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85|回复: 0

【辩词】贾玲恶搞花木兰是否应该道歉 第七届 初赛F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7-29 14:47: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la_campanella 于 2015-7-29 17:59 编辑

甲级联赛初赛F组第一场比赛
辩题:【贾玲恶搞花木兰是否应该道歉】
正方:【火龙战队】   上场队员:一辩:李叶;二辩:李昂; 三辩:季磊  
反方:【李洁妍队】  上场队员:一辩:王炳昊;二辩:邱亦涵; 三辩:周维炜
评委:耿方志,梁琪左思远
正方【火龙战队】辩词
谢谢主席:
大家好。
近日,喜剧演员贾玲恶搞花木兰一事在网上引发热议,贾玲是否应该道歉,更成为了争论的焦点。有人认为,艺术的再创作需要自由,贾玲无需道歉,而有人认为恶搞也要分对象。不同的人群站在不同的角度持有不同看法,贾玲恶搞花木兰这个事件本身难以用一种标准衡量出绝对的对错。可是,主观上没有恶意,并不意味着没有不适当的地方,今天我方基于尊重的角度,认为贾玲应当道歉,理由如下:
首先,道歉,并不是严厉的惩罚,而只是表明对他人尊重的态度。要求道歉,也不是为了否定一个人,而是请求对方的尊重与理解。所以,当一件事情无法明确地划出二元的对错,而伤害又确实产生时,一方要求道歉的诉求合理,另一方应当尊重,表达歉意。其次,今天道歉的对象并非全国人民,而是那些因该作品不适当之处而觉得情感受到伤害的主体。
回顾这个事件本身,花木兰,无论是千百年前乐府诗中的“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形象,还是后来在不同时代改造而成的形象,一直以来都因人物身上的忠孝义勇,传递着中华民族精神和正能量而备受好评。而在当代,迪斯尼版花木兰以及后来赵薇版的花木兰, 也曾通过各种各样的艺术表现形式不断丰富木兰形象,这些都能被观众接受,因为花木兰身上最值得我们尊敬的忠孝义勇的品质并没有被颠覆但与前两部作品不同,贾玲的恶搞创作已然无法再让人们将她与之前心目中那个值得尊敬的花木兰形象构建联系,最终,既没有丰富人物形象,也没有传达出恶搞这种艺术手法最初想要带来的讽刺价值。基于此,观众感到对花木兰的情感没有得到尊重从而产生的道歉诉求合情合理。
而贾玲,身为一个作品面向所有观众的艺术创作者, 一个道歉,既可以展示她承认自己创作有所不当的诚心,又能体现对花木兰这个英雄人物本身的尊重,更可以表达她对观众情感的尊重,让观众看到她身为演员的用心与负责,获得观众的理解,让这些观众不因这件事就此否定了自己,维持自己的群众基础,让自己在以后的艺术生涯多顾大局,给观众带来喜剧的欢乐,同时让整个事件朝着平和的方向发展。所以道歉无论对于整个事件还是贾玲个人,这都是一个好的选择。
其实正如今天贾玲道歉,我们能看到的,是艺术人勇气,承担,和尊重。民众对于艺术人的宽容,和艺术人对于群众感情的尊重,都是我们所期望能够看到的未来,这次道歉,或许能够成为走向这未来的小小一步。
综上所述,我方认为,贾玲应该道歉。



