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贴子最后由qetuo在 2005/9/3 00:50pm 第 6 次编辑]
深度赞同岚星前辈的话辩论赛只是作为整个辩论的一个环节。 更深度赞同“如果把眼光局限在“一场辩论”上,将不利于辩论的发展”辩论是一个大规模的系统工程,我们之所以热爱辩论, 首先是来自辩论的观赏性,这是一个刚接触辩论的新手最直接的喜欢上它的理由; 其次,随着我们对辩论了解的深入,我们又逐渐注重起辩论给我们带来的知识性,相信许多人亲身参与辩论的原因就是想和电视上的那些辩论员们一样,说话的时候能够引经据典,头头是道; 再次,我们已经参与到辩论过程中了,这个时候我们才深切的认识到:原来准备辩论赛,尤其是正式的大规模辩论赛是一个长期而又系统的工程。其之所以系统是因为在这个环节包括了:辩论员的选拔,培训和最终参赛三个环节,而对辩论员的培训又需要从各个方面同时着手,如:知识量,逻辑感,幽默度,即兴演讲能力,普通话水平,肢体语言的运用,宏观感,辩论员之间的分工等等。这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场下需要做的。 最后,当我们打完了一定场次的辩论赛后;很多辩论员必然都在反思两个问题: 其一,辩论的意义在哪里? 其二,辩论对我们个人的发展有哪些帮助? 先来说说第一个问题。 辩论是一个复杂的游戏活动。它在某种程度上说与我们常见到的篮球,足球等其它活动有很强的类似的地方:都强调整体的配合和团队的分工,都强调智慧的参与:技战术的运用都能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不同的是,1,参加篮球或足球锻炼了我们的四肢,而参加辩论锻炼锻炼的是我们的大脑。2,辩论能引发我们对某一社会现象的思考,社会辩论还能为解决这一问题带来一些思路。 足球和篮球在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奠定了其在大众中广泛的影响力,而辩论赛却在某年某月某日以后江河日下。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是什么?引用岚星前辈的一句话:我们没有注重辩论的平衡和协调,更没有注重辩论赛的平衡与协调。这造成了功利性思想在辩论赛上空前的弥漫也正是这种功利的对结果的孜孜以求成了“诡辩”“伎俩”生根发芽的肥沃土壤。 正如有些人所说的那样:成了某些同志在场上拿板砖盖对手借以为自己和学校捞政绩的工具。单就这句话而言说的很对,我们没有注重辩论的可持续发展,这种缺乏对平衡感和长远利益权衡的做法正一步步将辩论赛引上绝路。如果做为辩论员的我们不认清这点,全辩和国辩很有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被cctv和新传媒扫地出门。 辩论的意义也许每个人对它都有不同的理解,就我个人认为:无论是普通的同学之间的辩论还是正规的辩论赛甚至是万人瞩目的全辩和国辩,都是在给我们个人和队伍提供一个展现思维和观点的舞台,但这个舞台决不是一个拳击台,不是一个角斗场!我们要讲道理,要说事实,要对现实问题的解决有一定的帮助,这样的辩论赛难道会没有人看吗? 说到这里,我以在《场上场下》的回帖中被反复提到的电科与西交那个关于财富是否包括精神财富的例子。我从不否认成电那种对辩论的执卓对我国的辩论作出了多么重大的贡献,从不否认他们的风格是全辩和国辩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说句老实话,我曾经是成电的铁杆fans。但是,有一天,我发现成电几代人对辩论的追求可能已经转变成了对辩论赛冠军的追求时,我惊诧了。我隐约意识到也许正是这种对冠军的追逐导致了辩论的衰落(不仅仅是成电,许多学校在参加大赛前就已经制定了目标。如果达不到,嘿嘿,这几年就先别玩辩论了)。 在《场上场下》中我提到对于一个荒谬的概念要在场上推翻他,这被某些同志误以为场下无所谓。我们可以想想,为什么要推翻这个概念还概念以本来面目,而不是你自己定一个比他更无耻,更荒谬的概念呢?就是要达到辩论赛的可持续发展这个目的。这种做为一个辩论员对真理不断追求的素质,也许是辩论对我们个人的发展最大的帮助吧。这也许就是第二个问题的答案。 再多说一句,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某些同志将我《场上场下》的核心意思歪曲为: “只要‘场上’撑得住,哪管‘场下’没人看”的论调。 恰恰相反,我的论调是为了场上撑的住,就是要能忍住场下没人看,在场下修身养性,在场下培养起辩手的素质和良知。这样才能把这个场一直撑下去。 这个场上不仅是现在国辩的舞台 更是辩论的这个大舞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