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0日进行了初赛最后三场比赛以决定最后两个出线席位,分别由教育学院对理工大学,浸会大学对城市大学,和岭南大学对中文大学。 第一场由教育学院对理工大学,题目为战争是/不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教育学院胜3:0,正方二辩获最佳辩手。 教院在这场换了三个辩手, 其中自称是辩论队尴尬人的阿丁(tingtinghk)出任三辩,比较意外的是,这是他第一场普通话辩论。而由于我在第一天迟到了,没能认出理工大学有没有换阵,唯一肯定的是他们的结辩和上一场一样。 教育学院以资源有限,人类必然为有限的资源开战为主要立论, 而理工大学显然比较贪心,双线并行,以战争是人类贪念的产物,资源问题是可以为科技进步所解决为立论,显然不论哪一个立论都是可以证明题目的,但是双线并行就有自我矛盾的麻烦,因为一个说战争不可避免,不因时代进步而改变,一个是战争可因时代进步而消失。 这一场比赛可以说双方的逻辑都相当混乱, 理工大学提出许许多多的事例,但是给人的整体感觉是说得都对,但是由于混乱的双主线,始终不能让人抓到重点,而比较痛苦的是,许多观点都带有马列的味道,不是说观点不对,但在香港的比赛就很让人感觉不对劲。 而另一方面,教育学院就一味的攻击,而自己几乎没有作出什么像样的论述。而到了结辩陈词,理工同学的风度更是一大问题,居然双手抱着话筒,简直像在卡拉ok唱歌那样,实在令人汗颜。 最后,这场比赛在混乱中结束,教育学院获得了胜利。第二场比赛由浸会大学对城市大学,题目为培养全才/专才更有利于社会发展。浸会大学胜3:0,反方三辩获最佳辩手。 由于第一场比赛教院以3:0获胜,这一场两队别无选择,必须全力以赴,否则就是两败俱伤,双双出局。 而本场比赛双方都对阵容作出极大的改动,其中浸大换上去年决赛的阵容,仅保留了上一场的三辩以代替退役的徐素洁。说到浸大的三辩,这次倒是三代同堂,老三辩吕文汇作主席,而徐素洁则在台下当观众。 城大也换上全新的三个辩手。 可以看出浸大这次本着不成功则成仁的心态上台的, 以“专才就是比较精深一点,全才就是比较广博一点”来模糊全才和专才之间的界限,尔后采用“科学家多在交叉学科出成就”来论证全才的好处。显然是要借扭曲辩题来进行一场豪赌,博城大不能及时反驳他们的理论。 当然相比上一场,浸大的一辩在语言技巧,和内容上都有明显的改善。幸运的是,浸大这次压中了宝,城大一辩没能在立论中理清专才和全才的分别,只是谈到专才有利于资源分配等。 对于双方二辩的表现,我倒是没有特别留意,只是发现浸大二辩好像挺喜欢在台上伸舌头。而在自由辩论阶段,似乎双方都有点各自表达。不过城大始终不能就浸大偷换概念的地方进行有效的进攻,反而是浸大多次抓住城大对专才定义不清的地方。 直到总结陈词,城大才有所醒悟,抓住了浸大的定义问题,指出浸大“所谓全才,不过是一个专才懂上一点点常识”,可惜为时已晚, 在浸大结辩一篇强词夺理,但气定神闲的演讲后,无力回天。 实际上这场比赛双方都表现了很好的语言能力,但浸会大学料敌机先,大胆采用了偷换辩题的战术,打了城大一个措手不及,是胜负的关键。而浸大以3:0胜出后,由于第一场的小分明显占优,至此,浸会实际上已经获得了出线权。 第三场比赛由岭南大学对中文大学,题目为大学生辩论取胜主要靠语言技巧/知识积累,中文大学以3:0获胜,最佳辩手为反方三辩。 这次岭南换了一位结辩,上一场的结辩华夏由于晕车的缘故,这次拒绝出赛。而中文大学则只保留了上一场的一辩,换上二三辩,以我看来,这个阵容将会是他们在复赛的阵容。 这一场比赛挺有意思,整体而言是剑宗的师叔内力强,气宗的师侄剑法高。岭南大学开场来一招包,以大学生的知识积累相差无几,比赛胜负主要看谁的表达能力更好为立论,中大则来一个本质说,认为大学生辩论的本质在于知识的交锋,本质胜于载体。 本来岭南在立论上略占上风,可惜不能进一步的扩大战果,特别是对于有口难言,有知识积累而无语言技巧的例子准备不足。 而在自由辩论的时候,中文大学倒是多次表演了语言技巧,比如说岭南问“辩才无碍的辩才,是指口才还是指知识”,中大答道:“辨是口才,而才是知识”而随后又回避了“触龙说赵太后”这个例子里面“说”的所指。 不过岭南大学面对强敌显得过于紧张, 多次在辩论中出现沉寂,而沉寂的原因居然是要花费十几秒来翻看卡片,寻找要问的问题,显得虽然幕后精英的水平很高,但临场反应有所欠缺。 而最后,中大的结辩汪洋以从容不迫的态度欺骗了评判,也为中大夺得了出线权。 至此,四强全部产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