反方【李洁妍队】辩词

日前,贾玲在欢乐喜剧人这档节目里以木兰辞为蓝本,对花木兰这一形象重新解构,改编为一出有别于传统的另类喜剧作品。原本平静的节目被一封公开信激起风波,舞台上的喜剧也继而演变为一场社会事件的闹剧。在这一事件的整个过程中,无论从作品的性质内容,节目的影响,还是道歉这一行为的深层价值含义上,我方都坚持认为,贾玲没有为恶搞花木兰道歉的必要。
第一,从作品的性质上看,贾玲出演的喜剧是对木兰从军这一典故的合理二次创作,我们从中无法得出作者的亵渎之意。在内容上,贾玲饰演的花木兰仍为正面人物。她在军营里误打误撞受到重用,在战场上勇敢杀敌最终光荣返乡。作者以木兰成长后的醒悟和蜕变丰满了人物形象。在主题上,贾玲的喜剧借木兰的成长经历凸显了父爱与吃亏是福的主旨,实现了文艺作品的突破与创新。在喜剧小品的艺术形式上,喜剧本身就是对真实生活一定程度上的夸张和变形,贾玲通过对传统文学形象的解构及改编,完成全新的创作,是颠覆绝非丑化,并没有逾越喜剧创作的底线。
第二,对方辩友造成恶劣影响缺乏论证。所有二次创作都难免将原作的颠覆,同样包括用原有的人物承载全新的主旨。比如鲁迅的故事新编、康熙微服私访、宰相刘罗锅等都是三分真七分虚。可是我们受众自己的理解能力和知识水平,让我们并不会把二次创作的改动误认为原典的内容。看过大话西游的人有几个认为孙悟空真谈了恋爱?看故事新编的人,难到真会以为后羿是个惧内的傻大个?观众自有其判断能力,并不能付以恶劣影响。
第三,从道歉的深层价值含义上,贾玲更不应道歉。道歉则意味着在文艺创作自由与周全自身利益的比拼中妥协,意味着充分涌流的创作活力向陈旧刻板的固化模式让步,意味着所有的文学艺术只能谨言慎行,战战兢兢地程式化演出,成为新时代的样板戏。今天,木兰研究中心要求贾玲道歉,如果需要道歉,《暗恋桃花源》里将陶渊明的文学名著改编成老陶、春花与袁老板之间的三角恋爱,赖声川是不是要道歉,最近的《大圣归来》将美猴王画成一张大马脸,不更要道歉!道歉是人们恐惧后的顺从。花木兰是全国人民的,她作为一个传统民间形象,不是任何团体的禁脔,其版权应为全部中国人共同拥有,任何人都有权演绎、改编。贾玲演绎花木兰又为何不可呢?
    综上,我方坚持认为:贾玲不应该为恶搞花木兰道歉。

甲级联赛初赛F组第二场比赛
辩题:【贾玲恶搞花木兰是否应该道歉】
正方:【初升的太阳队】   上场队员:一辩:杨叶盛    ;二辩:瞿弘毅; 三辩:尹钦豪  
反方:【辩鞭扁遍惼边辩队】  上场队员:一辩:张翼翔;二辩:孟于超; 三辩:陈逸东
评委:耿方志,梁琪左思远

