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40|回复: 6

[分享]《星洲日报》两篇关于辩论的评论文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3-23 17:00: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辩论风气趋向浮华?

第10届全国大专辩论会总决赛日前由博大摘得桂冠,10届下来为我国培育许多优秀华裔辩论高手,当中有的进入电视台当主持、主播、记者,报刊专栏作者,也成为后进辩论员的幕后导师,特别是当年大马队击败中国队获得亚洲大专辩论会冠军之后,辩论之风立即像骨牌效应或春笋般在国中、独中、大专院校迅速蔓延、成长。

然而,恰恰相反的,大马华社最具缺乏的是一种深度的、公开的、理性的论辩事理的风气或气度,更多的是相互吹捧或沆瀣之气。


那麽,作为华社未来领导的中学、大专华裔生在台上有模有样的手势、眼神、语调、都越来越专业化也不无落入公式化窠臼的可能。因为我们一看、一听便知道他们是一群善辩(或善变?)之手,如何在及时的论题中、时限中将对方的论点驳倒(和哲学定义的真理无关),志在语词上、气势上压倒辩手,将一己论点的弱点隐藏,把辩方的失误、口误突出,直追猛打。

我们离开古希腊或春秋战国那个纷乱时代的辩论风气远矣。那时真理在一次次的论辩中更加明晰,更加清澈。

可是,为什麽在我们中学、大专校园里的论辩风气日益昌盛的同时,真理在滔滔雄辩、口若悬河中隐没了,剩下只有辩论的公式与招数,别无其他了呢?

原来,流行於国内无论政府国中、独中乃至大专的华语辩论会并不教导我们的学生或辩手们认识真理,辨别是与非,它志在培养一批批语词犀利的口舌之人,我们的华裔生在中文语词或内蕴的掌握,无论是历史、文学或哲学、伦理其实都和中国大陆或台湾之间差了一截,当我们的年轻辩手在灯光、镜头、观众的目光下打上了领带、穿上革履西装,究竟他们是愈辩愈明,还是最终也迷失在口舌之辩中而不自知,甚至自得意满,“以为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引《庄子.秋水》)。

笔者对这样的辩论风并非全然否定,它就像廿四节令鼓或华社的文化节那样必须深植在我国华社特有的生存语境来看,那麽它的流行或普遍就有了文化意义,它可能是华社、华裔身份认同的另一种衍生的变种,强调中文言语的可听、可看性,这样看来,华裔学生、校园的辩论风便无可厚非了,也多了一份民族身份的理解和嘉许。

可是,这几年下来,当华社积累一定量数的辩论,当我们还缅怀击败超强中国辩手的光荣时,那样的光晕必须及早驱散、忘掉。持平而论,那不过是技巧、机运,我们华裔生的整体中文思维逻辑仍落人之后。

同样的,在中学阶段的各种县、市,跨州乃至全国辩论会从年头到年尾都在大小社团的会所、讲堂、礼堂举行,我们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喜的是华语辩论让华裔子弟以中文作为思维、沟通的媒介;忧的是,怕学生把辩论当成全部真理,逞口舌之快,忘了口舌不过是人类文明、文化之末,不是文明、文化之本。

“本”应该叫学子们低下头来,静下心来,读读中外无数前人留下的著作,那里焕发著真理、学术、思想的永恒亮光。

星洲日报/言路·作者∶杨邦尼·2006/03/22
http://www.sinchew-i.com/comment ... ;artid=200603222151

 楼主| 发表于 2006-3-23 17:00:59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星洲日报》两篇关于辩论的评论文章

辩论员对社会时事缺乏了解

辩论在公民社会占有重要地位,在一个成熟的公民社会里,辩论将能协助公民们思量、探讨问题的利弊和重要性以决定公共政策。因此,许多有心人士一直推动辩论比赛,希望能将思辨精神推广到社会各层面,以促进公民社会的形成。

