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8318|回复: 62

[01年][国辩][点评+讨论]钱是/不是万恶之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30 10:11: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钱是/不是万恶之源”是2001年国际大专辩论会的决赛的题目。而当年那场决赛也是华语辩论史上争议最大的一场比赛,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题目和这场比赛。
当年我在看那场决赛之前,看到网站上的预告的题目是“钱是/不是万恶之源”时,心里着实为那场比赛的反方马来亚大学捏了一把汗,因为粗看之下这个辩题对正方十分有利——现在社会风气败坏,道德沦亡,功利主义之风越吹越盛,无不是一个“钱”字在作怪;而为钱辩护的反方,则有“为金钱正名”之嫌。然而,再细想下去,发现刚才的想法实在大谬不然——“钱是万恶之源”,一般人对此的诠释都应该会是“钱是所有恶产生的根源”,而一般智商正常的人都不会赞同这个命题的——可不是吗,抢劫偷窃是为了钱,难道随地吐痰也为了钱?走私贩毒是为了钱,难道性犯罪也是为了钱?世间上的恶成千上百,有很多和钱根本一点关系都没有,更遑论是“源”(根源性)的关系了!因此正方立场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基本是一眼可见,甚至可以说基本上是一个谬误。而反方呢,他们并不需要论证一个和正方命题相对的全称判断(例如“色是万恶之源”、“钱是万善之源”),他们要论证的是“钱不是万恶之源”。也就是说,他们只需要告诉大家,正方的命题是片面的、不对的——因此反方的命题已经是一个接近于真理的命题了。从逻辑上说,反方只需要举出一个和钱没有关系或者不是根源性关系的恶,就能把正方至于死地!因此,只要认真想一想,正反双方的立场,是极度不平衡的。事实上,题目的不公也是这场比赛为人诟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然而,辩手是无法选择的,抽到一个立场,就必须誓死捍卫它,即便它是一个明显的谬误。因为本来这种形式的辩论赛辩的就不是真理。而下面则是我对这个题目的分析,以及对这场比赛双方的破题立论、场上表现的评析。
我认为,对于“钱是/不是万恶之源”这个题目,破题时应该紧紧地围绕着以下三组问题展开:
1、钱是什么?它产生于历史中的哪一个阶段?钱产生以后人类社会发生了什么变化?钱对人类社会整体和对人类个体的作用分别是怎么样的?
2、恶是什么?是像基督教教义所说的那样,指人性中的恶、人的罪性,还是指法律所规定的犯罪行为?题目中的“万”如何解释?
3、钱与恶是什么关系?是指钱与恶有一种统计上的相关性,还是指钱会直接或间接地导致恶的产生?如何才能算是“源”的关系
钱就是货币,而从辩论的角度来看,我们还可以把钱引申为广义的经济关系、经济利益。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看,钱产生以前,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是非常低下的,几乎所有的劳动都是必要劳动,基本没有剩余产品,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生存而全力拼搏。而这种低下的生产力直接地导致了低水平的交换——所有交换都是偶然的,不频繁的。然而后来人们发现,与其每个人都生产供自己生存的每一样必需品,还不如让所有人都生产自己最擅长生产的东西,然后都拿到市场上去交换,因为每个人的优势都必然是不同的,所以每个人都能在市场上出售自己的产品并买回生活必需品(老马把这个叫做“社会分工”,而实际上则是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原理”,该原理可以说是现在各国自由贸易的理论基础,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经过了三十年的思考,说这个理论是历史上对人类影响最大的社会科学学说,这里我不妨借来一用)。接下来交换就开始迅速发展了,而又由于交换的扩大使人们感到物物交换的不便,所以就产生了一般等价物,然后产生了货币,即钱。