反方【辩鞭扁遍惼边辩队】 辩词
谢谢主席,问候在场各位。“恶搞”作为新生词汇,其原意为恶意搞笑。但为了避免出现负面论证,使持方更公平,我们认为,可以将辩题中的恶搞定义为在已有资源(如新闻图片、文艺作品)基础上进行再创作,使原来的格调和气氛大变,包含各种搞笑元素的行为。我方的判断标准为:贾玲之小品,是否符合公众人物必须为之道歉的条件。而综合各种已有事例,我方认为,公众人物必要道歉之条件有四:1.法理错误性;2.道德负面性;2.影响恶劣性3.舆论压倒性。故我方认为,贾玲恶搞花木兰,不应该道歉。原因有三:
第一:贾玲之小品,性质并不恶劣;从现代精神的角度看,喜剧创作不可逾越的底线主要有两个;其一,调侃先天的生理缺陷;其二,损害人的精神尊严。具体到《花木兰》的小品中,不难发现二者都不符合。剧中对于花木兰的跑步姿势、站立等搞笑桥段的设置,是基于其性别在军营中表现的合理设置,并非对于女性本身弱势与缺陷的嘲讽。其次,虽然剧中对花木兰进行了“怕上战场”“贪吃”等颠覆性描写,但无论是从整剧围绕的“吃亏是福”“父爱”等主题、还是从花木兰虽然害怕但在战场上依然勇敢杀敌的描写。都合理地展现了角色应有的光辉。剧中虽不提及爱国,对此却也无半分贬损,若要说其有损花木兰之精神尊呀,未免太过勉强。
第二,适度的恶搞文化并不会影响传统文化的价值;我们必须承认,传统文化的正统价值必须免遭次生文化的侵蚀与影响。但从一方面来说,九年制义务教育对于每一代学生的爱国主义与传统文化教育相当重视。也许不是每个人都看过贾玲的恶搞小品,但几乎每个人都知道《木兰辞》中的“安能辨我是雄雌”。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因其强大的生命力以及人们的不懈传承而深入人心。从另一方面来说,民众有其辨别能力。这不仅体现在“贾玲恶搞花木兰”的定性,以及对其行为的讨论中。还体现在对赵本山、王伟忠等小品一次又一次的舆论碰撞与批判之中,民众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了他们的理性与清晰。
第三,恶搞文化作为一种相对亲民的文化,本身应有其发展和生存空间。在文化领域“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理应共存。作为“下里巴人”的恶搞文化,本就为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而生。如我方第一点所说,在不逾越喜剧创作底线的前提之下。“下里巴人”应该以传统、优秀文化为土壤,以相对正确的价值观为主轴,去打造更为亲民的娱乐性文化。而社会大众,则更应该给予创作者和作品以相应的尊重和宽容,脱去文化洁癖的高跟鞋,还社会文化一个更加包容、更加开放、更加理性而自由的生存空间!
综上所述,我方坚持认为:贾玲恶搞花木兰,不应该道歉。

请问,有没有任何一部关于花木兰的史书,记载了其从头到脚任何形象与性格细节?

请问花木兰是神还是普通人?
(对方辩友今天将一个英雄人物神化,我们尚且不提倡神化任何革命领袖,今天您是来宣扬英雄精神还是求神拜佛?)

请问普通人有没有缺点?

贪吃、有些胆小、仰慕异性,是不是普通人都会有的特点?

再请问,贾玲演的是历史正剧还是滑稽小品?

滑稽小品是否允许适当夸张?

今天既没有一部史书从头到脚描绘花木兰,她也没有被神化。那么作为一部滑稽小品,对其可能有的“普通人的”缺点进行适当夸张描写,以求娱乐,有何不可?
再问对方辩友,贾玲版《木兰从军》9分59秒,女主角说了什么话?

“只要能打胜仗保家卫国,是男是女都一样!”请问这是否体现了爱国主义的正能量?
(对方辩友您既然能把全片高潮时的一句话当作无误而不断揪那些只是搞笑的小细节,这是不是双重标准?)

显然,贾玲在一部滑稽小品里,不过是塑造了一位和大多数普通人一样,有一些缺点,却在战场上得到历练而成长的,爱国的姑娘。就其作品本身来说,虽称不上高雅,但要说是辱没传统,则未免过分。

