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以下各人提出的意见非常好,如果马大要在以后的比赛中有很好的表现,一定要听听他们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摘自:辩坛新闻 帖子:马来亚vs世新 网址:http://www.bianlun.net/bbs/cgi-bin/topic.cgi?forum=13&topic=212&start=96&show=0 -------------------------------- 引用 dean: ----------------------- 辩论,一个是要反驳,一个是要陈述。对于前者而言,沉着亲和也许不重要,但是对于后者而言,就不能说不重要了。 1993年到1997年,大陆高校华丽的辩风走到极端,也走向反面,马大的犀利尖锐横空出世,撕掉了皇帝的新衣,意义毋庸置疑。但是最近两年,尤其是在中国大陆辩坛,过于强悍的辩风也已引起了部分评判的反感,世新两场比赛的高分,都说明了评判的审美倾向倒向了世新的软杀伤。辩论,应该是张弛有度的,一味强辩,也未必能够持久。一切都在摸索中。马大辩论队,这么多年风格一以贯之,难能可贵,但是也应该有所突破了。感觉99年的马大,就是比较温文尔雅的,胡建标的成功,也在于融合了犀利和和缓。个人以为,在继承97年马大强辩的风格下,总结99马大的风度,这会给马大辩论更大的空间。 -------------------------------- 引用 xinxi: ----------------------- 辩论的胜负说到底取决于两个因素:论理和美。 --------------------------------
引用 岚星: ----------------------- shaobin 问: “思想的犀利是否很大程度上会造成语言的犀利?” 岚星:回复 shaobin的话: 有这个可能,但也不尽然。我认识两位辩手,精确打击能力极强,但语言上都很儒雅谦和。其中男的那位思想的犀利不输路一鸣、郭宇宽,但语言的风格有点像樊登甚至周玄毅。而女的那位论思想的犀利,她一个对付我两个问题不大,但语言风格介于蒋舸和阎露之间。不过他们都是我本科时的队友,现在男的那位在宁波做了某商务部经理,女的那位目前还在人大读研究生。不过他们都已经金盆洗手了。 个人感觉他们的情况可能比较特殊,与性格、经历等方面都有关。就普通辩手而言,两种犀利可能是一条抛物线的关系。早期是互相加强,而随着对辩论的了解、阅历的丰富等等,到了一定水准,思想虽然还是很犀利,但语言却越来越平和。只不过这种平和的威力却比犀利更强。 突然想到黄执中的辩论就很有些这种风格。如苏老言: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彩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乃绚烂之极也。 -------------------------------- 引用 岚星: ----------------------- 一场辩论赛,如果双方都提出了道理,那么在“说了什么”都已经做到时,更要看重“怎么说”。我相信马大没有攻破世新的逻辑与理论架构——如果那样马大应该是完胜。 既然没有攻破,那评委更看重“说的方式”就是很正常的。这个时候“沉着”、“亲和”等因素就是 the main things. 引用 ----------------------- 陈勋亮和萧慧敏的辩论风格是属于言语犀利的,而黄执中的辩论是思维锐利,“更多的是”用情感感化人心,让人们为之感动,进而同意他说的一切。
--------------------------------
结论:当两强相斗时,评判看到眼花缭乱时,评判往往会取风度儒雅,温文有礼,“述之以情,说之以礼”。即有辩论美感,又赏心悦目。 当两队相遇又斗到不分胜负时,我们就会以“美观”作为定夺。 而辩论属于艺术,最后我们要达到的是“美”的目标。 所以我们马来西亚队被打败是有原因的,今后我们要朝着这个方向去发展,把我们辩论的风格推向更完美的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