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090|回复: 0

【辩词】项羽应该/不应该乌江自刎 第五届 复赛CD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7-31 21:55: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甲级联赛复赛C组
辩题项羽应该/不应该乌江自刎
正方:C2 马宏涛战队(正)上场人员:一辩:张博乐;;二辩:马宏涛;三辩:周金博
反方:C3 你们说的不队(反)上场人员:一辩:杨文鲁;二辩:唐皓;三辩:高远
评委: 徐冯君,周弘建,丁成
正方【马宏涛战队】立论:
谢谢主席,评委,各位热心观众,大家下午好。
公元前202年刘邦三路大军,加上韩信,彭越,英布,以及卢绾共计60万在垓下围攻项羽的十万人,项羽在突围成功后到了乌江。面对他的只有两条路;逃还是死?首先乌江亭长说过: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但是别忽略了一点,就是江东这数十万人有多少兵力呢?以10之一二来计算,不过几万人,加之连年战争,又能剩多少呢?而且在垓下便是项羽的十万楚军败给了韩信的30万大军。此时项羽手下谋士大将,降的降,死的死。因此即使项王回到江东,若不投降,那也是让江东父老白白流血牺牲。
还有从民心上看,史记项羽本纪上记载:
项王已死,楚地全都投降了汉王,只有鲁国不降服。汉王率领天下之兵想要屠戮鲁国,但考虑到他们恪守礼义,为君主守节不惜一死,就拿着项王的头给鲁人看,鲁地父老这才投降。这是因为当初,楚怀王封项籍为鲁公。
从这可以看出,当时的天下居然只有将就礼仪的鲁国支持项羽,连楚国都尽降了,民心向背,由此可见。面对刘邦的60万大军,民心向背,江东居民有多少忠诚度,其实也是需要考虑的。
综上所述,以兵力以及民心做比较,可以得出其实项羽也知道自己东山再起希望渺茫。
那为什么项羽不为这渺茫的希望而奋斗呢?
这是因为史书记载项羽是个爱护自己人民的贵族,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江东父老才愿意让自己的儿子随着项羽反抗秦国暴政。项羽热爱楚国人民,有着很强烈的归属感,因此才会灭秦之后不去当皇帝,而是回到楚国百姓中去。也只有如此爱民的人才会因为让江东父老损失了8000人而羞愧。也只有这样的人才愿意为了不连累江东父老,而自寻死路。
然而在最后他却看到了故人吕马童,吕马童可能只是帐下小兵,但是最后时候的项羽不是抱怨责怪为何吕马童投降刘邦而去杀他泄愤,而是身怀歉意,愿意用自己的人头作为补偿(“吾闻汉购我头千金⑥?,邑万户,吾为若德⑦。”)。正因为项羽,他爱民如子,因此才明白自己的错误,承担自己的责任。也因为爱民如子,他才会觉得羞愧,(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项羽至死,心中所想的都是自己人民的痛苦,想的都是自己对不起当初跟随自己的人民。
因此,为了不连累江东,为了承担自己犯下的错误,为了告慰辛苦的将士。他应该自刎乌江,告诉后人什么是心怀人民,什么是知耻而近乎勇。
这或许也是后人如此还念西楚霸王的原因吧。



反方【你们说的不队】立论:
谢谢主席,问候在场各位。楚霸王项羽乌江自刎的气节,历来被人们所称颂,然而,当我们重新审视这段历史的时候,应该不仅仅只是感慨于项羽的英雄气概,而是应该更客观理性地来看待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应该明确,真实的历史细节学术上仍存有争议,何为真相我们不得而知也不必深究。而我们今天应该基于公众对于这段历史的普遍认知展开讨论。基于此,我方认为,项羽不应该乌江自刎,理由如下:
1.理性地来看,项羽乌江自刎其实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一将功成万骨枯”,但难道项羽的功成仅仅是要成全“霸王”之名吗?众多江东子弟献出自己的宝贵生命,是为了支持项羽成就霸业。而他自刎这一行为,才是辜负了多少江东父老的殷切期望。项羽不仅是自己的霸王,更应该是三军将士的主帅。宁折不屈是所谓英雄气节,但是宁屈不折才是责任担当。即使大势已去,项羽也不应该放弃渡江这一丝希望和剩下的兵将,即使无力回天也应顽抗到底填补将士们的遗憾。以努力地活下去来回报众人的期望。真正的英雄应该将刀剑指向敌人的咽喉而不是自己的脖颈。