钱产生以前,交换是低水平的、偶然的,因而不需要一般等价物来为交换提供方便。因此那时人们的产品主要都以使用价值的形式存在,交换时的依据也是使用价值。而由于使用价值因人而异,同一个物品在不同的人的眼中使用价值是不同的,因此物品使用价值及以此为基础交换由始至终都紧紧地控制在人的手中,而不具有凌驾于人之上的力量。社会生产力非常低下以致没有货币的非洲土著们曾经用一块黄金交换殖民者手中的一盒火柴,这不是上当受骗,而是因为在土著的眼里,一块黄金除了做装饰品以外没有别的使用价值,远不如火柴来得有用。有一些道德理想主义者非常羡慕原始社会的道德、善良、平均主义和低犯罪率,那是由于人们满足了自己低层次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以后,没有必要贪图更多的使用价值——因为超出他们生存和发展需要太多的那些使用价值对他们来说“没有用”、“用不来”!当然,这种情况是和原始社会的低下生产力以及由此直接导致的低水平的交换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钱产生以后,这个社会就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商品既以使用价值的形式存在,也以交换价值(价值)的形式存在,又由于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因此交换价值开始凌驾使用价值,成为商品存在的主要形式。而钱作为商品的价值表现形式,如正方武汉大学所说,“具有了与一切东西交换的现实合法性……因此具有无限的效力”。在这里,钱渐渐地成为了一个符号。哲学家卡西尔说过:“人是能够制造和使用符号的动物。”此话不无道理。制造和使用符号标志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因为符号能够为人们提供便利,钱的出现的初衷也只是为人们的交换提供方便。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一切东西都被符号化,人们开始用抽象的东西代替具体的东西,用间接的东西代替直接的东西,用手段代替目的(因为社会的进步要求符号的大量使用——例如社会生产和交换的发展也要求钱的大量使用,并以此推动生产和交换的进一步发展——而符号的大量使用必然会使符号本身由配角变为主角,所以社会的“符号化”是不可避免的)。符号的大量使用在标志着人对自然的支配能力增强的同时,也标志着人对人的支配能力的增强。但是,人对别的人的支配能力的增强是与人对自己的支配能力的减弱成正比的:一个人要用符号去征服别人,首先就使自己臣服于这种符号了(你不相信这种符号的力量,又怎么会拿它去征服别人;正如如果你不相信枪的力量的话,你就不会拿枪去杀人),否则他就不能征服别人。在这里,手段上升为目的,工具上升为支配者,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异化”现象。而一切异化现象归根到底要归结到最基础最根本的经济层面的异化,而经济层面的异化现象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就是钱的产生并日益符号化。历史和逻辑告诉我们,生产发展和文明繁荣的代价就是道德的沦亡(在这方面正方武汉大学也为我们提供了有力的例证)。在现代社会,金钱作为一般等价物,是一切目标和欲望的最终的抽象化身,一切理想、道德、贞节、名誉……都可以标价出售,“金钱成为了统治人类社会的最高神物”(马克思语)!从这个角度来看,的确可以说钱是万恶之源。
事实上,正方武汉大学的立论正是围绕着上面的关于“异化”的理论分析而展开的,大家不妨细心看一看正方的一辩陈词。再看一看刚才我提到的破题立论中所必须围绕的三个问题中的第一个,就可以发现,正方的立论强调的是金钱对人类社会整体的、结构性的作用,由此论证“钱是万恶之源”。
而反方马来亚大学呢,恰好相反,他们的立论侧重的是钱对人类个体的作用。首先他们强调,钱只是一个历史性的经济范畴,而经济只是个人生活的一个方面,并不能支配其他方面,只能发挥局部作用(由此来论证不是“万”);然后,他们再强调,钱只是人类人类创造出来的一个被动的物,是一个中立的交换工具,钱导出来的善或恶是由人的行为决定的,钱不必对此负责(由此来论证不是“源”)。
