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339|回复: 29

第一届世界大专华语辩论赛检讨报告(评审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6-26 23:43: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大侠郭靖在 2007/06/27 06:35pm 第 4 次编辑]

第一届世界大专华语辩论赛在6月23日圆满结束了。在比赛结束后,筹委会就已经在积极地检讨整个赛会的每个环节,并发信于每支参赛队伍广求意见,期望可以改进这项赛会不完美之处。筹委会本拟于所有检讨工作完成后,在下个星期把整个赛会的简报放上网,让大家建议一下如何改进每个环节。

可是近日来网上流传着本届赛会有操纵赛果的嫌疑,筹委会即加紧工作把评审部分的检讨和报告完成,好让大家可以建议一下如何改进。筹委会也郑重声明,本届赛会绝对没有操纵赛果的嫌疑。其他的报告也将在下个星期陆续放上网来,筹委会恳请大家给与建议,让我们一起把世辩办好。

第一届世界大专华语辩论赛简报(一) -- 评审篇

第一部分 -- 评审结构:
第一届世界大专华语辩论赛共有24场初赛,2场半决赛及1场决赛。初赛每场有3个评审,24场初赛共72个评审场次;半决赛每场5位评审,两场半决赛共10个评审场次;决赛7为评审,7个评审场次。

按地区分布,初赛72场次中,49个场次是大马评审,15个场次是中国大陆评审,6个场次是台湾评审,2个场次是新加坡评审。中国大陆、台湾及新加坡的评审都是由各参赛队伍推荐担任的,其中包括各队的教练及领队。大马评审包括各队领队/教练及本地资深评判。

地区            评审场次  百分比
大马               49     68.06
中国大陆           15     20.83
台湾                6      8.33
新加坡              2      2.78
共                 72    100.00

按职业/身份分布,初赛72场次的评审由各个阶层人士组成,分布如下:

职业/身份                         评审场次   百分比
领队/教练                          28     38.89
讲师/教授                           8     11.11
政治人物、社会改革分子、时评专家   17     23.61
评审顾问团                          7      9.72
工程师/会计师/咨询师                7      9.72
律师                                3      4.17
编辑                                1      1.39
艺人                                1      1.39
                                  72    100.00

半决赛及决赛的评审共有17个场次,13个场次为大马评审,中国大陆1个场次,台湾1个场次,新加坡2个场次。评审由媒体工作者(2个场次)、时评专家(4个场次)、会计师(1个场次)、律师(2个场次)、编辑(1个场次)、评审顾问(2个场次)、学者(1个场次)和教育工作者(4个场次)组成。

第一届世界大专华语辩论赛的评审遴选的主要考虑分成两个层面:

(一)地区分布:

筹委会诚意邀请各队推荐至少1名评审,主要是为了让不同地区的辩手和教练能够充分交流,减少地区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

针对提供评审的建议,各队的反应不一,但筹委会仍然尽力安排好每场比赛的评审,尽量减少同地区的评审评同一场比赛。

(二)职业/身份分布:

为了增加评审的多元性,筹委会邀请了不同背景的社会人士担任评审。
本地评审方面,筹委会从129名在大马全国大专辩论赛及各大专级比赛
中活跃的评审中遴选。在考虑过每个评审的职业、教育、辩论背景后,
筹委会选出了65名比较合适的人担任世辩的评审。这些评审是由讲
师、政治人物、社会改革分子、时评专家、律师、工程师、会计师、咨
询师、编辑和艺人等组成的。

筹委会在开始联络评审时安排了每场初赛5位评审,但在联络评审和安
排场次的过程中,发现许多评审因为工作关系、交通问题及其他个人因
素无法出席。经过一连串的协调后,筹委会只好采用初赛3位评审的制
度,评审名单和场次才真正定下来。

第二部分 – 赛制、遴选优胜队伍机制和评审场次安排的考量

第一届世界大专华语辩论赛的赛制主要蜕变自大马的第九、第十届全国大专辩论赛赛制,惟增加了主辩法庭式盘问和教练上台面授机宜两个环节。这项改进是为了平衡4位辩手的角色,及让教练的加入增加比赛的可观性。筹委会也考虑过采用让候补在中途上场替换的赛制,但在一月初两场实验赛后决定不采用。

在遴选优胜队伍方面,筹委会曾考虑过几种制度。第一届世界大专华语辩论赛采用三轮投票制度遴选优胜队伍。这项制度在大马经常被大专级的辩论比赛采用,是经过多年的实践结合而成的制度。在大马,早期的大专辩论比赛多数采用分数制度,后来实践证明分数制度存有评审评分标准不一致、分数和赛果容易被操纵的负面影响。中期的大专辩论赛转而采用投票制度,但却发现票数往往无法反映出辩手和辩论比赛的真正表现。于是,近期的大专辩论赛皆采用三轮投票制度,结合了分数和投票方式,希望可以更公平的选出优胜队伍,也希望赛果能真正反映出辩手的表现。这项制度在大马非常盛行,在其他地方却不多见。