谢谢主席,大家好,回顾整场比赛,对方辩友的观点无非是贾玲扮演的花木兰与传统观念上的花木兰的传奇形象不符,可是经过我方辩友的一番分析之后,大家很容易的发现小品中的一切恶搞的来源都是符合人之常情的,而显然喜剧作品是可以稍加夸张的表现的,所以我方坚定的认为贾玲不应道歉。下面让我来总结一下我方观点:
第一,贾玲的恶搞并未触及花木兰的核心精神。我们对花木兰的认知仅仅存在于《木兰辞》中,所表现是精神是建功立业与“安能辨我是雄雌”的男女平等精神。而小品中存在恶搞的桥段仅仅是对花木兰形象以及性格的表现。况且花木兰的真实形象尚无定论,又怎能限定花木兰的个人形象只有一种呢?
第二,恶搞文化仅仅是为了娱乐大众的存在,不会威胁传统精神。同时作为一个新兴文化,应给它以发展空间。众所周知,我们在看电影时并不会把电影中的情节当作现实。同样,小品中的表现形式,观众也都明白是刻意制造的节目效果。是否与现实不符就应该道歉呢?那我们的艺术文化还能够继续发展吗?
第三,对恶搞文化的理性对待体现了社会的进步。中国走过了封建时代,走过了文革时期,人民的思想逐渐解放。从封建的“男尊女卑”走向了“男女平等”,走过了文革时期的大批斗,好不容易走到了现在思想相对自由的时代。要求贾玲道歉事件的出现实质上是中国部分人价值扭曲,盲目要求遵循传统,而不考虑现代社会进步的思想。我们提倡文化自由,是相信公众对事物有足够的判断力与认知能力。今天我们在追求言论自由追求信息公开的同时,如果对恶搞文化抱有恶意批判的态度,这其实是在自相矛盾。中国文化本就因多样化而繁荣昌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实质是对文化的扼杀。中国文化所具有的包容性让中国文化具有了更多的内涵。对恶搞文化的恶意指责实际上也是在丢失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同时文化的创新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像贾玲这样走在喜剧创新前沿的先锋也会遭受压力与阻力,我们是不是应该给多一点宽容?美国是公认的社会发达国家,同时也是恶搞文化最为兴盛的国家的之一。只要不触犯道德底线,上至总统下至平民,都可以恶搞。世界发达国家的民众对于恶搞文化的接受度也是极高,固步自封的反而是一些发展中国家。恶搞文化所代表的新兴流行文化应该在社会中得到应有的生存空间,同时,对新兴文化的支持与接受,也正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最后,请各位给艺术创作给留多一点空间,少一点苛责。因此我方坚定的认为贾玲不应该道歉。谢谢大家!


超级联赛初赛E组第一场比赛
辩题:[贾玲恶搞花木兰是否应该道歉]
正方:[湘潭大学百灵鸟战队]   :一辩:宋金亮;二辩:王秦威; 三辩:齐晓峰
反方:[邹璇队]  一辩:杨少颖;二辩:邹旋; 三辩:冀小雪
评委:张书帏   仲楠   陈哲
正方[湘潭大学百灵鸟战队] 辩词

谢谢主席,大家好。
贾玲在今年6月27日欢乐喜剧人的节目《木兰从军》小品中,将主动替父从军的巾帼英雄花木兰塑造成为一个贪生怕死、胸无大志、被父亲连坑带骗才去当兵的傻大妞形象,引发了“中国木兰文化研究中心”的不满,刊发公开信要求贾玲及剧组公开道歉。在接下来的一个月中,这一事件更是经历了专家与网友的争议升级,最后贾玲道歉,节目停播。那么贾玲针对恶搞花木兰事件的道歉,究竟是不是应该的呢?我们说一个人应该道歉,无非是在他做出了不恰当的行为、又想得到对方谅解的时候,具体的情况或许因人而异,但根本目的都是希望冲突或事件本身可以得到更妥善合理的解决。我方以此为标准,从道歉涉及的两方面当事人来看,认为贾玲应该道歉,理由如下。
第一,对提出道歉要求的木兰文化研究中心来说,他们的要求是合理的。在公开指责信中,研究中心认为贾玲颠覆了花木兰的形象,破坏了传统文化,伤害了木兰家乡人民的感情,进而提出抗议,要求道歉。信中的措辞较为激烈,但所述说的内容都符合事实,既没有诽谤、也没有侮辱性言辞,索要的也只是一个态度、一个解释,除此之外没有其它任何过分的要求。所谓道歉,即是承认自己的言行不当,使人委屈或对人无礼。而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认为,贾玲的小品幽默搞笑有余,内涵格调不足,而以消费自身、消费传统人物的方式来制造笑点,对一个喜剧创作者而言,不仅不合时宜,也有失水准。因此,从道歉本身的合理性来看,贾玲是应该道歉的。
第二,对被要求道歉的贾玲来说,道歉也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此事自研究中心发出公开信以来,可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里一直是微博热门话题,社会各界人士对此争议不断,甚至在网上展开规模各异的骂战,而《欢乐喜剧人》更因此停播。贾玲作为这次事件中处于风口浪尖的当事人,又是在春晚一战成名的公众人物,【】势必需要正面回应。而道歉是用行动征得对方理解原谅的一种较为积极的处理方式,既表明了自己诚恳虚心的态度,又在冲突中彰显了大度,为自己赢得了支持,平息了争议。事实上,贾玲道歉微博发出后,转发量迅速过万,也在六万多的评论中得到了广大网友的支持和肯定。因此,从冲突解决的效果和事后影响来看,贾玲的道歉也是应该的。
综上所述,我方坚定认为,贾玲恶搞花木兰应该道歉。谢谢。