2.项羽在当今社会中实为一种象征。象征着无数种在现代社会里沉浮的角色和在人生路途中遭遇着多重挤压的人们。面临所谓绝境的项羽们,不少因愧疚和梦想的破灭而实行类似自刎的行为,以期展露出可贵的英雄气概。但这不仅是关乎是否以成败论英雄的经典之辩,还折射出了“英雄气概”的价值观里对于责任意识和对现实人生全面认识的缺失。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旅行,其中布满了荆棘与坎坷。项羽的英雄气概为人称颂,但是在今天我们应该重新审视“英雄气概”这个词。在西方文化潮流冲击下,人们往往为英雄故事所倾倒,容易陷入对“英雄气概”的非理性盲从。项羽的自刎行为显示出他重视追求个人的英名,却忽视了别人为成就他英名的付出。这在当今社会无疑是一个警示。感性顾自我和理性顾大局之间的平衡应当被我们考量,以忽视和牺牲他人为代价来成全自我的个人英雄主义并不值得提倡。
综上,我方坚持认为,项羽不应该乌江自刎。


甲级联赛复赛D组
辩题:项羽应该/不应该乌江自刎
正方:D1 可辩资本战队(正)上场人员:一辩:焦雅苏;二辩:陆颖;三辩:周建人;
反方:B3 马飞宇战队(反)上场人员:一辩:李帅;二辩:王琪倩;三辩:刘玥岑;
评委: 徐冯君,丁成,戚鹏鹏
正方【可辩资本队】立论:
  谢谢主席,问候在场各位
身后有汉军围堵,眼前是滚滚乌江,是回到江东,卧薪尝胆东山再起,还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一代霸王项羽,以自刎的方式做出了他的选择,也为历史抹上了最悲壮的一笔。后人感慨之余,项羽应不应该这样选择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这便有了我们今天的辩题。主体是项羽,所以我们的观点不应基于当下人的眼光去审视项羽,而是在当时的历史情况下,讨论项羽应如何选择。
我方认为项羽应该乌江自刎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第一,项羽乌江自刎符合项羽的个人价值观。诚如我刚才所说的,今天的辩题应基于当时的历史背景。项羽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把义看的很重把命看的很轻的时代,“二桃杀三士”“千里送鹅毛”这样的事放到现在都不可想象,但在当时却可以合情合理的发生。项羽正是受这种社会上仁人义士都信奉的价值观影响,人们欣赏项羽,也是欣赏他是性情中人,相比刘邦阴险狡诈心机叵测,项羽讲情义、重气节,可杀不可辱。所以当他想到,当初带领江东八千子弟渡过乌江,现在无一人生还时,他觉得无颜面对江东父老,选择以死告慰,恰恰反映了在他心中义气、尊严远远高于生命,也恰恰是遵从了他个人以及当时很多仁人义士都有的“舍生取义”的价值观做出的选择.
第二,从项羽自身的性格与当时的环境因素来看,项羽几乎不具备东山再起的可能。在军力方面,垓下之战,楚军损失惨重,项羽带800骑精锐突围,突至东城仅剩28骑,而刘邦坐拥汉齐几十万雄兵。人才对比上,项羽自傲多疑,不知人善任,身边的人才一个个被他赶走,而刘邦不仅有张良、萧何、韩信等明臣帅才辅佐,还很善于用人。至于人心所向,当后人多歌颂英雄项羽的悲壮,唾弃刘邦是一个投机取巧的小人时,却忘记了另一个暴君项羽。项羽在他南征北战的五年中,有过六次屠城,三次坑杀降卒。规模最大的一次,竟然活埋了二十多万秦军降卒。项羽进咸阳后,火烧阿房,这次大浩劫的危害,远胜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先秦以前的历史文化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同项羽这些惨绝人寰的暴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刘邦进关中的秋毫无犯,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天下人心的向背已不言自明。加之项羽自傲暴烈的性格,决定了他不可能想勾践那样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既然希望渺茫,与其为了个人霸业加剧百姓战乱之苦,不如选择自己的悲壮,还天下一个太平。
今天我们不是站在现在倡导他应该自暴自弃逃避现实,而是站在过去,审视这个赋予悲壮色彩的西楚霸王,应不应该在生命与尊严之间,选择后者。

反方【马飞宇战队】立论:
谢谢主席,问候在场各位。感谢对方辩友带我们回溯历史,让我们领略那个戎马一生,气拔山河西楚霸王项羽的光辉一生。时过境迁,站在新时代的前列,回首那个刀光剑影战火纷飞的时代,不甚唏嘘。自古乱世出英豪,中华五千年,悠悠历史长河中涌现了多少英雄豪杰。项羽便是其中的一个。生逢乱世,聚众起义,纵横一生驰骋疆场。垓下之围英雄末路,持剑自刎,血洒乌江。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他的悲剧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人们在惊叹于他的传奇时不禁也为他感到惋惜,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在兵败时选择了自刎是否是最好的选择?