三轮投票的特色是:第一轮是评委的第一感官印象票;第二轮是各个环节的分数票;第三轮是评委们综合了第一和第二轮程序后的总结讨论后的最后投票。第三轮投票有人会认为有作弊的空间。但马来西亚的经验相信经过了三轮评决后的成绩,将比直接投票还是直接打分,更能减低失误。当然,我们也认同没有一个十全十美的评分准则,因此筹委会也希望能够得到更多建议以改进这项遴选方式。

在安排评审场次方面,筹委会曾经考虑安排相同的人评同一组的比赛,以保持判决的稳定性和一致性。筹委会最终没有采用这项制度的主要原因有三:

(一)在马来西亚,辩论比赛的评审由非纯学术人员,包括社会活跃人士和各领域的专才组成。所以比较困难由同一批人士完成所有的评委工作。另外,在后勤比较困难。
(二)要评审3天都在马六甲评比赛,基本上是非常困难的,因为许多评审在星期六和星期一都有工作。而且大多数评审都来自吉隆坡一带,来回马六甲也比较不方便。
(三)采用相同的评审,很容易形成队伍为了迎合评审的口味而改变的局面。

考量了以上三个主要因素,筹委会才决定在同一个小组内安排不同的评
审。虽然这项制度不是很完美,但筹委会仍然以开放的态度面对这项选择,希望可以广纳意见进行改革,让下一届的比赛评审安排方面可以尽善尽美。

第三部分 – 接获关于赛果的投诉

筹委会接到书面投诉赛果的比赛有1场,口头投诉的比赛有2场。比赛详情如下:

书面投诉:

(一)
6月17日 (星期日)
初赛二

9.00am- 11.00am
b1澳門科技大学vs b3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b1: (正)科技制造方便多于麻烦
b3: (反)科技制造麻烦多与方便
评判:
1.陈桂生(马来西亚多媒体大学(赛城院校))
2.韩鹏杰(中国西安交通大学)
3.林坤培(马来西亚理科大学)

总分18
最佳辩论员陈伟文


口头投诉:

(一):
6月16日 (星期六)
初赛一

9.00am- 11.00am
a1香港中文大学 vs a2中国上海对外贸易学院
a1: (正)国际社会需要世界警察
a2: (反)国际社会不需要世界警察

评判:
1.叶纹豪(马来亚大学)
2.张爱萍(西安交通大学)
3.姚望(莫斯科国立大学)

总分72
最佳辩论员邱晨

这两场比赛的录影和评分表都已交给本届赛会的评审顾问团。


总结:

由于这是主办方第一次承办国际性赛会,经验非常匮乏,也面临了非常多的挫折。筹委会相信这不是一个完美的赛会,所以希望可以广纳意见,让世辩进行改革,并希望世辩能够越办越好。

这项简报的公布是为了让大家了解世辩的评审遴选过程、评审结构及评审制度,也希望大家在了解了这些真相后可以给与更多建设性的意见。世辩的进步绝对需要大家的扶持和帮助,更少不了的是对赛会不完美之处给与建议。我们很诚恳地希望大家给与协助,让这个赛会能够继续改进,继续完善。

您的意见,是世辩进步的关键。

发表于 2007-6-26 23:47:4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届世界大专华语辩论赛检讨报告(评审篇)

顶一个.

组委会这样的态度,值得我们推广.

发表于 2007-6-27 00:32:0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届世界大专华语辩论赛检讨报告(评审篇)

嗯~顶一下这样认真总结的态度

突然想到一点
不同组之间评委结构的差异也很大啊
比如我们的3场比赛貌似只有黄大叔一个台湾评委
其他全是大马评委
相对于A,B组而言就略显单一了

发表于 2007-6-27 00: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届世界大专华语辩论赛检讨报告(评审篇)

没事没事,貌似没有什么比赛评判没有被骂的,人无完人嘛。
而且小组赛循环赛,应该也是有把个别比赛的评判问题最小化了啊。
关于D组的,我基本都看了,个人只有对新国大和澳大的那场判决不是很理解,剩下的都觉得相当合理。当然,还是要说,辩论有时候是很主观的。当然,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例外。
发表于 2007-6-27 02:29:3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届世界大专华语辩论赛检讨报告(评审篇)

[这个贴子最后由大佛在 2007/06/27 02:39am 第 1 次编辑]

貌似公示的交大和新国大的评审和当场评审不一致。
我的印象中有两位公司的营销经理和塑料厂经理。[br][br][color=#990000]-=-=-=-=- 以下内容由 大佛2007年06月27日 02:30am 时添加 -=-=-=-=-
另外,我们并没有提出口头上诉。不知道组委会所说从何而来
发表于 2007-6-27 02:36:5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届世界大专华语辩论赛检讨报告(评审篇)

下面引用由大佛2007/06/27 02:29am 发表的内容:
貌似公示的交大和新国大的评审和当场评审不一致。
我的印象中有两位公司的营销经历和塑料长经理。-=-=-=-=- 以下内容由 大佛 在 2007年06月27日 02:30am 时添加 -=-=-=-=-
另外,我们并没有提出口头上诉。不知道 ...

