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意Slot的意见。其实楼主的立论战术设计是很不错的,但关键在于,场上是把重点放在了哪个区域。 我觉得,如果你们从诸葛亮的例子转到“恶法”不一定是“邪恶”,这就可以进入对“恶法”的判定问题——个人?群体?绝对精神?……再进一步就可以去探讨“如何看待‘恶法’”的问题了。按这样的线路,我相信谁也不会觉得你们的辩论很无赖。 然而,很可能由于在战场切入上,你们从“决定逼对手先承认恶法形式上是法”入手,这就必然引起对方的抗辩——毕竟这个时候对方不可能知道你们是有更深的战略纵深的。而在对抗中,对手除非功力高出一个等级,否则恐怕不会愿意承认“形式上是法”——毕竟这样太容易失分。 所以辩论赛的准备中决不能“静态”地设计“立论从哪三个层面展开”,还要分析和设计“战场展开的序列和转换关系”。否则几乎肯定会出现“应该多说一点的东西没有说”和“不想多提的东西说了N多”。后者是你们这场比赛的情况,前者就是很多辩手——尤其是新手——比赛后常有的感觉了。 记得03国辩,新国立打“事业和家庭”的时候也是这样,吴天、晓欢等几个人其实也并不想多说“做一切事(业)最后都是为了(自己和他人的)家庭幸福”。但“一不留神就用多了”(吴天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