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019|回复: 0

辩论队很好的教程03辩论详解01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22 21:08: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辩词
静思,久悟。思索得久了,自有独到见解。提笔,凝神。胸中若有万千丘壑,笔下自然千言万语。文思若泉,直抒胸臆。一盏茶尽,辩词已完。
辩词,写的是一种意境。只有这样,你的辩词才能够连贯,流畅。无论如何,请相信,辩词是有灵魂的。
如果说你无话可写,便是你积蓄不够。请记住,思想是水,表达是闸。只有思考了,才有话说。一般废话多的,没话说的,都是没有思想的。多思考,多感悟,才能写出有见识的辩词。
辩论反应辩手的风采,辩词要反应辩手的意志,这样的辩词才能是鲜活的。辩词要紧凑不能有废话,逻辑要清晰,听起来要有内容,给人启发,让人眼前一亮。这样的辩词才是精彩的。
当我们了解资料,知道了本场辩论赛需要注意的要点,并且确定了定义、标准、主线以后,我们就可以确定辩词了。(其实这个时候辩词的思路就已经确定了)
辩词中的要点与技巧:
        1.内容紧凑,不要有废话。在辩词所有要点中,这一点最最重要,辩词一定要紧凑。辩论赛的时间是非常紧迫的,而辩词的时间更是宝贵。大家应该在这一段时间内尽可能的把自己的精妙道理以及基本观点论点论据都好好的展示出来。辩论赛中只有时间不够的,没有时间有剩余的。老实讲我很不理解为什么对于很多辩手而言辩词的时间有多的,而自由辩都有讲不完的话。相反,观点的阐述放在辩词中比在自由辩中有效地多,因为这个时候你可以从容的把道理讲述清楚。自由辩反而更多是根据双方一辩辩词中的问题与逻辑反复诘难,阐述太多反而不太好(其实主要是自由辩大家阐述的时候太急了,这句感觉没说清楚,下句又来解释前一句话,越说越混乱···)。紧凑的辩词能够更加容易的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同时逻辑也会更加清晰。相信大家都看过自己专业的专业课本吧。个人感觉其实编的还行,就是废话实在太多,让人找不到内容,或者说增加了阅读的难度。辩论赛其实也是一样,辩词不紧凑,就会让人听不下去。
2.反映你的意志。稀饭十分佩服司马迁。大家应该都了解《史记》吧,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在司马迁之前,史书一般是编年体:某某年,天降大旱,某国攻掠某国,死伤无数。某某年,发生了某事···(说实话,我感觉写得跟我们大学的几门教材差不多的,前后发生的事情之间的联系还要我们自己找,废话多还枯燥无味。)但是,我们的司马大神,他不一样。他认为,历史,是人的历史,不是天的历史;历史,反映的是人的意志,而不是天的意志。历史不应该按照年份来写,应该按照英雄的轨迹来写。正是这些英雄的出现,导致了我们历史的不断前进。所以,他写历史,第一代大禹治水,为天下称颂;后来夏桀无道,被商朝推翻;武王伐纣,顺应民心;后至始皇,横扫六国,威震天下···他的历史,是人的历史;他的历史,反映的是人的意志;他的历史,栩栩如生。谁也不知道当年发生事情的具体经过,然而,司马迁笔下的人物却栩栩如生。那句“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当真是如雷贯耳,气势恢宏。稀饭真是佩服之至啊。
下面我举一个“好人有好报vs好人无好报”的例子。这是11工管和11建工打过的一场比赛。在这个辩题中,“好人有好报”自然是很容易说得冠冕堂皇,抒发情感。但是我们换个角度去想一想,“好人无好报”其实更能反映出“直面惨淡人生”的意志。
        “谁说我们相信好人无好报我们就不去做好人了呢?相反,对方辩友做好人就仅仅是因为好人有好报么?怪不得现在好人越来越少了啊,怪不得倒地的老人没人敢扶啊。因为大家心里都明白,好人无好报。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而我们,当然知道做好人,未必会有好报,但是,我们却偏要去做好人。因为,这是一个人的良知,一种对生活的态度,一种当代大学生的,骄傲!!谢谢。”
        在结尾中加上这样的意志,不仅会使辩词增色不少,同样也能增强辩词的气势与辩手本身的风采。当然,意志的表现一定要牢牢和事例、本身论证的逻辑结合。请大家仔细揣摩其奥妙。