大诗人杜牧有诗曾云: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胜败乃兵家常事,关键在于怎么看待。项羽完全具备撤离的条件。乌江亭长在乌江边划小船接应项羽,曾建议他“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可是项王答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人们历来欣赏项羽“无颜见江东父老”一语,认为表现了他的气节。其实这恰好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听不进亭长忠言。他曾错过了韩信,气死了范增。一生历经73战连胜的战神项羽从未尝过失败是什么滋味,也不知道什么是错误,而是把自己失败的原因归结于天,最后放不下颜面自刎乌江。性格使然,也许刚正耿直不善政治手腕的楚霸王斗不过老谋深算诡计多端的刘邦,但是张良陈平同时向刘邦发出过建议,若不除项羽今后必为大患,足见项羽的存在对刘士政权是极大的威胁,东山再起仍有把握成功,实力仍在。
时代的辩题要有时代的意义,映射到当下,对于我们来说,其实人生正如战场,处处充满着挑战与选择,面对失败我们做何抉择?所有事无非不过成功与失败两种结果,事不成功人便不活,这样就根本没有了成功的可能,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们就要做百分之百的努力,争取实现百分之九十九的可能。例如当初韩信忍受不了胯下之辱,或自杀或与之拼命都不可能成就后来的辉煌。张良如不受拾履之欺就得不到黄老真传,成就不了帝王师的大业。朱元璋时刻牢记“能曲者方能伸”方能成就他的帝王梦。无论做成任何一件事都是如此。可人们往往因呈一时之强,争一时之胜拳脚相加,两败俱伤。遇到一点挫折或不顺利就怨天尤人,宁可一事无成,决不受半点委屈。这样不仅成就不了事业,还可能给自己带来不该有的伤害。
死亡从来都不是最好的选择,天无绝人之路,善于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养精蓄锐,总有柳暗花明的一天。谢谢大家




超级联赛复赛C组
辩题:项羽应该/不应该乌江自刎
正方C2卖萌对对队(正) 上场人员:一辩:黄茜;二辩:徐博;三辩: 刘晓婕
反方:C3快乐思辩队(反) 上场人员:一辩:乔琨;二辩:徐梦婷;三辩:黄世奇
评委: 杨笑杨,潘泽,吴丹
正方【卖萌对对对】立论:
谢谢主席。今天我方的观点是项羽应该乌江自刎。如今很多人习惯把“应该”理解为一种建议和倡导。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当然不会倡导人去自杀,因为这是有违道德有违情理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对方辩友天然成立,而辩题就没有讨论的必要了。而“应该”一词的实质,是指情理上的必然或必须,延伸到这个辩题就是项羽应的自杀是否符合历史发展与其人物的个性特征。
首先,从整个历史趋势来看,项羽复兴旧楚国的做法必将失败,作为六国旧贵族代表的他,必将败给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刘邦,这是封建制度取代奴隶制的必然。而且,从当时的现实来看,1.项羽不会知人善任,吝于封赐,以致韩信、陈平、英布等先后归汉,而且不善于团结反汉同盟,致使魏、代、赵国相继灭亡。2.城父之战之后,楚将大司马周殷叛变,与刘邦,韩信,梁王彭越,汉将刘贾,合成五路大军、合计近六十万之众,将项羽与十万楚军困于垓下,楚军伤亡惨重夜闻四面楚歌。3.项羽率800骑兵突围,渡过淮河后,随从的骑兵只有一百多人,与汉军再次一场激战后,只剩下了二十八骑,而追击的汉军却有数千人。这一切都说明,项羽在经过奋力的反击和搏斗之后,已经走入绝境,不可能完成宏图霸业。
其次,从项羽个人来看,他之所以被称为英雄,是因为他的高傲,襟怀坦荡,铮铮铁骨,不甘居刘邦之下。在上述历史情况下,项羽已经几乎不可能实现他的宏图大志。大势已去的他,面临有两种选择:若是选择默默无闻忍辱偷生,不符合他的性格与抱负;而他若投降,刘邦必定不能容他,只能受尽屈辱而死。可是只有称霸才是项羽人生的意义,甘于平庸不是项羽的作风。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自杀不是逃避现实,而是保持项羽气节、维护尊严的一个最好选择