再来看第二个问题,什么是“恶”。这个好办,对正方来说,如果把“恶”解释为人性上的恶和原罪的话,那根本无法论证他们的立场,所以他们把“恶”定义为法律上规定的犯罪行为,即对现实秩序的严重破坏或者在现实生活的严重越轨(虽然没有明说,但从他们举的例子中可以看出来)。而反方呢,自然会沿用前一种解释。双方在这里虽然有分歧但并不明显,而且也不重要,因为真正的最大的分歧是对“万”字的阐述,双方都知道,如果正方在这一个阵地的争夺中失败了,那么就等于输了(而反方不同,即使他们失去了“万”这个阵地,在“源”上还是可以一拼的)。而就我个人对“万”字以及“万”在题目中具体语境的意义的理解,我认为“万”可以从两个方面去诠释:1、汉语的习惯用法,如“日理万机”“千山万水”“万夫莫开”等成语一样,“万”并非指一个具体数目,更不是指全部,而是一个虚指,言其极多。2、题目中的具体语境,在题目中,“万恶之源”的“万恶”即使指的是“所有的恶”,这“所有的恶”也是暗指在钱产生之后才产生的“所有的恶”,不然的话有一些恶在钱产生之前就产生了,那么正方的立场在逻辑上就是一个死题。因此在题目中“万恶”指的是钱产生以后才产生的恶。(南京大学辩论队的教练张异宾教授更认为,在题目中,“万恶”指的是一切与钱有关的恶,与钱无关的恶并不在讨论范围之内,而出题者的本义是让双方辩论在与金钱有关的罪恶中,究竟是钱还是人的本性中的贪欲在起根本性的作用,因此正方应该按出题者的本义去进行破题立论。我也认为这是出题者的本义,但是应不应该按这个本义来开展立论又是另一回事了。)这里武汉大学选择了第一种方式去理解“万”。几种阐述方式的优劣比较我们后面剖析比赛时还会谈到。
最后我们来看看第三个问题,其实前面的论述我们已经或多或少地涉及到了钱与恶的关系。一般说来,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定的欲望,而又由于每个人都受过道德的教化,因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以理性压抑住自己的欲望,而如果钱的出现使这种平衡的状态被打破,也就是说,如果没有钱就没有恶,那么说它是恶之源并不为过。而从另一方面来说,钱在犯罪中只是一个外在的诱因,而外因是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的,因此内因——人性中的贪欲——才是万恶之源,即使对那些为钱犯罪的人来说,钱也不必负什么责任。在这一点上,双方都有展开的空间和余地。
经过艰难而痛苦的破题阶段以后,我们可以开始进入这场比赛本身,去看一看双方的表现了。
正方一辩蒋舸的一辩陈词不能不说是失败的。曾经有人以此为据认为武汉大学的逻辑和理论功底“非常烂”。不过,如果看过上面关于正方立场的难度以及对“异化论”的阐述,大家就应该知道,其实他们的逻辑和理论一点都不烂,而且还非常强,每一句话都有着非常深刻的根据。事实上,正方武大的立论架构也是沿着“异化论”的逻辑来铺开的,他们的一辩陈词中说了三点:
1、钱具有与任何商品等价交换的现实合法性,效用无限而占有有限,能煽起人的贪欲;
2、钱可以使非商品也商品化;
3、人对钱的崇拜还异化了人与钱之间的关系。
这三点实际上都是“异化论”的内容。
反方一辩陈勋亮在陈词中,先提出了正方的两点错误,其实这两点都是站在己方的立场上对对方立场的批判,并且很有一点断章取义的味道。这种做法是否恰当我们放到后面去讨论。接着他界定了辩题的关键词,并且引述了英文的“原典”,把“万恶之源”诠释为“一切恶的根源”,这种做法起了很好的效果。然后他提出了四大疑问,最后质问正方“恶源如何结出善果”,同样也很有效果(至于这个论点是否恰当我们也在后面讨论)。另外,我认为反方的一辩稿的形式(格式)可以说是这一类否定全称判断型辩题(a不是b、a不应该b)的一辩稿的最佳形式。
正方二辩袁丁是一位非常优秀的辩手(实际上我认为他是华语辩论史上仅次于郭宇宽的二辩)。从他开始正方在“万”的阵地上面开始组织反击,他先告诉大家在字典里面“万”并没有“一切”的意思,然后用“千辛万苦”这个非常生动的类比来强化“万”不是“一切”,博得了满堂的掌声和喝彩。接着开始从东西方的历史来论证正方立场,从钱对人类社会的整体性影响的角度,以生动的事例来凸显他们的“异化论”,气魄宏大。
反方二辩陈锦添在“万”的阵地上也毫不含糊,他提出的“万万不可”的类比也非常精彩。然后就紧守反方的战场,从个体的角度出发,提出很多个例,告诉大家很多恶与钱一点关系也没有。
