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风气趋向浮华? 第10届全国大专辩论会总决赛日前由博大摘得桂冠,10届下来为我国培育许多优秀华裔辩论高手,当中有的进入电视台当主持、主播、记者,报刊专栏作者,也成为后进辩论员的幕后导师,特别是当年大马队击败中国队获得亚洲大专辩论会冠军之后,辩论之风立即像骨牌效应或春笋般在国中、独中、大专院校迅速蔓延、成长。 然而,恰恰相反的,大马华社最具缺乏的是一种深度的、公开的、理性的论辩事理的风气或气度,更多的是相互吹捧或沆瀣之气。 那麽,作为华社未来领导的中学、大专华裔生在台上有模有样的手势、眼神、语调、都越来越专业化也不无落入公式化窠臼的可能。因为我们一看、一听便知道他们是一群善辩(或善变?)之手,如何在及时的论题中、时限中将对方的论点驳倒(和哲学定义的真理无关),志在语词上、气势上压倒辩手,将一己论点的弱点隐藏,把辩方的失误、口误突出,直追猛打。
我们离开古希腊或春秋战国那个纷乱时代的辩论风气远矣。那时真理在一次次的论辩中更加明晰,更加清澈。 可是,为什麽在我们中学、大专校园里的论辩风气日益昌盛的同时,真理在滔滔雄辩、口若悬河中隐没了,剩下只有辩论的公式与招数,别无其他了呢? 原来,流行於国内无论政府国中、独中乃至大专的华语辩论会并不教导我们的学生或辩手们认识真理,辨别是与非,它志在培养一批批语词犀利的口舌之人,我们的华裔生在中文语词或内蕴的掌握,无论是历史、文学或哲学、伦理其实都和中国大陆或台湾之间差了一截,当我们的年轻辩手在灯光、镜头、观众的目光下打上了领带、穿上革履西装,究竟他们是愈辩愈明,还是最终也迷失在口舌之辩中而不自知,甚至自得意满,“以为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引《庄子.秋水》)。 笔者对这样的辩论风并非全然否定,它就像廿四节令鼓或华社的文化节那样必须深植在我国华社特有的生存语境来看,那麽它的流行或普遍就有了文化意义,它可能是华社、华裔身份认同的另一种衍生的变种,强调中文言语的可听、可看性,这样看来,华裔学生、校园的辩论风便无可厚非了,也多了一份民族身份的理解和嘉许。 可是,这几年下来,当华社积累一定量数的辩论,当我们还缅怀击败超强中国辩手的光荣时,那样的光晕必须及早驱散、忘掉。持平而论,那不过是技巧、机运,我们华裔生的整体中文思维逻辑仍落人之后。 同样的,在中学阶段的各种县、市,跨州乃至全国辩论会从年头到年尾都在大小社团的会所、讲堂、礼堂举行,我们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喜的是华语辩论让华裔子弟以中文作为思维、沟通的媒介;忧的是,怕学生把辩论当成全部真理,逞口舌之快,忘了口舌不过是人类文明、文化之末,不是文明、文化之本。 “本”应该叫学子们低下头来,静下心来,读读中外无数前人留下的著作,那里焕发著真理、学术、思想的永恒亮光。 星洲日报/言路·作者∶杨邦尼·2006/03/22 http://www.sinchew-i.com/comment ... ;artid=2006032221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