贾玲没错(对错)
第一,【对方今天不断强调花木兰不是真实存在的,还告诉大家说小品嘛,喜剧嘛,认真你就输了】
但这也暴露出今天对方辩友在极力混淆,改编,跟恶搞,其实是完全不同的。贾玲如果仅仅是把花木兰改编成贪吃、黑胖或者喜欢看帅哥的人,其实都无伤大雅,这个小品真正不能被接受的是,把替父从军,恶搞成了贪生怕死。【2.这跟花木兰是不是真实人物没有任何关系,因为花木兰已经成为一个文化符号乃至精神象征,【】而替父从军忠孝双全这一特点正是花木兰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记忆中的核心与本质所在】好比抗战神剧里手撕鬼子我们或许还可以一笑而过,但如果让刘胡兰成了卖国贼、江姐成了汉奸,敢问有谁能接受?【所以迪士尼改编的花木兰动画电影,虽然对花木兰的出身做了许多颠覆性修改,却没有对她的精神和勇气做出一丝一毫的恶搞。】而贾玲的恶搞,即使是无心之失,但改变的正是花木兰最本质最核心的部分,这也正是恶搞与普通改编的区别所在。因此贾玲自己是的确有不妥之处的。
强迫道歉(解决效果)
第二,对方辩友又用一种被害妄想症的姿态,认为我们的立场就是要强迫贾玲道歉。
那么请对方辩友哪怕是尝试着站到贾玲的角度也想一想,注意,假设这个时候我就是贾玲,没有任何人逼我,仅仅因为我的作品的确有不妥之处,伤害到了别人的感情,引起长达一个月的争论,甚至我参加的节目都因为我而只能被停播,请问此时此刻,我应不应该站出来说一句,对不起?所以对于道歉这件事情,是您方太较真了。【】不是罪大恶极才应该道歉,也不是道个歉就是人格上受了侮辱,在我方看来,这是每一个成熟理性的人都应该具备的态度,和应该学会的处事方式,而已。
而您方在对错和解决效果的两个层面上都没有论证清楚,【甚至连道歉之外解决问题的替代方案都没有给】又要如何理直气壮地告诉我们贾玲不应该道歉呢?
(虚设的两难境地)

好,对方辩友论证不出来,又用一个听起来非常高大上的价值,给我们出了一道并不存在的选择题。什么意思呢?他们认为喜剧创作啊,你要么包容一切错误,要么就永远别想有创新。那么请大家想两个问题,第一,自由的创作,和优秀的创作,难道是矛盾的吗?第二,宽容犯错,和当做她没有犯错,是一样的吗?恰恰相反,实际上,公众一方面以高期待推动艺人们做出更好的作品,另一方面也在以宽容给予他们空间,也正是基于此,艺人们才更应该反思自己、积极进步。只有这样,贾玲事件才不仅仅是一个闹剧,【更可以是个契机,倒逼自己更上一层楼,创作出真正叫好又能赢得尊敬的作品。到那时候,相信观众乃至木兰研究中心对贾玲也不会吝惜自己的掌声。】