3.逻辑简单,凝重如铁。这一点其实也是第一点的延伸。简单的逻辑架构不但容易使观众理解,更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战局向着自己精心准备的方向发展。辩论赛毕竟不是学术报告,所以逻辑要朗朗上口,易于留下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定义,一定要有重点,可以有适当的停顿,但是一定一定不要太长。文章不要太干巴巴的···老实说每次修改辩词,读着那些句子,各位写辩词时的那种痛苦的表情,简直历历在目···个人建议,写辩词,浪漫一点,开心一点···哪怕写不出来,也不要写废话上去。
4.内容严谨,不能有破绽。
5.精妙而有道理。
6.善用归谬与类比。
6.语言优美,气势恢宏。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请参考“精妙”、“道破”两章学习这两个技巧。
精妙,就是要讲出精妙的道理。这里我用《师说》来为大家讲解辩词的第一第二奥义:精妙和紧凑
我们首先来分析一下《师说》(稀饭推荐的辩词的标准化模板)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定义)。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抒情明理,并阐述辩论的主体是人,人有什么特点呢,那就是,谁都有疑惑的时候)。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讲道理)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下结论)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对比论证,注意不要光秃秃的摆例子,前后要抒情和总结)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tán)子、苌(cháng)弘、师襄(xiāng)、老聃(dān)。郯(tán)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举例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总结,下结论)。(师说原文有删减)
        我们的韩愈韩大神,给我们建立了一个写辩词的模板啊。
                首先开门见山: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真是铿锵有力,入木三分哪。这个对老师的定义,简洁明了,又深刻的揭示了老师的几个特点,作用,但是又没有什么破绽——只要符合这个的,就是老师!果然大神一出手就是不一样啊。
                然后咧,先抒了一下情: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点明了老师的不可或缺性,发发感慨,还小小的谦虚了一下,获得了大家的好感。随后紧接着说道:“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作为精妙的过度。好啦,说完这个,就开始根据先开始的老师的定义,摆出其精妙的道理了:既然老师的定义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我还管什么年纪呀,身份什么的咧?所以引出了他的辩题“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好,第二段了,开始摆论据开始辩论了:先表达观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再摆现象“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然后摆完例子马上紧接着分析:“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最后得出结论:这种做法真是愚蠢啊!
        哇,最后一段,体现意志:先摆了个孔圣人的例子——孔圣人都不耻下问,我们算个啥?最后摆出来一个更精妙的语言:“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哇塞,碉堡了呀!!不过是先知道这个道理,不过是专门搞这个的,仅此而已。哇,真是荡气回肠,回味无穷,叹为观止啊。真不愧是大神。