正方三辩余磊是本届国际大专辩论会的全程最佳辩手(我也认为他是华语辩论史上最佳的三辩),他从词性判断的角度来否定了反方举出的“万万不可”,然后一一反驳了反方刚才提出的一些个案,赢得了开场以来最热烈的掌声(呵呵,我还听到有不少女生的尖叫声),并把局面扭转过来。然后又开始以宏观的事例去凸显他们的立场。
反方三辩陈政鞃继续在“万”这块战场上的争夺。而在论述的最后阶段,他抛出了整场比赛中反方最有力的根据——“恶的出现在先,钱的出现在后,钱又怎么可能是万恶之源呢?”
现在来评析一下双方的立论。
个人认为武大在立论过程犯了一个比较致命的错误,就是没有花时间把他们的理论说清楚。“异化论”的内容如此深湛,本来就难以在短时间内说清楚并让人接受,而武大却只用了一辩陈词的短短的三分钟来陈述,而二三辩的陈述(指反驳对方的论点以外的那些陈述)都是以经验求证、陈述事例为主(在陈述方面二、三辩的功能似乎是重叠了,因而也没有起到太大的效果),再也没有涉及理论方面的内容,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失误。可以说武大并没有把他们的立论说清楚,而相信大部分第一次看这场比赛的人都会对武大的立论一头雾水,因为短短三分钟实在没可能把他们的理论清晰地表达出来(我对“钱是/不是万恶之源”这个题目思考了两年半的时间,还看了一些学者有关“异化论”的论文,才想清楚了武大貌似破碎的理论背后的深刻的意思)。因此,武大的一辩陈词的逻辑是破碎的。而这样做所导致的另一个后果,就是方便了反方马来亚大学对他们的理论进行断章取义的反驳。
武汉大学的另外一个错误就是在一辩陈词的时候没有进行任何的概念界定。立论的时候要对关键概念进行界定,这是常识;何况在立场对他们极端不利的情况下,如果不花时间来说明“万”不是一切以纠正观众先入为主的认识,如何绝地求胜?
另外,武大在一辩陈词的尾声还提到了两点:1、有人能在钱面前洁身自好,并不能否定钱是万恶之源。2、钱是万恶之源,但也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工具。这两点对正方来说非常重要,如果这两点能够成立,那么反方很多非常有有力的例证都会失效,可惜武大对这两点都是一句话带过,并没有抓住这两点加以发挥。
反观马来亚大学的立论。从一辩到三辩他们提出了以下几个论点:
1、单一的钱不能涵盖世间上所有的恶,很多恶本身和钱一点关系都没有。
2、在与钱有关的恶中,应该负责任的是人,而不应该怪罪钱。
3、以钱作为目的或者手段,都未必导出恶,而且还可以导出善。
4、恶在先,钱在后,因此钱根本不是万恶之源。
反方的第一点其实是建立在“万是一切”的基础之上的,如果万不是一切的话,那这一点根本就不能推翻正方的立场,因为正方不需要论证钱是所有恶的根源(这里大家要注意了,在比赛中对方可能会有一些论点即使成立了,也不能论证他们的立场;也有一些论点是要建立在一些隐含的前提上才能成立。如果在比赛中发现了对方使这种招数,就把它总结出来,告诉裁判)。
反方的第二点其实是告诉大家“金钱无罪”,它只是一个中性的交换媒介,因此不是恶,当然也不是恶之源了。然而正方也承认了钱是中性的,问题是,中性的难道就不可以是万恶之源。的确金钱无罪,但是它的魅力却可以引诱人犯罪,不恶的东西也可以是恶之源。
第三点乍看之下是很有说服力的,因为在人们的惯性思维中善恶是对立的,一个东西假如既可以导出恶又可以导出善,那么它最多只能算是一个中性的体,而断不可能是万恶之源。马大在这里非常好地利用了善恶的对立。然而人们常常忽略了善恶的统一。上面有关“异化论”的论述让我们了解了正方的立论架构,而顺着“异化论”逻辑追根溯源——如果钱是万恶之源的话,那么钱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是由于生产力的进步、交换的扩大使人们希望用一种符号性的东西来便利交换。而在这里,生产力的发展(根本原因)、人们使交换更方便的愿望(直接原因),都是“善”的!这样一个立足于人们求生存求发展的本能而并非出于恶意的动机,却导致了“万恶之源”的出现!这说明善恶本来就是相互统一的。这不只是说,有善就有恶,而且是说,善本身就有恶的一面。人类发展无疑是善的,是人类全力以赴追求自己的自由的过程,人类社会也变得越来越符合人性和人的自由;然而与此同时,人性中的恶也在不断升级;更有甚者,如黑格尔所说,这种恶本身就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杠杆!既然恶与善也有统一的一面,那么反方说能导出善的不是万恶之源,并不能成立(可惜正方只在开篇立论和总结陈词的时候提了一下,并没有详细地论述。其实正方也准备了非常有力的类比:水是生命之源,但水同样能够毁灭生命。不过不知道为何没有用)。