要使这个辩题有意义,我们不应该仅仅讨论自刎这个行为,而是应该分析乌江自刎背后的意义能给现今的社会什么启示。项羽那种襟怀坦荡、铮铮铁骨、不向现实屈服的精神正是当今社会所欠缺的。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逆境时,或许早已习惯委曲求全,为了在在逆境中走得不那么艰难而点头哈腰,放弃原则。但是这不意味着我们鼓励自杀这一行为。这种精神的体现方式有很多种,可以远离朝野归隐山林、可以养精蓄锐韬光养晦,而项羽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选择了最为极端的方式,以此来保持最后的气节和贵族的精神。
因此,我方坚定认为,项羽应该乌江自刎。

正方【卖萌对对对】申论:
据史书记载,项羽其人年少既有远大抱负,勇冠三军,才气过人,极重自尊,是一个典型的骁勇善战的贵族将军,他将自己的尊严和宏图霸业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当他面对称霸无望只能苟且偷生或投降屈辱而死时毫不犹豫选择了自刎,这其实是是对他乱世英雄人格尊严的最好成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不缺少面对艰难抉择时妥协退让对他人点头哈腰的人,我们更缺少的是像项羽、傅雷、朱自清一样宁死不屈宁折不弯的人,这样的骨气和尊严可能更是我们现在社会所遗失的宝贵品质。
正方【卖萌对对对】结辩:
今天对方辩友的论证是我们不鼓励支持倡导大家像项羽一样去自杀,可是这难道不是一个普遍的共识嘛?正常世界中,谁去支持建议鼓励一个人去自杀啊?如果对方辩友的这个逻辑成立,那真的是把我方像项羽一样逼到了绝路。除了自杀别无选择。
   但是对应该的理解还有一种双方都可以论证的含义:是一种情理上的必然,这是一种有无必然性的论证。
今天我方说项羽的自杀是当时的现实条件,客观规律以及他个人性格所结合的产物,
换句话说,由于以上三个原因,在情理上,自杀是他必然,也是最好的选择。
在现实条件上:兵力是打不过了,江东一万两千人,刘邦60W大军。张良韩信等十几位大奖叛逃,甚至连号称项羽旗下五大猛将之一的英布都叛变。可见项羽早已人心向背。没兵没将拿什么去打?这个时候对方辩友告诉我们,只要有一丁点的希望,就不应该放弃,应该坚持。可是今天我们再来想一想,他的坚持真的是有意义的吗?战争的继续给江东父老,给更多的人带来死亡。而且作为奴隶主阶级的代表,项羽必将被刘邦所代表的封建地主阶级所取代,这是历史的规律总结和教训。王安石两句说得非常好: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到了“垓(gāi)下一战”,已经陷入了众叛亲离的境地,彻底失败的命运已经无可挽回了。
那么在他必亡的面前,他那昔日的贵族精神,他的骨气,又让他选择以自杀的方式保持最后的尊严。投降,受辱而死这肯定不行。逃回江东,割据为王,享受江东的生活,可是他一没脸面,二他的人生意义就是称霸啊。
我们常常在感叹“项羽真是迂腐,真是蠢,为什么不能委曲求全一下。”我们对于项羽自杀的可惜,其实从根本上是因为,在当今这个时代,我们已经习惯于向现实低头,我们从心底里觉得匍匐着,跪着前行比尊严和气节更加重要。如果今天项羽的死是如对方辩友所说的是一种XXXXXXXXX,按照这种思维,我们同样会觉得被文革所迫害的傅雷,他的自杀是一种懦弱胆怯,怎么就不能忍气吞声一下呢?我们会觉得朱自清的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是一种愚昧,先吃饱了饭再去打美国佬嘛。对于项羽和傅雷来说,或许只有死才可以让他们保持气节保持最后的尊严,可是对于我们来说不是,我们没有陷入他们那些的绝境,我们有更多的办法更多的途径去在身处逆境时,可以去争取自己的尊严傲骨,去昂首挺胸地站着,而不是苟延馋喘地跪着。在这个倡导圆滑处事,提倡安生保命的时代,我们好像放弃了祖辈们曾经拿命去抗争的气节,放弃了贵族精神,只是在忍气吞声的追求活下去。而这样一种没有灵魂没有信仰没有骨气和气节的人生和形式走入人又有什么区别呢?
