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贴子最后由南海之子在 2004/08/03 06:29a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态度依然在 2004/08/03 08:01pm 发表的内容: 浅薄和读书多少有必然关系吗?中间的论证是怎么样的,可否请南海之支子论证一下?
第一:使用制度经济学理论得到结论:长期的利益集团将会形成隐形联盟和共谋,并从中获取对自己最大的利益。 第二:使用博弈论:成功在评委团建立好人脉的人将清楚知道各个评委对本队的评价。 第三:同样使用博弈论:第二段证明得到的结论将迫使评判团不敢得罪该前任评委带队的队伍。假设是该评委拥有对他人的合法伤害权。不幸的是:评委团当中大多数是哲学教授法学教授,厦门大学的李琦拥有合法伤害权。 第四、所有评委都清清楚楚知道前面三步的结论,因此在评分的时候会更为倾向厦门大学一点。只要两队差距不大,厦门大学必然获胜。 证明过程比较复杂,不妨选择比较简单的第二步说明为何李琦肯定会知道评判团各个评委的态度。 (1)评判团内一个成员在讨论的时候已经知道了其他评委的倾向和态度。 (2)假设李琦在评判团当中有两位朋友(他是前任评委,这个假设应当不难满足) (3)那么根据博弈论,他肯定会清清楚楚知道所有人对厦门大学的评价,会清楚厦门大学应当如何改进,更有可能使用自己所拥有的合法伤害权对那些不利于自己的评委形成潜在威胁。(注意:这一步说明厦门大学将拥有其他队所没有的信息优势) 潜规则就是这么形成的。这不是什么腐败、道德或者黑箱那么简单的问题,问题根本症结出在央视的评判制度。以下任何一项改进都有助于改变评判团潜规则的弊病:
一、经常更换评委,而不能长期使用相同的评委团; 二、公开所有评委的打分(注:如果不是因为这点,西安交大当年的冠军能否顺利到手都非常危险。); 三、使用来自不同背景不同专业的评委,让“合法伤害权”的假设不满足。 新加坡的评判团虽然长期使用相同人担任评委并且拒绝公布评分,但是偏见还是远远比中国的评委团少,主要原因在于前述的条件三(评委背景不同)得到了满足。 说我在国内久一点就认为中国黑暗是不对的。正确说法是:本人不相信人性但是更相信制度一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