第四点是反方整场比赛最有力的一个根据。然而这个根据仍然也有问题,因为它也建立在“万是一切”的基础上。另外即使万是一切,原始社会中的那种“恶”是否真的算是恶呢?的确,如反方所说,原始社会的确存在着“饿了就把同伴杀了吃掉,性欲来了就侵犯女性”这种情况,而在现代社会这种情况是肯定会被视为恶的。而问题是,这种行为在原始社会能算是恶吗?所谓“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我们的道德评判标准都是在文明社会中才建立起来的,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的改变。我们不能以文明人的眼光看原始人,因为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他们连生存和发展都有问题,更别说受教化、产生现代的道德观念了。原始社会中存在的群殴、杀人、性侵犯等现象,在现在看来是恶,但在当时,却是出于保命、保种的需要,其意义与现代社会中的谋杀、性犯罪的意义根本不能相提并论,的确不能算是恶。因此反方这第四点也应当被视为不成立。
(马来亚大学作为华语辩论史上一支老牌强队,在立场明显有利于他们的情况下立论如此不妥,的确是让人失望的。不过考虑到立场是比赛前一天抽签决定,可能抽签之前他们也和正方武汉大学一样,用了大部分时间准备明显不利的正方立场,因此打反方反而因为准备不足而打不好。)
然后再来说说在陈词阶段双方的交锋。如前所述,反方马大在陈词阶段对正方的理论的反驳都主要是对正方的架构的断章取义,如果把这种反驳放到整个“异化论”中,其实并不能成立。而正方的余磊对反方提出的一些个案一一反驳,实在精彩。但只要我们仔细想想,就会发现这些反驳都有着颇为浓厚的以偏概全的诡辩的味道,他的反驳给人这样的感觉——反方举出的看上去与钱无关的恶,仍然可以与钱发生关系——但是,实际上,虽然有可能扯上关系,但只要有扯不上关系的情况,钱就无法涵盖所有的恶。所以,这种反驳能否成立最终还是取决于“万”的定义。
终于可以看看双方对“万”的争夺了。前面说过,出题者的本意应该不是像马大那样把“万恶”界定成毫无限制的“一切的恶”,也不是像武大那样界定成“极多的恶”,而是像前面所说的,指在钱之后才产生的一切的恶,或者指与钱有关的一切恶。但是,我认为武大这样去界定“万恶”的话并不好,因为这样的界定吃力不讨好,既费时费力,又不容易说清楚(因为题目并没有明显地反映出出题者的本意,在“万恶”前面加上一个限制词只会给没有深入思考过这个辩题的观众一种改换辩题的感觉,加上反方非常切合人们第一印象的定义在旁衬托,只会使正方更被动)。而正方把“万”解释成“极多的”则非常方便,既有权威词典作证,也有不少生动的类比。但是正方没有一开始就把定义打出来则是非常不智的,同时我认为正方应该在比赛过程中不断提醒大家——“如果万指的是一切,那么我方根本没法辩”——以博取裁判对正方立场的同情。可能为了赢得漂亮一点,武大并没有这样做,但在立场如此不利的情况下,这样做是情有可原而且是必要的。
然后看全场最精彩的自由辩论阶段。本来这里应该多下点笔墨的,不过发现自由辩论中涉及的问题前面都已经说的比较多了(尽管不一定清楚),再写就有点说废话的嫌疑了。所以我想在这里关注一下双方的战略战术,而这部分的评述不一定涉及自由辩中双方说话内容的理论分析。
我认为自由辩论的“第一问”是非常重要的,好的“第一问”可以为发问的一方划好战场,甚至确定比赛的发展方向(因此自由辩论的第一问通常会由一队中大局观最强的那位辩手发出)。正方四辩的第一问勉强算是及格的,前半部分从辨析字形的角度把“贪”归结为“钱”有点强词夺理,毕竟即使贪的是钱也不能证明钱是万恶之源(而前面反方提到:人类也贪吃贪睡,但食物、睡觉本身并没有成为恶之源。然而,既然都是贪,为什么贪吃贪睡不会产生恶,而贪钱却会产生恶?或许正方应该抓住这一点深究下去),后半部分提出苏哈托的例子,算是为正方以后的论证指明了方向:打事例。因为按照武大原先的设想,只要在陈词阶段说明“万”不是“一切”而是“极多”,他们在自由辩就只需要证明“钱可以产生数量巨大的恶”,而最能达到这一目的同时渲染气氛、深入人心的,莫过于举出大量触目惊心的例子,让人觉得钱的确是万恶之源。而反方对正方第一问的回应也是毫不含糊的,对于苏哈托的例子,胡渐彪把它归结为贪念,而钱不用负责(但是不用负责并不代表不是“源”啊),然后立刻把战局拉到对自己有利的战场(理论、逻辑)上,提出了钱之前的恶。