反方【快乐思辩队】立论:
谢谢主席,大家好。“力拔山兮气盖世”千余年前项羽推翻暴虐秦朝,气壮山河,但是却在楚汉争霸中因一时战败而乌江自刎。英雄功败垂成而亡,成为千古遗憾。基于人生在世要充分实现其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这一普世价值观,我方认为项羽不应该乌江自刎,理由如下:
    首先,项羽有能力在渡江后东山再起,实现自己的宏图霸业,因此他不应该为保颜面,一时冲动而放弃实现个人梦想的希望。史书记载,在项羽少年时期便立下宏图大志,更以其胆识武功在三年内成功推翻秦朝,巨鹿之战,破釜沉舟,以寡击众,楚汉战争,救荥(ying)阳,夺成皋,几乎百战百胜,并且他即使在最后兵败自刎时也不过年仅三十。可见项羽本有着惊天地的武功才略和长远的未来,另外在江东更有数十万子民的作为他的后盾力量。但他却在功败垂成之时临时起意为了所谓颜面放弃生命,自断后路,这使他本应更加辉煌的人生永留遗憾。
   其次,项羽身上承载的是江东父老复兴楚国的愿望,因此他必须要能屈能伸,担起领袖的使命。项羽带领江东子弟东征西战,志在成就一番霸业,光复楚国河山,任重而道远。然而当八千子弟殆尽时,项羽因一时颜面就弃江东父老期望于不顾,自刎了结使命。“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有担当的领袖应该正面困境,完成使命而非以死逃避责任。中国共产党在遭受多次围剿重创后,退守踏上长征之路,积蓄力量终有一日形成星火燎原之势建立新中国。而当项羽的一腔热血在乌江流尽时,他又能为江东父老带来什么?项羽自刎既是斩断自己的未来同时也让江东父老永远抱憾。一时求死只会让他死后更无颜见江东父老。
最后,项羽乌江自刎是对气节尊严的错误解读,不应成为当代社会所倡导的价值。气节尊严不应是以血彰显的决心,能屈能伸,坚韧不拔才是他的应有之义。越王卧薪尝胆光复国家,韩信胯下之辱成就壮志,自古英雄多磨难。而面对困境,真正的英雄忍辱负重,实现价值并造福苍生。古言:英雄最大的遗憾莫过于空有抱负大业难成,而对项羽而言,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有才有志却英年早逝。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否定项羽面对困境时的冲动自刎,是让我们面临困境时能够不轻易放弃生命,坚持到底。
综上,我方坚持认为项羽不应该乌江自刎。
反方【快乐思辩队】结辩价值:
然而,今天我们敬佩项羽是因为他出众的才能、远大的抱负和敢为人先的勇气,而不是因为他的自刎。自刎于乌江,我们感到无尽的遗憾,遗憾一死之后他的毕生追求化为泡影,江东父老的期待不复存在,他再也不能完成自己的使命。项羽“欲渡江东”在听完亭长一番话后选择自刎,谁都无法断定这是不是性格不成熟的项羽一时冲动的决定。但我们都明白,对于一个英雄来说最悲哀的莫过于抱负无法实现、使命不能完成有负众人所托。(如果他不做出这么冲动的决定,休养生息,与江东子民一起并肩作战,凭借自己卓越的军事才能,卧薪尝胆、性格逐渐成熟,谁能说他不会实现自己的宏图伟业不会完成自己对江东父老的使命呢?)