所以说咧,大神跟小鬼的区别,第一:精妙。第二:废话少,文章紧凑。第三:举例子前先一句话讲个道理,例子简洁明了,举完了马上分析,得出结论。第四:结尾体现意志,还能讲出令人回味的道理。
道破
稀饭以为,道破是辩词的第三奥义。
        一句话总结出你想说的内容,一句话概括出你刚刚举出的例子所讲述的道理,如此画龙点睛之笔,稀饭我称之为道破。
常常看到很多新生打辩论赛,说了半天,却不知道在讲什么,抓不住重点,但是仔细思考一下,却是挺有道理的。个人以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个:语速太快,表达不清,发言时没有抑扬顿挫;没有总结性语句,换句话说,道理没有讲清楚。特别是在辩词当中,整篇辩词没有这种能够让人豁然开朗的语句,可以说是非常失败的。
这是一场城建辩论队内部的培训赛,大家都没有好好准备。但是,不知为何,赛后大家一致的认为同性恋是个人问题,至少无法论证同性恋不是个人问题。基于此,让我们学习一下换个角度去立论的技巧,并顺带着学习一下道破的作用。下面,我们来看一看修改过的同性恋是社会问题的辩词,运用了哪些技巧,整篇文章的结构是怎样的。
辩题:同性恋是个人问题不是社会问题vs同性恋是社会问题不是个人问题
这是一篇反方一辩的辩词。
谢谢主席,各位评委、辩友、观众朋友们,大家中午好。首先感谢对方辩友的精彩立论,下面由我来阐述我方观点。(稀饭注:这个位置应该相应简洁。)
   同性恋是指一个人在性爱、心理、情感上的兴趣主要对象均为同性别的人,无论是否从外显行为中表露出来。社会问题是指对社会产生较大影响,需要动用社会力量来引导或解决的一种社会关系失调现象。个人问题是指具有社会互交性或社会观念影响和冲突性以及特定社会成员可以发挥作用的一个小的社会问题。而我方认为同性恋是社会问题。(稀饭注:你方认为是社会,原因咧?仅仅摆完定义直接说同性恋是社会问题,使得文章不紧凑。同时,定义光秃秃的摆,使得文章显得枯涩,没有说服力。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边摆定义,边通过定义去论证——同性恋怎么符合社会问题的定义,怎么不符合个人问题的定义。同时,在开头,应该拿出你对于这个辩题的理解与看法。)
李银河教授曾说:同性恋现象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行为模式,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古有董贤与汉哀帝之间的断袖故事。今有名人张国荣与唐先生的凄美爱情。虽说同性恋经历了由“犯罪”到“宽容”的发展历程,具有一定的历史的进步意义。但是就伦理道德传统而言,它是不被社会所接受的。它也因此给社会带来了诸多问题。(稀饭注:这里又显得不够紧凑。排比的例子举得特别好,但是如何证明出是社会问题呢?况且后面的论述和例子并没有太大的关联——举完几个例子,最后来了一个“虽说”···。个人认为,这个“虽说”的意思这里可以理解为“前面都是废话”)
第一,同性恋确实对社会产生了较大影响。首先,它是对传统道德价值观的一种挑战特别是它冲击着现今的家庭伦理道德。同性恋者在传统的异性家庭模式里得不到真正想要的爱情,必然会导致家庭危机,从而影响社会的和谐。其次,它影响着社会的稳定, 以“石墙酒吧”事件为导火索的同性恋维权运动已对社会的稳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在非洲和亚洲西部、南部的一些国家,同性恋仍被视作一种违法行为,有的国家甚至将同性恋者处以极刑。还有些国家为了保护同性恋者设定了相关法律。由此可见,同性恋已俨然在社会造成了影响,掀起了波浪。(稀饭注:社会和谐的点)
第二, 同性恋对社会所造成的影响,是需要动用社会力量来引导或解决的。中国社科院根据国内外的权威调查推测出,中国同性恋者有3900万到5200万左右,这还只是一个保守数字。而其中30%到40%的人有过强烈自杀念头。而且艾滋病患者大多数也是由同性恋引起的。另外,公安机关还在北京、浙江、山东、重庆、吉林?南京、镇江等多个城市,捣毁同性恋卖淫组织几十处。所以其影响已上升到社会问题层面,并非个人所能承担与解决的。(稀饭注:需要通过社会解决的点)
同性恋是对是错,要靠社会来评价;同性恋何去何从,要靠社会来引导;同性恋能否合法,要由社会来决定。个人无力承担,更无力解决。如此看来,谁还能强辩,同性恋是个人问题呢?所以我方坚信,同性恋是社会问题。谢谢!(稀饭注:后面这一段写的简短有力,挺不错的)?