支持,请组委会解释?

 楼主| 发表于 2007-6-27 08:29:4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届世界大专华语辩论赛检讨报告(评审篇)

D2中国西安交通大学VS D3新加坡国立大学
D2: (正)今不如昔
D3: (反)昔不如今

评判:
1.陈利良(时评专家)
2.柯新庆(工程师、社团活跃人士)
3.温志强(工程师、马六甲多媒体大学辩论队教练)

最佳辩论员朱力强


柯新庆和温志强学的是工程,当了一段日子的工程师后才升任为管理层的。没有交代清楚,非常抱歉。


发表于 2007-6-27 11:51:3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届世界大专华语辩论赛检讨报告(评审篇)

我的来源算作大陆了?
发表于 2007-6-27 17:11:5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届世界大专华语辩论赛检讨报告(评审篇)

主办方在赛后仍有如此细心的总结与反思,难能可贵。

在中国大陆,1999年CCTV搞的第四届国际大专辩论会(西交冠军)开始采用计分定胜负后,很多高校纷纷效仿。据说理由之一便是票数差距往往不能恰当反映场上局面。

但是后来,人们渐渐发现,不同的评委对于分数差距的偏好不同,记分制很容易造成一种不利结果,那就是个别喜欢拉大差距的评委决定比赛胜负,掩盖掉其他打分差距较小评委的结论。

个人以为,这实际上是以牺牲实质公平为代价,去换取一个恰当反映场上局势的外在结果,而后者,也不过只是一种可能性而已。

所以,个人还是比较赞同评委分环节打分,以每个评委的打分结果确定该名评委投票归属的做法。

同时,个人不是很赞同一些比赛完全舍弃评分表,只让评委在赛后写个“正”或“反”字的做法,这样太过简单化,评委在打分时未必还能回忆起刚才的一幕幕,作出准确判断。特别是在双方实力接近,表现难分上下的时候,评委最后投票时非常艰难,往往在工作人员的“逼迫”下草率投出。在这种情况下,边听比赛边打分显得更为有效。

前段时间帮朋友策划过一个比赛,设计了一个计分表,主要采用的是分环节+特定项目打分,然后每名评委单独计票的方式。同时,将很多比赛中不同环节总分的不同权重操作方式加以改进:

实际操作中发现,虽然制度设计者对不同环节在总分数上设置了不同权重,但评委的打分往往体现不出这一点。总分为50,评委打出40:45;总分为60,评委打出50:55,实际上根本没有了权重。因此,我们借鉴了大陆圈子里比较喜欢搞理论研究的朋友的思路,把权重放到后台计算。评委打分时,每个环节和特定项目的总分都一样,然后由记分员在后台进行加权操作。为了减少后台记分员的工作压力,我们将计分表预先制作成Excel文档,记分员只需将评委打分表上的数据全部填入电子表格的相应位置,比赛结果由预置公式自动生成,方便快捷。

以上做法,恳请各位批评指正。

发表于 2007-6-27 17:45:5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届世界大专华语辩论赛检讨报告(评审篇)

下面引用由smilesir2007/06/27 05:11pm 发表的内容:
但是后来,人们渐渐发现,不同的评委对于分数差距的偏好不同,记分制很容易造成一种不利结果,那就是个别喜欢拉大差距的评委决定比赛胜负,掩盖掉其他打分差距较小评委的结论。

个人以为,这实际上是以牺牲实质公平为代价,去换取一个恰当反映场上局势的外在结果,而后者,也不过只是一种可能性而已。

完全同意!这是为找一文钱,点掉一根烛的做法。若要靠分数反映场上的局势,只要在赛后公布评委给双方打的分数不就得了?