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人们会面对越来越多的压力、挫折和困难。高考成绩不理想而自杀、大学生情感不顺从楼顶一跃而下、找工作不顺利放弃生命、经商失败而选择离开人世…..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其实,活着比死亡更困难、更需要决心和勇气。活下来面对现实的一切,我们需要有一颗更坚强的心脏,有反败为胜的决心,能够忍辱负重、卧薪尝胆,也许活着需要面对更多更严峻的困难和挫折不如一死解脱来的潇洒,但只要活着内心所求就有实现的希望,只要活着肩上的责任就能继续担当。


超级联赛复赛D组
辩题:项羽应该/不应该乌江自刎
正方:D1坡上高粱队  上场人员:一辩:高静晨;二辩:李磊;三辩:储殷
反方:D4火龙战队  上场人员:一辩:蔡鸣;二辩:张翼;三辩:潘嘉
评委: 杨笑杨,陈典,吴丹
正方【坡上高粱】上场前四小时的一辩稿:
谢谢主席:   大家好。
   很高兴能跟对方同学一起,帮一个拥有宝马和美人的高富帅,操心一下该不该自杀的问题。项羽该不该乌江自刎,其实涉及到两个基本的问题:第一,我们要以什么样的标准去评价英雄人物。第二,我们要以什么样的标准去讨论生死。
首先, 项羽的自杀算是中国贵族时代最悲壮的结尾,在豪杰并起的时代,每一天都有人战死沙场。在战败面前,自杀不是懦弱和逃避,而是一种贵族尊严的自我实现方式。对于普通人而言,生存义务是第一性的,好死不如赖活着,项羽作为一个世代征战沙场的贵族。在求生的本能之外,他也追求荣誉、尊严与道义这些道德义务。我们看过许许多多道德义务与生存义务难以两全的例子。等死的苏格拉底、找死的方孝孺、甲午的邓世昌,以及抗联的八女投江和狼牙山五壮士,他们和项羽一样,更看重尊严,更放得下生死。他们用自己的行为证明了相比于求生的本能,人还应该有更在乎的东西。其实死并不容易,千古艰难惟一死。普通人可以不这么做,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学会尊重不肯苟活的英雄,并且对这些我们缺乏的品质,保持应有的敬畏。
对于项羽来说,死是故事的结尾,同样也是故事的高潮。乌江自刎让他从一个失败的军阀,变成了一个士可杀不可辱的传奇。在项羽的人生中,死不是想不开,苟延残喘的活着才是想不开。选择成为一个传奇,那就一直都别怂。站着走上去的路,就请千万不要跪着走完。因为英雄除了成败,还有姿态。
其次,从项羽的故事中,我们也该好好思考,要以什么样角度去看待生死,什么样的标准去讨论生死。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死亡同样也只有一次。很多的人在清醒活着的时候就对如何死亡作出了安排。比如什么时候放弃治疗,什么时候安乐死。大多数时候,我们反感并厌恶死亡,但是当那些我们看重的东西与求生的本能相冲突的时候,我们忽然发现,死亡不再是最差的选项。这时甚至有一些人会用自杀的方式来主动选择死亡。选择宁死不屈,宁死不辱,宁死不降,选择以好死的方式,避免了生不如死的等死。这样的选择没有任何理由受到批评,因为在这时候,死不是软弱,而是坚强;不是逃避现实,而是面对现实。死亡不是放弃也不是妥协,而是自我意志的实现,由自己做主去活着,也由自己做主,为了那些更为重要的东西,放弃活着。
    死并不是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故事的结局,成为了活着的一部分。在这个结局中,将军没有逃离他征战的沙场,船长没有放弃他下沉的船。

正方【坡上高粱】储老师的第二版一辩稿:
谢谢主席,大家好!