余磊的回答给人回避问题的感觉(其实他们完全可以把这个问题说清楚)。经过一个回合后袁丁和蒋舸按原定的方向打事例,抛出了色情网站和踢假球的例子,而反方则回避,继续谈原始社会的恶。胡渐彪接着指出正方在人性本善和人的动物性这种恶的本因的矛盾,余磊则以动物性不是恶来消解,并指出不应该以现代社会的标准来看待古人(虽然把这层意思表达出来,但并没有说清楚)。正方再次以“贪字有个贝字”来把贪归结于钱的时候,胡渐彪立刻以“辩论员的员字”来化解正方的攻势,其反应之快可见一斑。周玄毅说“事实的问题,您方一个都没有解决”,反方的确回避了正方的许多事例,但是,从反方的角度来看,只要“万”是“一切”,那么即使正方举出再多的例子也没有用(一个反例就可以推翻了),因此这些问题反方根本没有必要回答。于是反方开始南京大屠杀中的强奸,而余磊着实厉害,立刻把日本侵华拉到“钱”上面去了。陈勋亮说“新加坡经济蓬勃发展,把恶源堆积得越来越多”的时候,其实是卖了一个破绽,正方可以趁此机会把钱与善、恶的关系说清楚(理论根据上面已经给出来了),可惜周玄毅回避过去了,接着说日本。然而胡渐彪立刻提出了篡改教科书的问题,这种恶的确和钱一点关系都没有,于是余磊只好以“钱多烧的慌冲昏了头脑”来应对(这其实等于回避问题了),然后继续按既定战术打事例,提出毒品犯罪。而马大则继续谈性犯罪。这时余磊的反击非常经典(他的确是一个很厉害的辩手):“中国人说“万恶淫为首”。但是现在有了钱可以大摇大摆出入红灯区,还认为是风流快活。对方同学,把不道德的变成道德的,把不合法的变成合法的,还不能说明是万恶之源吗?”且不论这个反击是否经得起推敲(余磊的说法的确有诡辩的成分,但是我想如果不用一点诡辩的话,根本就没有办法维护正方的立场),但我想绝大部分人都不会想到性犯罪可以通过这种方式与钱扯上关系吧!这时陈勋亮把双方的分歧明朗化了:“为什么对方同学的万恶之源只能导致部分的恶?部分的恶等于万恶吗?”其实双方表面上看是在打例子,实质上最终还是要争“万”的定义,如果正方的定义成立那么反方举出的例子可以被视为无效,因为正方因此不需要证明所有的恶都由钱导出;如果反方的定义成立那么正方的例子也可被视为无效,因为反方一个例子就可以把正方的立场推翻。双方在定义上争了两个回合,未见胜负,但周玄毅把《汉语大词典》都拿出来了,效果更好一点。然后蒋舸又举出了事例,陈锦添问了一句“毒犯有罪还是钱有罪”,把战场从争持不下的“万”转到了“源”上来。余磊(又是余磊!)一句“毒贩不是为钱的话干脆无偿大派送好了”,效果非常的好,而陈政鞃以强奸作比喻,说明罪不在钱而在毒贩,则被观众毫不留情的“嘘”了。然后双方又举了一些例子,自由辩论结束。
最后是总结陈词阶段。
反方四辩胡渐彪是华语辩论史上公认的最优秀的辩手之一,也是最优秀的四辩之一(呵呵,这里我毫不掩饰自己对他的偏爱,在辩论方面他是我的偶像)。在总结陈词阶段他对正方的理论体系层层剥开,步步推进,虽然仍然是站在己方的立场上去批判正方,但并没有辩论赛中常见的“扣帽子”(即曲解对方的意思),而且现场感极强,最终把正方的立论归结为“双重的诡辩”,从理论到逻辑都把正方的立论钉得死死的(尽管他的陈词有不少值得商榷的地方)。他确实是做到了针对现场的总结。在这里引用一下正方武汉大学辩论队教练赵林教授对胡渐彪的评价:“马来亚大学四辩胡渐彪同学的总结陈词做得非常精彩,这位极其优秀的辩手对于辩论场上的基本态势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善于捕捉对手的任何缺漏和矛盾之处。他的整篇总结陈词具有很强的现场感,尽管由于时间的限制没有把话说完,却仍然给评委和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正方四辩周玄毅呢,这位全国大专辩论会的最佳辩手,却几乎没有对现场情况作出总结就开始了自说自话的陈词,实在让人失望。平心而论,周玄毅的陈词把该说的都说明白了,已经配得上全国最佳辩手的头衔,问题是他面对的是一位现场感如此之强的优秀辩手,却埋头自说自话,两人一对比,真是高下立判。
“钱是/不是万恶之源”是一场非常精彩的比赛。看完比赛录像时我觉得正方会三比二赢(如果有三比三的话我会毫不犹豫地选这个,因为胡渐彪太优秀),不过最后的结果是反方三比二赢,当然他们也有赢的理由(虽然我认为不太充分)。这场比赛对华语辩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而值得我们学习或者引以为戒的地方也很多,因此值得我们去仔细的揣摩。