因此,辩论比赛所承载的使命并非只是呈现一场精彩绝伦的赛事,它也需要加强参与者和观赛者的思考逻辑,并鼓励他们反思社会上的事务,进而采取行动。


第10届全国大专辩论会的主题“专心处世,口惠实至”正表达了筹委会对辩论比赛的期许。《十辩特刊》明确指出,大专生既然是社会的眼睛,就更应用心对待社会,认真地对世界既有的现象和议题有所醒觉及认知。

全辩筹委也不愿辩论只是辩手在舞台上的七情上脸,雄辩滔滔;而是能唤醒参与者的求知欲望及思辨精神,并把参与辩论时知性论辩与感性启发的精神融入现实生活中,对一些措施勇於表态,仗义直言。

然而,这次赛会除了有少数辩论员成功展现他们对社会的敏感度,却也凸显许多辩论员欠缺社会常识,说出了许多反智和不成熟的话。

赛会所设定的辩题凸现了筹委会的用心。这届辩题扣紧了当今社会所发生的种种现象和议题,包括了人权、男女平等、两线制、华教、三权分立和全球化等等课题。因此,辩题对辩手关心社会的敏感度产生极高的要求。

如果辩手只是在赛会前临时抱佛脚,欠缺平常对社会时事的关心和反思,其对时事的无知将在比赛期间展露无遗。因此,整个赛会不乏“全民投反对党才叫人民自觉”、“所有反对党都是单一种族政党”似的言论。在数场比赛点评和赛会总评中,裁判都有明确指出辩论员常识不足,不了解社会时事而无法做出准确的回应。

这类辩手只对辩论有极大的热情和兴趣,沉醉於逻辑的建立和拆解;但是却脱离了现实社会,无法将思辨精神贯彻於个人生活中。辩论在他们眼中只是纸上的攻城略地而已,并无事实真假之分。因此,这类辩手充其量只是辩论的“粉丝”,却未曾真正掌握辩论精神。

辩论“粉丝”的出现正是因为社会公民意识普遍下降而产生。由於他们无法意识公民责任和对社会时事保持冷漠,因此对於辩论的热情只是在辩论技术的层面继续精进。然而,辩论“粉丝”现象的发展对辩论本身来说是一项极大讽刺,因为辩论本身就背负促进公民社会的使命,却也需跟随公民意识下降而下降。

星洲日报/言路·作者∶王德齐·2006/03/22

http://www.sinchew-i.com/comment ... ;artid=200603222160

发表于 2006-3-23 18:16:27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星洲日报》两篇关于辩论的评论文章

是的,我们需时时检讨,倒底辩论的意义是什么......
别让我们成为没有思想的辩手!
发表于 2006-3-23 23:16:25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星洲日报》两篇关于辩论的评论文章

这两篇文章值得拜读。
发表于 2006-3-24 00:13:56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星洲日报》两篇关于辩论的评论文章

胜负成了关键......这是趋势......无奈何~无奈何~~
发表于 2006-3-24 00:48:19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星洲日报》两篇关于辩论的评论文章

其所言不无道理。只是当整个社会加速走向浮躁,速食和表象化,我怀疑数人之力如何可以回天。

我承认我是奉迎时局的小人。嘿。

发表于 2006-3-24 07:58:30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星洲日报》两篇关于辩论的评论文章

其 实 这 只 是 一 个 过 程 而 已, 当 更 多 人 学 会 辩 论(  说 是 巧 言 令 色 也 不 打 紧) 的 技 巧 或 欣 赏 辩 论 以 后, 大 家 自 然 而 然 会 对 辩 论 的 内 容 越 来 越 有 要 求, 只 不 过 如 果 有 这 样“ 人 民 自 觉” 的 人 担 任 辩 论 比 赛 的 筹 委 的 话, 那 么 那 一 台 就 会 更 快 的 到 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华语辩论网 ( 粤ICP备20050268号-1 )

GMT+8, 2025-9-5 11:23 , Processed in 0.06291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