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203|回复: 3

奥瑞冈学习辩论——和传统辩论的比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2-10 04:06: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开始在大学接触辩论的时候,学习的就是奥瑞刚了。回想高中时收看过的几次大专辩论赛,一直为学长学姐在场上叱咤风云、口舌争锋的较量所热血沸腾。都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当时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外行人”,辩论给我的感觉就好像古希腊的学者们探讨一个玄之又玄的问题,又如同战国时那段脍炙人口的“子非鱼”的故事。
而进入大学直接接触到了奥瑞刚,这在当时是一个未曾听过的名字,与之对应就是更多人所了解的传统辩论。令我意外的是,这种辩论毫不在意演讲和口才的能力(当然,如果你拥有这种能力当然是最好不过的),比赛的胜负仅仅取决于申论过程中的内容,这对我无疑是一个福音,作为一个颇为内向的人,让我甫上场就放开的演讲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当我第一次走上辩论场,疙疙瘩瘩地回应完了对方的攻击点,场下被评委点名“申论到点”的时候,莫名的情绪油然而生,原来有一种辩论它可以包容你的胆怯,不在乎你是斑斓的孔雀还是灰扑扑的麻雀,也不管你是轻灵的黄鹂或是沙哑的鸭子,只有你的意思表示才最终会被计入评判。回首,无怪乎我会对奥瑞刚有这般浓厚的情感,在这里,努力持恒的人往往会比空有天赋的人获得更多成绩。
有意思的是,奥瑞刚辩手和传统辩论辩手似乎就是一对冤家,除了一些内功深厚的大神,少有人可以双管齐下,都达到极高的造诣。至少我的奥瑞刚辩论水平如果说够看的话,打传统辩论只有看的分了。
常常听到一些传辩的捍卫者说奥瑞刚“死板”,而奥瑞刚辩手对于传统辩论最常见的评价就是“比赛评判没有令人信服的理由”,这是辩论理念的差异,但不可否认的是,两种制度都存在相对的优势之处,下面是我根据一年多的奥瑞刚辩论学习和观看历届大专赛、名校赛、群英赛总结的两方差异:
1、价值辩论和事实辩论
1.1传统辩论
回溯两种辩论的源头,传统辩论源自60年代的新加坡,就当时新加坡总理李光耀的一些思想,新加坡应该严于立法还是从宽,实行所谓的人道主义法学还是酷刑,讨论这些问题,征求大家的意见,这个形式后来延续下来,形成了新加坡模式,而这个辩论赛制仅在华语圈流行,其本质是正反双方的立场各自可以提炼出一个价值,“人是应该以德报怨还是以怨报怨?”其实就是宽容和法制两个价值的碰撞,但值得探讨的是,传辩部分辩题的正反双方未必是对立,再以上辩题为例,我就不能根据法律制裁了你以后再给你一次机会痛改前非吗?当我们发现传统辩论争锋核心非你即我的对立立场那这个辩题往往在深入讨论后就不存在可辩性了。
1.2奥瑞刚辩论
另外一种就是以奥瑞刚为代表的政策辩论,是由美国传入台湾,再进入中国大陆的。奥瑞冈式的辩论比赛是政策性命题的辩论比赛,他的赛制源自于法庭辩论的制度,其不同于新加坡式辩论比赛的价值性命题讨论,奥瑞冈式讨论的都是关于国家政策决策的题目。双方辩手如同保守党和革命党,既然是政策,那必然是要讨论出一个结果的,为此,奥瑞刚辩手抛弃了传辩中多元化的评判方式(即辞藻、场风、评为个人偏好等都可以成为评判比赛的理由),转而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定和标准作为胜负的依据,评判对象仅限于双方陈述的内容。遗憾的是,奥瑞刚由于是专门为辩论政策利弊、废立而制定的,其赛制的特殊性只能用于政策性辩题。
1.3现状趋势
现在的传统辩论越发有一种从价值向政策过渡的趋势,就近来的华语辩论赛,辩题也多涉及一些国家政策或实事,这是一种可喜的现象,可惜传辩本身赛制只要局限在比赛流程,缺乏一个严谨的标准,要驾驭类似政策性辩题似乎力所不及,这也是笔者在观看近来传统辩论时时常有一种难言的抑郁,即双方辩手对于一个政策实施的需求性、根属性、解决力、损益比缺乏更深入地探讨,多为流于表面,而评委以传辩思维对胜负进行评判,时有一种无奈之感。
