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贴子最后由大侠郭靖在 2007/06/27 06:35pm 第 4 次编辑]
第一届世界大专华语辩论赛在6月23日圆满结束了。在比赛结束后,筹委会就已经在积极地检讨整个赛会的每个环节,并发信于每支参赛队伍广求意见,期望可以改进这项赛会不完美之处。筹委会本拟于所有检讨工作完成后,在下个星期把整个赛会的简报放上网,让大家建议一下如何改进每个环节。可是近日来网上流传着本届赛会有操纵赛果的嫌疑,筹委会即加紧工作把评审部分的检讨和报告完成,好让大家可以建议一下如何改进。筹委会也郑重声明,本届赛会绝对没有操纵赛果的嫌疑。其他的报告也将在下个星期陆续放上网来,筹委会恳请大家给与建议,让我们一起把世辩办好。 第一届世界大专华语辩论赛简报(一) -- 评审篇 第一部分 -- 评审结构: 第一届世界大专华语辩论赛共有24场初赛,2场半决赛及1场决赛。初赛每场有3个评审,24场初赛共72个评审场次;半决赛每场5位评审,两场半决赛共10个评审场次;决赛7为评审,7个评审场次。 按地区分布,初赛72场次中,49个场次是大马评审,15个场次是中国大陆评审,6个场次是台湾评审,2个场次是新加坡评审。中国大陆、台湾及新加坡的评审都是由各参赛队伍推荐担任的,其中包括各队的教练及领队。大马评审包括各队领队/教练及本地资深评判。 地区 评审场次 百分比 大马 49 68.06 中国大陆 15 20.83 台湾 6 8.33 新加坡 2 2.78 共 72 100.00 按职业/身份分布,初赛72场次的评审由各个阶层人士组成,分布如下: 职业/身份 评审场次 百分比 领队/教练 28 38.89 讲师/教授 8 11.11 政治人物、社会改革分子、时评专家 17 23.61 评审顾问团 7 9.72 工程师/会计师/咨询师 7 9.72 律师 3 4.17 编辑 1 1.39 艺人 1 1.39 72 100.00 半决赛及决赛的评审共有17个场次,13个场次为大马评审,中国大陆1个场次,台湾1个场次,新加坡2个场次。评审由媒体工作者(2个场次)、时评专家(4个场次)、会计师(1个场次)、律师(2个场次)、编辑(1个场次)、评审顾问(2个场次)、学者(1个场次)和教育工作者(4个场次)组成。 第一届世界大专华语辩论赛的评审遴选的主要考虑分成两个层面: (一)地区分布: 筹委会诚意邀请各队推荐至少1名评审,主要是为了让不同地区的辩手和教练能够充分交流,减少地区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 针对提供评审的建议,各队的反应不一,但筹委会仍然尽力安排好每场比赛的评审,尽量减少同地区的评审评同一场比赛。 (二)职业/身份分布: 为了增加评审的多元性,筹委会邀请了不同背景的社会人士担任评审。 本地评审方面,筹委会从129名在大马全国大专辩论赛及各大专级比赛 中活跃的评审中遴选。在考虑过每个评审的职业、教育、辩论背景后, 筹委会选出了65名比较合适的人担任世辩的评审。这些评审是由讲 师、政治人物、社会改革分子、时评专家、律师、工程师、会计师、咨 询师、编辑和艺人等组成的。 筹委会在开始联络评审时安排了每场初赛5位评审,但在联络评审和安 排场次的过程中,发现许多评审因为工作关系、交通问题及其他个人因 素无法出席。经过一连串的协调后,筹委会只好采用初赛3位评审的制 度,评审名单和场次才真正定下来。 第二部分 – 赛制、遴选优胜队伍机制和评审场次安排的考量 第一届世界大专华语辩论赛的赛制主要蜕变自大马的第九、第十届全国大专辩论赛赛制,惟增加了主辩法庭式盘问和教练上台面授机宜两个环节。这项改进是为了平衡4位辩手的角色,及让教练的加入增加比赛的可观性。