总结:个人觉得这份辩词写得比较规范,但是节奏把握上不太好,整体而言偏于平淡。对于辩词而言,开头应该把节奏带起来,定义应该边阐述边论述,文章要紧凑,道理也要有层次。而且,作为反方辩词,应该有攻有守,这里却是守之有余,攻之不足。
辩词修改后
(注意看黑色粗体下划线部分。把握其出现的位置和在文中的作用)
        谢谢主席:
        各位评委、辩友、观众朋友们,大家中午好。作为一名社会人士,我们应该动用社会的力量去关爱身边的所有人。正因为人与人的和谐构成了我们社会的和谐,所以,我们理所当然的认为,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属于社会问题。(稀饭注:开篇先讲一讲对于辩题的理解,给下面的论述创造一个比较好的氛围——人与人的关系构成了社会)
我们首先来看一下什么是社会问题——对社会产生较大影响,需要动用社会力量来引导或解决的一种社会关系失调现象。很显然,同性恋是一个受到大多数人广泛关注的社会现象,同时又需要通过社会的力量去协调解决,所以,它符合社会问题的定义。当然,我们不可否认,同性恋中有个人参与进来。但是,谁参与进来并不意味着就是谁的问题。与社会问题相对应,个人问题指由于个人的观念,影响自身及部分相关人员的共同生活,破坏个人的正常活动的问题。同性恋是说一个人在性爱、心理、情感上的兴趣主要对象均为同性别的人。很显然,同性恋不仅仅与个人相关,更是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且形成了一个群体。由此可见,同性恋问题已经不是个人问题了。(稀饭注:边摆定义,边使用定义,同时根据定义来论证己方观点,打击对方观点。注意,定义光秃秃的往上摆,很容易使辩词枯燥无味,抓不住重点。)
古有董贤与汉哀帝之间的断袖故事,今有名人张国荣与唐先生的凄美爱情。同性恋曾经不为社会所接受,说它有碍于正常伦理,甚至被视为异端。倘若同性恋真是和随口吐痰,为人张扬同样归入个人问题,又为何被社会如此的孤立呢?时至今日,某些国家终于正视了同性恋这样的社会群体,给予其正当的法律保障,同性恋问题才有所缓和。经历了由“犯罪”到“宽容”的发展历程,无疑是一种社会的进步。这种进步,无疑只能由社会来给予,而非个人所能解决。(稀饭注:前面是在摆定义,冲突不是很明显,节奏明显比较慢,这一段承上启下,拿出一段排比,摆出自己的观点,同时要把节奏带起来,开始摆出攻击的架势了)
对方辩友告诉我们说,同性恋是个人问题。那我就有疑问了,同性恋问题指的是两个人之间的问题呢,还是社会上某个群体的问题?同性恋问题指的是两个人的关系呢,还是说两个人之间的关系不被社会认可呢?
同性恋问题作为一种特殊的关系与群体,无论从其起源还是解决途径讨论,都属于社会问题。我们可以看到,同性恋引发的问题主要是由社会的歧视照成的。以“石墙酒吧”事件为导火索的同性恋维权运动已对社会的稳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在非洲和亚洲西部、南部的一些国家,同性恋仍被视作一种违法行为,有的国家甚至将同性恋者处以极刑。为何同性之间就不能没有心理、情感、乃至性爱方面的兴趣呢?中国社科院根据国内外的权威调查推测出,中国同性恋者有3900万到5200万左右,这还只是一个保守数字。而其中30%到40%的人有过强烈自杀念头。很显然,引起这种不安定的原因正是来自于社会的不理解。同性恋作为社会问题在社会上愈演愈烈,甚至导致了有些国家为了保护同性恋者设定了相关法律。当然,想要真正解决同性恋问题,还是要靠社会的理解。(稀饭注:这里是根据原来的辩词修改的,主要讲述了两个点:同性恋问题的起源、同性恋问题的解决途径。)
同性恋问题的本因,由社会而起;同性恋问题何去何从,要靠社会来引导;同性恋能否合法,要由社会来决定。如此看来,谁还能强辩,同性恋是个人问题呢?让我们去试着理解同性恋人群吧,只有这样,同性恋问题才能有所改善。谢谢!(辩词完)
可以看到,黑色粗体带下划线的文字始终贯穿全文。可以说,如果少了这些文字,整篇辩词就显得苦涩无味,不知所云了。可以说,这是全文的骨架。正是因为论述性总结的重要性,所以稀饭专门设立此章,将这种技巧称之为:道破。希望各位的语言也能像这个名字一样简洁有力,一语道破!
善用归谬和类比
所谓归谬就是先假设对方的逻辑是正确的,然后推导出荒谬的结论,以此证明对方的错误。类比既是举相似的例子。以上个辩题为例(同性恋是社会问题),倘若同性恋是个人问题,那么同性恋问题指的是两个人之间的问题呢,还是社会上某个群体的问题?同性恋问题指的是两个人的关系有问题呢,还是说两个人之间的关系不被社会认可有问题呢?(归谬)

稀饭以为这是辩驳的最常用的方法,限于篇幅,请在攻辩和自由辩中详细学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华语辩论网 ( 粤ICP备20050268号-1 )

GMT+8, 2025-8-28 05:48 , Processed in 0.04813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