今天的辩题常见于各种新生赛,到了最后经常就成为了历史知识与珍惜生命的大串烧。我们宁愿输掉比赛,也不愿意这样无趣地辩论。
项羽该不该自杀,其实涉及到两个基本的问题:第一,我们要以什么样的标准去评价英雄人物。第二,我们要以什么样的标准去讨论生死。
     首先, 项羽的自杀可以算是中国贵族时代最悲壮的结尾,在项羽那个时代,自杀不是什么懦弱和逃避,而是一种贵族尊严的自我实现方式。你现代人看起来,死要面子不值得,可是在那个时代人活一口气是一个贵族最正当的选择。项羽是贵族,他的世界有他的世界的规则。尊严重于生命,用死亡来成就生命的尊严,这是贵族应该的选择。我也许无法主宰世界,但是我要主宰自己的死亡。这就是项羽所做的。
对于普通人而言,生存义务是第一性的,没有尊严的活着,这并不是一个不堪忍受的选择,但是对于处在极端情况下的英雄人物而言,道德义务与生存义务却往往两者不可得兼。等死的苏格拉底、找死的方孝孺、崖山投海的张世杰、甲午的邓世昌,以及抗联的八女投江和狼牙山五壮士,他们和项羽一样,更看重尊严,更放得下生死。普通人可以不这么做,但是请学会尊重不肯苟活的英雄,请对我们缺乏的品质,保持应有的敬畏。
其次,我们要以什么样的标准去讨论生死。如果死是生的一部分,那么如果我们承认一个人有权决定自己的生活方式,他就有权力决定自己的死亡方式。其实,这并不罕见,很多的人在清醒的活着的时候就对如何死亡作出了安排。比如安乐死,比如很多人立下法律文书,要求自己在成为植物人的时候放弃治疗。最典型的是海明威,他不愿意接受让自己变得痴呆的治疗方法,而直接选择了死亡。
这样的选择没有任何理由受到批评,因为它不是因为懦弱而逃避,而是自我意志的实现,由自己做主去活着,也由自己做主死去。在项羽的人生中,死不是想不开,苟延残喘的活着才是想不开。所以他求死得死,有始有终。没有让故事的结尾变得闹心。选择成为一个传奇,那就一直都别怂。站着走上去的路,就请千万不要跪着走完。
多情最是豪杰冢。英雄除了成败,还有姿态。
乌江自刎保全了项羽的尊严,让他从一个失败的军阀,变成了一个士可杀不可辱的传奇。




反方【火龙战队】立论:
谢谢主席,大家好!
听完对方立论,我们发现在对方辩友眼里,自刎似乎变成项羽面对绝境,充满英雄气概的选择,可是当时的处境,真的到了非了结自己性命不可的地步么?
西楚霸王项羽,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平头百姓,变成驰骋沙场的强者,期间经历了多少自不必说,他承载着无数鲜血和省流量,却独独不习惯失败的滋味。乌江边,明明有机会可以渡江,项羽却选择自己结束生命。对于这样一个男人,说能甘心,未免自欺欺人。所以今天我们判断应不应该自刎的标准,就是分析当时项羽的处境,看有没有这个必要。我方认为,项羽不应该自刎。
第一,  项羽的处境,远不到自刎的地步。不自刎,还有雪耻的机会。项羽在面对乌江亭长的劝说,不为所动,觉得已经到了绝境,也无颜面对江东父老。因此放弃了自己。而事实上,不仅有江东土地千里,子民数十万,并且楚军主力此时仍占领着山东楚地等一大片地方。项羽死后,刘邦俘虏的楚军就有十万,八万被斩首,还有许多散布在各地不肯投降。同时,刘邦的政权并不稳固,诸侯割据。而且,最大的兵权掌握在韩信,而不是自己手里,各种未知因素下,根本无法保证必胜,后来花了几十年,国家才逐渐稳固。相比之下,慕容垂众叛亲离携子出走,最终建立后燕;勾践惨遭灭国忍辱负重,成为一代霸主,他们的境地比项羽绝望的多,悲惨得多,却能反败为胜,因为活着,才有雪耻的机会。如果此时选择自刎,就什么都没有了。
第二,  真正的强者只要有一丝希望,就不应该放弃。否则留下的,是无尽的遗憾。项羽在渡江时大笑道:“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可见项羽把当时的失败归结为天意。可是不仅现实没到走投无路的地步,我命由我不由天本身更是一种气魄。如果项羽还记得为他死去的无数将士,还记得心中自诩天下的豪情,那就不应该自刎,因为死了,到底能得到些什么呢?就算用再多语言修饰项羽自刎时的绝决和气概,也不能掩盖它的实质是一个强者自己也不愿承认的逃避。当有一条生的路摆在面前,及时这条路铺满荆棘,需要舍弃自己的骄傲与辉煌,但也应该走下去,为什么,因为凤凰经历涅槃才能重生,只有这条路不是结束的句点,而是沉重却又燃烧的开始。
谢谢!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上传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华语辩论网 ( 粤ICP备20050268号-1 )

GMT+8, 2025-9-1 23:26 , Processed in 0.05160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