[ 本帖最后由 herolandis 于 2008-2-14 19:25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4-1-30 10:22:39 | 显示全部楼层

“钱是/不是万恶之源”比赛评析

[这个贴子最后由水若寒在 2004/01/31 10:48pm 第 1 次编辑]

现在围绕这篇比赛评论做一个说明:
1、这篇比赛评析是我们学院的辩论队的训练材料,执笔人是我。
2、写的过程中参阅了《世纪大舌战》的里的一些分析文章。
3、这篇评析可能会有浓重的个人主观色彩。
4、辩词可以在网站的“辩词检索”找到。
发表于 2004-1-30 10:29:07 | 显示全部楼层

“钱是/不是万恶之源”比赛评析

经典经典

长江后浪推前浪

岚星有何感想?

发表于 2004-2-2 00:39:53 | 显示全部楼层

“钱是/不是万恶之源”比赛评析

非常好的文章!记得我当时也写过一篇这场比赛的剖析。不过现在已经不知道溜到哪里去了。从印象来看应该还没有这一篇写得详细深入。

建议加精华的说。呵呵~~

发表于 2004-2-18 19:37:33 | 显示全部楼层

“钱是/不是万恶之源”比赛评析

我的一点看法,与大家分享。
首先,武汉输的不是没有道理。

如果仅仅将万字理解为极多,那么等于没有对万做任何解释。
什么叫极多?如何度量?1000种还是10000?
在看对辩题的理解?“钱产生了种类繁多的恶”
这能叫破题吗?包含了多少信息?如果我是马来队的,可以将他们直接打死。
万 即使被理解为形容词,在具体的语境上也可以被理解为“所有”
比如:万能的上帝。
所以,武汉的题一破,我就感到悬了。难道真的把人家当菜鸟了?
如果把钱升华一下,将它理解为“人类贪婪和欲望的载体”就好一些。

真正漂亮的是自由辩,余磊一人挡下了对方的进攻
如果看自由辩话,在辩题本来就有倾向的前提下,武大是赢了的。

输在结辩上,反差太大。
当然,胡的结辩不是一点问题没有。我的话,第一点就要破武汉的人性本善论。
拿一个还未被证明的结论做前题,有虚设之嫌。”万善之源”是毫无根据的,钱是万恶之源,表明人类可能因为钱去行恶。在这里,钱是原因。但是用钱去行善,这里的钱只是工具。就相用钱去行恶一样,钱在这里也是工具。这才是要抓住的。

在未有钱之前,为何有恶,这一点打的很好,但也应该在情理之中。武汉防的不具说服力。如何防守这一点大家可以讨论。
结论,很考正方智商的一道题。有点滑稽,有点偏。

发表于 2004-2-18 19:45:29 | 显示全部楼层

“钱是/不是万恶之源”比赛评析

补充一点
“因为钱去行恶”,和 “用钱去行恶”也是不同的。
这里有一点
用钱去行恶,表明钱是工具,那么恶又来源于什么?如果来源于钱的话,就变为“由钱产生恶,又用钱去行恶”。原因和手段变成了一个东西。
好痛苦啊
发表于 2004-2-27 10:22:30 | 显示全部楼层

“钱是/不是万恶之源”比赛评析

钱的本身并没有意义,没有人接受和使用钱就没有"钱"所能发挥的作用,包括因钱而起的"善"与"恶",在立论中最巧妙的就是将"万"字和"源"的概念偷换掉!
发表于 2004-3-4 21:02:24 | 显示全部楼层

“钱是/不是万恶之源”比赛评析

   唉~~~~~~~~~!关于武大VS马来亚那场,评论已经够多了,单我们学校就讲了好多次,很无聊的话题,可惜的是当时的现场到底是怎么样的?我不太相信书本上的记录,最好搞个录像来看看,因为辩论这东西发挥的是口头表达能力和听觉效果,又不是文字辩论,写出来的东西不一定好听\精彩,这才是关键!
发表于 2004-3-22 11:52:14 | 显示全部楼层

“钱是/不是万恶之源”比赛评析

录象 我看了好几遍 没事的时候我就看,真的是一场经典之战,不过,我怎么看都认为冠军应该是武汉大学,尽管,马来亚的胡渐彪是很优秀,不过,他的其他队友,我就不敢恭维了,况且,辩题对武大太不利了,我认为评委应该考虑.
发表于 2004-5-8 15:17:21 | 显示全部楼层

“钱是/不是万恶之源”比赛评析

这个辩题真的是叫“没有后脑勺”
自由辩论打完,优势在武大
总结陈词完后,就转移到马大
想当时,我也为武大不平,现在细想来,哎,这样子的题目,真的不足以去争论一翻
武大的输赢也不重要,他们最多也只能叫辩得精彩,于辩论的发展,他们是没有什么中兴之功的。
一只平常的全国冠军。
对于马大01年的表现,说不定让00年的电子科大去还比武大理想一些。
发表于 2004-5-9 16:19:33 | 显示全部楼层

“钱是/不是万恶之源”比赛评析

针对这场辩论赛,我也许欣赏了不下十次。
当然,渐彪是我的老师嘛。(水若寒不必羡慕,这是真的)
个人十分赞同水若寒的评析,武汉大学的诡辩技巧的确炉火纯青。
强奸被扯到嫖妓去,与钱没关变成钱是使是非颠倒的罪魁祸首,
家庭暴力是男人赚钱养家遇到压力的发泄理由,
人的贪婪变成是钱的责任···
不过,余磊诡辩的技巧之高明也难以被否定。
但是,纵观马大各辩论远在用词方面的确比武汉逊色,
至少比他们少用了许多歇后语。
整体而言,这算是历年来最精彩的辩论赛(我猜的)
不知道2003年的比赛如何呢?(目前还没去看)
 楼主| 发表于 2004-5-19 10:04:02 | 显示全部楼层