反方[邹璇队]辩词
申论:
道歉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态度今天我们要贾玲道歉是先给她扣上抹黑花木兰的一个帽子谴责她才让她道歉。今天我们来讨论这个辩题首先要明确两点∶现在的恶搞是指在已有资源(如新闻图片、文艺作品这些基础上进行再创作,原来的格调和气氛大变,包含各种搞笑元素,恶搞并不等于恶俗,恶俗是色情暴力之类,所以对方辩友盲目扩大的影响其实是恶俗所带来的  无形中其实把恶搞直接定义成不好的这是不对的。其次木兰从军作为一个喜剧来看,毫无疑问观众看的是贾玲,因为主持人在节目开始前就亮明了下一个出场的是贾玲,我想哪个观众也不会认为这个形象就是真正的‘花木兰’。观众看节目图的就是娱乐,不是把它当历史正剧来看,所以看喜剧不要用过分严肃的目光,在节目中贾玲将花木兰设定成在没有受到军队的磨练之前不懂吃亏面对危险总想着躲避以及好吃的形象从喜剧这个具有自身特有的形式来说并没有错。我们从中看到的花木兰形象是有点戏谑的,日常化的,不那么高大上,但在生活中是确确实实的,大家能够接受的有血有肉的人物,把她一个成长的过程写出来。在节目的最后花木兰骁勇善战挺身而出,在最后同样宣扬了在国难当头不管男子女子都可以为国奉献的精神,肯定了花木兰的民族英雄的形象。明确了这两点我们就来解决对方辩友的问题。
对方辩友一直在说木兰从军给大众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其实不是,我们现在来看看受影响的到底是哪些人,一步步来看,第一部分就是之前受过花木兰精神教育在心里已经有一个定型的花木兰形象的人,对于他们来说,这个喜剧对他们心中花木兰形象影响是很小的。第二部分就是那些之前从没有接受过花木兰的精神教育然后接触到木兰从军的人,我们返观木兰从军本身,它极力倡导花木兰的爱国精神,倡导吃亏是福的价值观。对于他们来说也是好的。没有造成不好的影响。最后只剩下那些接受过花木兰精神教育可是这个接受的不全面,看了木兰从军以后对于花木兰的个人性格特征有动摇的人,对于这部分人来说,我方承认是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是这个影响一定是不好的么?
我方从三个方面来向大家阐述对于这一部分人来说造成的影响不是坏的。第一花木兰并不是特别真实的人所以贾玲没有扭曲事实只是塑造了一个不一样的形象。花木兰人物源于木兰诗,诗中没有对于她的个人性格方面进行过多的阐述。木兰诗以后的其他影视作品是存在编剧导演对其的改编塑造,从古至今的口口相传也在细节处加了大众自己的主观认知。从这一个点来看。贾玲也只是在对花木兰的一个人物的性格做了一个同样的改编,塑造了一个不同的人物形象而已,任何艺术形式都是经过再加工的,如果严格去把握历史真相的话,这样就束缚了艺术的创造力。而且是这些性格在花木兰身上所体现的是小方面。大方面例如花木兰的爱国精神,贾玲也是紧扣的。让花木兰的人物形象更贴近生活更为真实,让我们明白生活中缺点与优点并存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是花木兰。
第二。喜剧是以夸张的手法、巧妙的结构、诙谐的台词刻画出滑稽、幽默及对旁人无伤害的丑陋、乖僻的主人公形象表现生活中或丑、或美、或悲的一面从而引起人们对丑的、滑稽的嘲笑,对正常的人生和美好的理想予以肯定。木兰从军中对于花木兰在战争来临之前的小女人形象以及在接受军队的训练之前的形象都是受到喜剧这个表演形式的影响。不同的表演艺术形式所呈现的人物形象不同,这是艺术的多元性,塑造一个与原本不一样的形象并不是对原有印象的破坏,周星驰恶搞唐伯虎、大话西游中恶搞玄奘大师、孙悟空作为一个和尚和妖精谈恋爱、大量的恶搞世界名著《西游记》的影视小说、姜昆恶搞陶渊明的相声等等都是同样例子,为什么他们不仅没有被要求公开道歉还获满堂彩??同样的艺术的表现形式却用两个不同的标准来要求贾玲公开道歉上纲上线,是不是不公平呢?