发表于 2007-6-27 17:46:1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届世界大专华语辩论赛检讨报告(评审篇)

这方法好,以后可以试一试。

不过有时候环节太复杂,也有问题。看多了,有时候一不小心正、反方会看错,我自己就是很小心的核对,改了两个分数。希望别的评判没有出现这样的问题。

按环节打分,容易和总体印象不一样,因为有时候一个队伍因为不平均,某个环节失分特别多,比如自由辩论如果某人站起来一次而已,他的分数肯定低。但这个队伍总体印象可能占优势的。

所以我觉得两个都要考量。 三轮打分还是比较公平的。

我对那两个裁判最大的意见只是对赛制的不理解,因为这简直相当于守规矩的人最倒霉,犯规的却得势,所以不公平。其他的,都很主观。  

发表于 2007-6-27 17:56:1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届世界大专华语辩论赛检讨报告(评审篇)

青蛙说出了新国大的心声,和澳门那场比赛的结果,实在让人无言。。。。。。 后来和那场比赛的两位评判(两个学校的教练,都不是新马一带的),只能证明大家对辩论的理解真的不大一样。

第一场和第三场,都是五五开,裁判判谁赢,完全取决于主观喜好,我们在台下开的赌注也都是5:4,6:3这样的。不过第三场比赛我们和小瓜们坐得特别近,台下频频点头竖拇指给他们信心,希望没有影响到西交队员的情绪。

发表于 2007-6-27 18:22:1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届世界大专华语辩论赛检讨报告(评审篇)

没有啊,第二场夏田青开的是5:4,就大妈和我开0比9,可能是我们了解自己的立论没有被打出来太失望了吧。第三场我开5:4,结果输了一顿宵夜..MMU和西交的我也是开5:4,结果还是输了。。可见辩论真的是太主观了。。
发表于 2007-6-27 18:33:3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届世界大专华语辩论赛检讨报告(评审篇)

嗯,还是田青厉害,我第二场彻底郁闷了!!!

不过好像我的情绪也影响了小瓜的发挥,大概每摇一次头,他们就更紧张一些。下回我还是像以前一样,乖乖地坐到角落里比较好。 :p

发表于 2007-6-27 18:40:2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届世界大专华语辩论赛检讨报告(评审篇)

因为第二场临时搞出了一套立论,他们不熟悉。。。
发表于 2007-6-27 21:40:2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届世界大专华语辩论赛检讨报告(评审篇)

下面引用由tt20032007/06/27 05:46pm 发表的内容:
这方法好,以后可以试一试。
按环节打分,容易和总体印象不一样,因为有时候一个队伍因为不平均,某个环节失分特别多,比如自由辩论如果某人站起来一次而已,他的分数肯定低。但这个队伍总体印象可能占优势的。

我所设计的“分环节+特定项目打分”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希望避免这样的问题。所谓特定项目,可以包括整体配合、语言风度、整体印象……这个地方要体现制度设计者的导向了。
发表于 2007-6-27 21:57:5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届世界大专华语辩论赛检讨报告(评审篇)

我个人不太喜欢过于细分化的评分制。可能个人素质比较差,我做评判时一面要不断地观察整体局势倾斜度,一面要做论点/立论记录以便过后的讨论,一面还要就各个细微的环节打分,在快节奏的比赛里是蛮吃力的事。很多时候都会担心对分数的注意会影响了对整体局势的判断。
发表于 2007-6-27 22:23:4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届世界大专华语辩论赛检讨报告(评审篇)

分环节,但是项目不要分得太细。同时具体量化主观判断,如:非常好=10分、好=8分、中等=6分……
发表于 2007-6-28 00:01:5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届世界大专华语辩论赛检讨报告(评审篇)

下面引用由kjj19902007/06/27 10:23pm 发表的内容:
分环节,但是项目不要分得太细。同时具体量化主观判断,如:非常好=10分、好=8分、中等=6分……

想到一起去了,我设计的评分表就是每个项目满分10分,要求评委只给出整数分数。

这样每个评委给每一方打的小分在7、8个左右。

曾经给一些比赛当评委,那评分表才叫令人头痛。每个评委每场比赛要给出六七十个分数,而且不是按环节。按环节打分,评为只需在每个环节结束时给双方各打一个分数,而有些比赛的评分表要求评委针对每一个选手给出辩题理解分、逻辑阐述分、反应速度分、辩驳力度分、语言风度分、团队配合分……我怎么在极短的时间内一边记笔记,一边判断选手的某一处好的或坏的表现应该属于辩题理解的范畴,还是逻辑阐述的范畴,是反应速度的范畴,还是辩驳力度的范畴……基本都是胡填的。这只会让人感到组织者不尽心,从某所谓“大赛”抄来资料就直接用。

发表于 2007-6-28 01:59:3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届世界大专华语辩论赛检讨报告(评审篇)

貌似有些比赛要一边听一边打分
评委在自由辩论时混乱得很
非常容易就和现场脱节

如何恰到好处的设计评判方式确实很值得深思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华语辩论网 ( 粤ICP备20050268号-1 )

GMT+8, 2025-8-19 06:51 , Processed in 0.05394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