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贴子最后由木绵在 2004/07/14 04:22pm 第 3 次编辑]
海峡赛第一场感受辩题:经济全球化使竞争多于合作/合作多于竞争 正方:东吴大学 反方:福建师范大学 一.立论 我仅仅以观众的角度,谈谈我的直观感受,也许并不准确。如有冒犯还请见谅。 正方:正方的立论感觉比较常规,立在竞争合作两者逻辑关系的层面。最主要的似乎是在说,经济全球化之下有竞争有合作,而合作实际上也是竞争的幌子(暗含合作实质上也是竞争or合作也能带来更多竞争)。他们的论证包括合作因为竞争,合作的过程中有竞争,合作的结果仍然是更大的竞争,这样给人的直观感受似乎是竞争多了。这样的立论相对比较取巧。 反方:继续师大在省赛决赛给我的感觉,立了一个比较大的架子。记的不很清楚,似乎包括:一. 更大的合作需要——共同利益的形成和全球性问题的出现;二.更好的合作条件——分工国际化等等。似乎是这样的,听的不是很清楚了。抱歉 二.陈词 这我也不必多说了,双方的一辩似乎都有点紧张。而且他们的陈词相对不够清晰,让人听了有些走神. 三.质询 我不知道这个环节和我们常用的攻辩盘问之类区别何在,仅仅从技巧上谈一下。 东吴大学的质询较集中有深入,整体感显得更强一些。不管其立论是否有诡辩,他们能够反复多角度的阐述自己论证的核心,仅语言的力度上就更容易让自己的观点更深入人心.师大的辩手在回应时表现了足够的自信,但是其实仍然要注意时间把握反击时机,对对方立论的展开进行一定的干扰,不用纯粹技巧当然最好。 师大的质询相对散乱一些。似乎和省赛事一样,十分强调辩。这样,他们就要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对对方具体论证环节的提问打击之中。同时由于阐述不到位,给人以相对绕的感觉。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对己方立论的展开和阐述就显的相对不足。当然二辩的反击是到位的:对方说合作因为竞争合作结果是竞争,我们同样可以说竞争基础合作结果还是合作。这样的归谬经过反复强调就能够对对方体系造成有效伤害。问题在于这种逻辑归谬和他们的主战场似乎远了些,这就使他们不可能总在强调这句话,也没有办法更加深入的阐述这个问题,这使对方的论证没被卡死,仍然可以在原来的点继续展开。 似乎还有一些竞争合作谁获利更多的问题,双方阐述都不全面到位。 四.自由辩 感觉上双方都是原定战场展开,然后开始对对方的立论进行一定的打击。 正方更加强调事实,首先紧抓合作背后的实质仍然是竞争合作的过程中仍然要有竞争。然后将对方的论证转移到价值层面“我们要合作多于竞争or应该合作多于竞争”这样的策略显得相当有效,然后进一步说“正因为现状是竞争多于合作带来了对方的问题所以我们要合作多于竞争”,这中间的推理当然有点诡辩了,但场上的效果非常好,使反方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被动。 当然这也不是不可以反驳的,如果我可能会说:“对方说现状是竞争多于合作那正是历史遗留问题不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啊,对方同意我们应该/要合作多于竞争来解决经济全球化的问题不正是响应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吗,不正是经济全球化使合作多于竞争吗?”也就是说把经济全球化作为一种尚未成立的事实,把对方的价值判断打成正是在经济全球化指引下的价值判断。当然这只是一点陋见,没有深入思考,不足挂齿. 反方一上来在全球性问题上展开进行攻击,但显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到了后期更是有被拉出了战场的感觉.仍然是在对对方的论证进行攻击,比如说你们是逻辑循环,说你们是缺乏逻辑中介。但还是显得绕,另一方面对于己方问题的阐述仍然显得不到位,这样的重攻轻防和攻击中阐述的效果不高,带来了一定的问题。最直观的是自由辩最后居然留给了对方一大堆时间轮番轰炸。 五.结辩 没认真听了,就不评论了. 似乎都在该打击的地方打击了,该阐述的地方阐述了。 呵呵就先说到这里。 继续看比赛。 (转贴自福建热线第三届海峡两岸大学生辩论会论坛,作者biohaza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