣的“赛场其实就是你我的人生”,像余磊的“这是生我养我的土地”,像蒋昌建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观赏一场比赛似乎只等着电闪石击的这一刻。如果我再参赛,我一定会要求我每场的目标就是说出一两句思想性的语言,然而,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发表于 2004-7-22 12:28:33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复旦夺冠谈起——论“胜者胜之不武”怪圈的出现

楼上的发言深得我心,全篇认同!
发表于 2004-7-22 12:36:23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复旦夺冠谈起——论“胜者胜之不武”怪圈的出现

去年世新大学黄执中也说过:“你妈妈和猪同时掉到水里你先救谁”的问题,这个事我对黄先生的印象变得很差,后来才慢慢感受到他的魅力的。相反,那场华东师范4位女辩手表现出了杰出的辩风。总而言之,我觉得复旦现在还是在慢慢复兴,期待我如复旦大学的一天
发表于 2004-7-22 12:50:09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复旦夺冠谈起——论“胜者胜之不武”怪圈的出现

我是恰恰相反,正因为黄执中说一只猪和你的母亲掉到河里你先救谁,我感受到了黄执中的魅力,那种对人的关怀至上的魅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华语辩论网 ( 粤ICP备20050268号-1 )

GMT+8, 2025-9-1 11:12 , Processed in 0.05676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