“钱是/不是万恶之源”比赛评析

确实,题目也是辩论赛的载体之一。一场辩论赛是否精彩,是否能留名青史,与辩手有关,与评委有关,与辩题有关,也与赛制有关。这场比赛却很大程度上因为一个反面的原因而永远被人记住,想来这场比赛的所有参与者都会感到有点尴尬。

另外楼上一位朋友认为武大对辩论赛的发展的影响并不大,这点在下不敢苟同,但现在没有时间详细论述,或许以后会撰写专文论述。现在只能说武大在很多方面已经超越了西交大,只是新加坡赛制限制了他们的发挥,另外我觉得赵林教授的存在虽然正面作用远大于负面作用,但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他们的发挥。

发表于 2004-6-27 00:14:52 | 显示全部楼层

“钱是/不是万恶之源”比赛评析

楼上说武大只是一只平常的全国冠军的朋友想必
也是看过武大不少的比赛的吧(相信这位朋友不会是
信口雌黄的人),难道真的没有发现武大模式的
精髓?
是的,我说“模式”。就好像彪哥的结辩模式。
我是行推崇要有一些模式的,模式就是特色,模式
才是个性!要不,你通过什么展现自己的内容?
不过,呵呵,没有自己的模式就算了,千万不要模仿
发表于 2004-7-27 16:37:51 | 显示全部楼层

“钱是/不是万恶之源”比赛评析

  我看过这场比赛,但是就我的看法,我认为应该是武汉大学获胜.
  首先,对于辩论而言,应语速适当,吐字清晰,这一点马来亚大学的四位辩论员都输给了武汉大学.
  其次,虽然武汉大学的确有几处漏洞被对方击破,但是我觉得马来亚大学的漏洞更多.
发表于 2004-7-28 11:48:58 | 显示全部楼层

“钱是/不是万恶之源”比赛评析

还是觉得,钱是善因,与它是万恶之源并行不悖。我并没有因为要证明某一方面而否定另一方面,你又何必因为这我没否定的方面去否定我要证明的方面?钱也是有多重身份的嘛,只要证明其中一个身份就好。就算一个人是恶棍,我现在只是要证明他有善良的一面,与他是不是恶棍有何关系?难道因为他是恶棍,就没有善良的一面了?
发表于 2004-8-2 12:30:08 | 显示全部楼层

“钱是/不是万恶之源”比赛评析

U re not going to prove he is a bad guy only but have to prove that all the evils begin from him...if all the evils begin from him..how can he done good?Kind and evil cannot exist together...
A bad guy is diffrent with the beginning of evil....
Bad guy is the result of evil....

Same teory...if bible or fo4 jing1 is the beginning of kind then will it be the beginning of evil?

发表于 2004-8-2 17:18:29 | 显示全部楼层

“钱是/不是万恶之源”比赛评析

其实还有一种更加抽象的打法,那就是金钱阻碍了物质升华的过程,因此从人类历史发展看,金钱成了万物之源,它使人类产生了本性泛化。当爱情、艺术、诗意、心灵都可以切割、包装、批发、零售时,生命的升华还能升到哪里去呢?于是,金钱建立起制度性的反升华,它怂恿着市场和科技去占领人的心灵,如此,制度性的全面使金钱成了万恶之源。钱本身不是恶,而当社会的价值趋向不能使这强奸等诸多罪过消除时,或阻碍这一消除过程时,也便成了恶。
一家之言,请指教
发表于 2004-8-2 19:26:05 | 显示全部楼层

“钱是/不是万恶之源”比赛评析

[这个贴子最后由dean在 2004/08/02 07:26pm 第 1 次编辑]

可以做论文
不适合作辩论立论
发表于 2004-8-12 02:14:40 | 显示全部楼层

“钱是/不是万恶之源”比赛评析

楼主的评论真的是十分精彩啊!
另外,我个人感觉武汉大学真的很厉害,绝对不比93的复旦,99的西安交大弱,只不过复旦,西安交大的对手实在是太弱才显的他们的势力强大。这一届的决赛题目实在是对武大不利,给他们准备的时间也只有一天,在赛场上也是旗鼓相当。即使最后判武大胜出,我想也不会有很多人有意见吧。
说到诡辩,马大的胡渐彪也很在行呢!尤其是99年的“针尖和针”。
发表于 2004-8-20 10:19:48 | 显示全部楼层

“钱是/不是万恶之源”比赛评析

输赢并不重要。但就输赢本身而言,并没有一个超然之物的存在。这种超然之物的追寻,在另一发生事件的规定之中。所以,一般人先谈输赢,而后采取一种超然的折中方式,实际是没有充分讲求了概念的严格性。————总之,当我们谈输赢的时候,不必论什么超然,反之亦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华语辩论网 ( 粤ICP备20050268号-1 )

GMT+8, 2025-8-2 14:56 , Processed in 0.10983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