第三人物性格上的缺陷,与被称为“英雄”并不矛盾,过去人们接受花木兰形象教育的时候就是以一个很正的方式。但是现代人不一样。我们有自嘲的幽默。心里不那么脆弱。而且对于青年人的价值观的教育不是把花木兰塑造成一个没有一点性格缺陷的,我们传导的是一个全面看待人物,肯定一个人有缺点但是我们要看到这个人的大方面的精神。 花木兰不管怎么说。都是一个小女子。一个小女子啊。没有战争之前贪生怕死和好吃哪里不合理了?花木兰的故事不就是要表达在国难当头不管男女都有爱国情怀。最后贾玲演的花木兰也体现了。
结辩:
其实对方辩友今天整场比赛向我们说的主要是什么呢,
1.驳!  Balabala。。。
2从来没有把花木兰变成反面不过让她褪去了光芒变得日常化,1000个观众,1000个花木兰,那么这第1001种的解读,究竟哪里错?其次必须强调的是,荒诞喜剧。在这部剧中更多是从另一种艺术角度对花木兰形象的演绎,可是观众有自己的判断,这改变不了花木兰的历史定位影响不了所传递的价值,不是我们怎么演花木兰就变成怎样,更不是说因为这样演大家就会接受一些相悖的观点,不是这样的,真正对历史与价值的认同来自哪里?人心。要相信观众是有自己的判断,社会是有自己的认知,会筛选再认同,这才是真正的敬畏与尊重。
3对人物形象宽容  我们再看,贾玲恶搞花木兰,其实我想大家看了后,是觉得这个花木兰真可恨,还是会笑觉得这样子的真是亲切,绝大部分该是后者。贾玲在我们熟知的基础上进行另一种解读,这样的木兰真实接地气,她有血有肉,能替父从军,也有小女生贪吃的一面,这不好吗?很多人在谴责,诸如贾玲把花木兰演成贪吃懒做的傻大妞不对,可是究竟哪里明确记载,花木兰是英姿飒爽完美形象?各位,如果花木兰真的存在,我想花木兰是人不是神。褪去熟知的光芒,那个年纪的她替父从军的背后也会有小女生贪吃胆小的一面,那不是不孝更不叫贪生怕死,这是每个平凡女性都会有的,放到木兰身上这究竟有什么错?这样的木兰让我们知道,英雄人物也是有血有肉日常化,不是遥不可及。那么这个时候我们也宽容一点,允许这个小女生有那么一些不完美
4对艺术多样性宽容  历史沉寂,艺术多元,难道每个对历史进行创作的人都对历史进行了破坏吗,那绝大部分的影视节目是不是都要道歉?这样的历史被道歉也会很累。历史需要尊重与敬畏,但更需要不一样的理解与接受,而多元化的艺术创作,正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在这个时候,需要的是我们宽容的胸怀。任何艺术形式都是经过再加工的,我们要对艺术多样性予以宽容理解,一律严苛看待,拿历史政治节目的眼光上纲上线的看这样一出喜剧,真的合理吗?同时,我们也要对自己的民族文化自信一点,,,,

5 所以最后,在座各位,balabala谢谢。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上传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华语辩论网 ( 粤ICP备20050268号-1 )

GMT+8, 2025-9-4 16:43 , Processed in 0.04971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