筹委会也考虑过采用让候补在中途上场替换的赛制,但在一月初两场实验赛后决定不采用。 在遴选优胜队伍方面,筹委会曾考虑过几种制度。第一届世界大专华语辩论赛采用三轮投票制度遴选优胜队伍。这项制度在大马经常被大专级的辩论比赛采用,是经过多年的实践结合而成的制度。在大马,早期的大专辩论比赛多数采用分数制度,后来实践证明分数制度存有评审评分标准不一致、分数和赛果容易被操纵的负面影响。中期的大专辩论赛转而采用投票制度,但却发现票数往往无法反映出辩手和辩论比赛的真正表现。于是,近期的大专辩论赛皆采用三轮投票制度,结合了分数和投票方式,希望可以更公平的选出优胜队伍,也希望赛果能真正反映出辩手的表现。这项制度在大马非常盛行,在其他地方却不多见。 三轮投票的特色是:第一轮是评委的第一感官印象票;第二轮是各个环节的分数票;第三轮是评委们综合了第一和第二轮程序后的总结讨论后的最后投票。第三轮投票有人会认为有作弊的空间。但马来西亚的经验相信经过了三轮评决后的成绩,将比直接投票还是直接打分,更能减低失误。当然,我们也认同没有一个十全十美的评分准则,因此筹委会也希望能够得到更多建议以改进这项遴选方式。 在安排评审场次方面,筹委会曾经考虑安排相同的人评同一组的比赛,以保持判决的稳定性和一致性。筹委会最终没有采用这项制度的主要原因有三: (一)在马来西亚,辩论比赛的评审由非纯学术人员,包括社会活跃人士和各领域的专才组成。所以比较困难由同一批人士完成所有的评委工作。另外,在后勤比较困难。 (二)要评审3天都在马六甲评比赛,基本上是非常困难的,因为许多评审在星期六和星期一都有工作。而且大多数评审都来自吉隆坡一带,来回马六甲也比较不方便。 (三)采用相同的评审,很容易形成队伍为了迎合评审的口味而改变的局面。 考量了以上三个主要因素,筹委会才决定在同一个小组内安排不同的评 审。虽然这项制度不是很完美,但筹委会仍然以开放的态度面对这项选择,希望可以广纳意见进行改革,让下一届的比赛评审安排方面可以尽善尽美。 第三部分 – 接获关于赛果的投诉 筹委会接到书面投诉赛果的比赛有1场,口头投诉的比赛有2场。比赛详情如下: 书面投诉: (一) 6月17日 (星期日) 初赛二 9.00am- 11.00am b1澳門科技大学vs b3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b1: (正)科技制造方便多于麻烦 b3: (反)科技制造麻烦多与方便 评判: 1.陈桂生(马来西亚多媒体大学(赛城院校)) 2.韩鹏杰(中国西安交通大学) 3.林坤培(马来西亚理科大学) 总分18 最佳辩论员陈伟文 口头投诉:
(一): 6月16日 (星期六) 初赛一 9.00am- 11.00am a1香港中文大学 vs a2中国上海对外贸易学院 a1: (正)国际社会需要世界警察 a2: (反)国际社会不需要世界警察 评判: 1.叶纹豪(马来亚大学) 2.张爱萍(西安交通大学) 3.姚望(莫斯科国立大学) 总分72 最佳辩论员邱晨 这两场比赛的录影和评分表都已交给本届赛会的评审顾问团。 总结:
由于这是主办方第一次承办国际性赛会,经验非常匮乏,也面临了非常多的挫折。筹委会相信这不是一个完美的赛会,所以希望可以广纳意见,让世辩进行改革,并希望世辩能够越办越好。 这项简报的公布是为了让大家了解世辩的评审遴选过程、评审结构及评审制度,也希望大家在了解了这些真相后可以给与更多建设性的意见。世辩的进步绝对需要大家的扶持和帮助,更少不了的是对赛会不完美之处给与建议。我们很诚恳地希望大家给与协助,让这个赛会能够继续改进,继续完善。 您的意见,是世辩进步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