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大考了,决赛本不想去看了,但是因为要领奖的缘故,还是勉强着去。 我觉得看过前面比赛的人应该大都会认为华师赢吧,胜负本没什么悬念。当然,波澜总是有的,不惊罢了。 立论阶段,湖北大学围绕和谐社会怎么来、如何建设、应该达到什么目的三个方面展开立论,感觉比较空,层次并不是很清楚。“开宗明义”的阐述概念阶段就耗掉了一分钟。一辩气势上不错,尽管有技术问题(30秒没有提示),但还是顽强把最后一段话拉长,恰好凑完时间,可见即便是“生物钟”,也需要调节。华师的一辩气质上佳,她的陈词先驳了个“目的与手段”的问题,表明建设和谐社会是手段而非目的;而后,详细阐述了“重在”二字包含的内容,表明“重点突出,根本关键”的意思。遗憾的是,掐时间精准的她在时间还剩1秒时,最后一句话还没出来(这次没有技术问题了)。 攻辩阶段,湖北大学的强势打法最为有效。华师二辩多次站到了对方立场上,比如同意了“公民的认知能力决定了什么什么”、“公道自在人心”等等,还有一个比较奇怪的观点就是“个人的素质不等于众人的素质”(公民素质到底是哪一个?)可惜湖大没有抓住。另外,双方在攻辩阶段开始透露自身立论底限。湖大是制度的设立、建设、执行都要靠“人”。华师是制度建设包括了设立、执行等一系列环节。双方的论点都比较无聊(根源在题目本身),华师的情理上好还一些。 自由辩论,湖大顶了1分钟,就开始了艰难的挣扎,我同学说简直是一场屠杀。华师一、二、三、四辩都在狂抛例子,涉及法律援助、分配制度等等一系列重要制度(他们分工明确,一辩结,四辩完全不驳只转,二三辩乱枪打鸟);湖大也在撒例子,可惜没有设计好,同“和谐社会”联系不是很紧密。另外,华师阐述同历史的对比方面比较出彩,就是说社会进步了,到底是靠人的素质还是制度呢?(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不过不喜欢他们走极端,直接问十六大报告中指出什么“关键在制度建设”的语句问对方。这中问题没办法,逼得湖大屡屡出现什么“这是制度制定者素质不高”等等企图强大而又没什么理论依据的东东。 总结陈词。门继续慷慨激昂,学术化的语言,夸张的动作,感觉像宋楚瑜“街头政治家“的风格。很感人。湖北大学也在演讲,但却是舞台戏剧的演讲,煽情差了一截。
总体上,精彩是有的,在华师一边。湖北大学走到决赛不容易。但是最终的结果,只是活塞对马刺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