    2、对于证据的态度和运用
2.1传统辩论偏向表演,奥瑞刚偏向学术,这是多次观看辩论视频以后的一个感触。其中造成这样差异的一点就是证据在辩论流程中往往呈现不同地位和类型。传辩以事实证据为主,并且新闻报道之类的个例往往会占据多数,个例往往具有典型性和极端性的特点,通过个例的举证加上辩论时的演绎,有助于吸引眼球,达到说服评委的目的。
2.2而在奥瑞刚辩论中,其学术化的体现就在于对于证据高度的要求,一般具有如下几点:(1)事实证据应当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即个例的举证力度是极低的。这是由于政策性辩论的最终目的是决定一项政策的施行与否,而政策的施行通常带有某种目的(即需求性),如果所要达成的目的仅仅是个例,以政府的角度来看这项政策的推行未免得不偿失,因此一个较大的事实统计数据在艾瑞刚辩论中会更加吃香;(2)意见证据应当具有权威性,即证据的研究机构、作者、调查方法、科学模型、研究基数、以及研究中纳入考量的变量都会成为用于论证证据权威性的攻防点。而证据的权威性直接和证据对观点的论证力度挂钩,因此奥瑞刚中会有一个检证证据的环节,可以对对方证据的权威性、可行度等进行确认(类似于法庭辩论的证据交换,但不是规定程序,执行与否由辩手决定)。
2.3由于要驾驭一个政策实施目的的现状调查、政策最优性的比较、具体政策解决力的完善和危害的预测和规避,正统的政策性辩题辩手往往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并且知识面涉及相当之广,如安乐死辩题就会涉及癌症、疼痛测试机制、心理测试机制、公证机制、法律流程、具体安乐死方法,以上方面都需要明确的证据对辩论框架个个环节进行论证。一部着自己的经历来看,英文版维基百科、中国知识网站、谷歌学术网站、中国统计局、世界卫生组织、大赦国际等专业、学术网站经常成为证据来源,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也会接触相比常人更多专业学术知识相比于传统辩论附带的一些表演性,即使是资深的奥瑞刚辩手都少有能够在辩论过程中加入言辞、举止的修饰,也是奥瑞刚不比传统辩论流行的一大原因。
3、论证力度
3.1对于一个观点论证力度应该进行到怎样的程度,传统辩论和奥瑞刚辩论存在相当大的分歧,传辩对论证力度的要求会相对较小,举例来说,传辩辩手可以直接从一个现象得到一个结论(如,某地有20个研究所——当地公共资源浪费),而在奥瑞刚中,这样的论证程度是不够的。其中至少要加上3个论证环节(1、当地有多少科研项目?;2、每个科研机构可以负担多少科研项目?;3、当地科研项目的类别和科研机构的类别是否结构上相适应?)由此才可以得出当地资源是否浪费这个结论,更何况这个现象属于一个个例,缺少普遍性的情况下也难以在奥瑞刚比赛中站稳根脚。
与传辩相比,奥瑞冈更为严肃严谨,或者说,更有助于我们去实质性的讨论一些东西,但同时付出的代价也是显而易见的。传统辩论对于比赛的准备可能需要的是背景知识以及辩词的准备,而大量资料的查阅则是奥瑞刚辩手不得不迈的苦途。实践中传统辩手临场的敏捷思辨和快速的应答是我们值得学习和加强的,但我们所坚持的仍旧存有让我们坚定追随的理由之所在,真心希望奥瑞刚可以获得更多辩手的认可,得到更多观众的喜爱。
(尽可能用中立视角思考的,如果有偏颇之处敬请指出。)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3 08:38:2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边有一些奥瑞冈的辩论视频,因为等级不够,有兴趣的可以问我要,qq:873081027
发表于 2014-7-27 21:41:27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为一个一场奥瑞冈赛制都没有打过的新人,真的受教了,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华语辩论网 ( 粤ICP备20050268号-1 )

GMT+8, 2025-9-1 10:45 , Processed in 0.09396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