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8月2日评了一场算是北京辩论圈内的比赛——北二外的几位年轻辩手,和北京另几位年长辩手(据悉其中有人已经是老师,甚至经常在北京的比赛中以评委教练的身份出现)。并且,其实年轻辩手一方也觉得自己可能会惨败,却神奇地3:0获胜,并且他们的二辩,被评为最佳。
单从这点来看,这场关于“定制公交”的辩论就让人觉得看似意外了,老前辈居然完败于后生!事后,老前辈一方好像觉得其中有问题,我从主办方和汪一峰学长那里都听到了相关消息。并认为可能也有人关心为什么那么成熟的辩手会输,那么稚嫩的辩手会赢吧。所以一向不怎么写这些东西的我,就说说我的评判理由,对与不对就看观众的看法吧。
评判过程:
比赛之前,我们三个评委中韩鹏举说没有麦克风,就没有评判,汪一峰说不想评第一场,于是决定由我点评。
比赛环节后,我们是按照主办方的要求,直接将比赛最后的结果先发给工作人员,之后才知道比赛最后的结果,绝无任何对参赛队员“声音好听”的讨论。
评判前提:
关于“定制公交”制度应否在当今中国推广,双方应该对基本定义标准澄清——这是任何辩论的前提,并且基本的阐述要清晰,对本方观点要证成,并且要对于对方的攻击有比较合适的回应(即使逃避也不能逃得太生硬)。
虽然是新老辩手的对抗,但是上场之后只是六个人,在我看来他们没有任何区别,有好的表现,辩手再年轻也有资格获胜;表现不好,辩手是辩论界泰斗也只能认输——毕竟对于每场比赛来说,胜负只有一次,谁都不能说一只队伍场场都能是超神表现,或者高手表现。
评判权衡:
其中很多我在评论中讲过,这里可能会略有展开。这个赛制我个人喜欢分为立论,回应,结辩三个环节来说明,这里一一陈述。
立论:
正方:经验总结型立论。正方实质上就是将定制公交可能带来的好处做出了总结梳理,并且其中其实应该是参照了“拼车”和“一般公共交通”的好处。立论并无新意,但没有明显的错误,而且意思就是,他们认为达到环保,减轻交通压力这样的目的,定制公交大可推广。
反方:试图使用理性演绎的方法立论。用了很长时间论证“允许”不等于“推广”,并希望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演绎证明,定制公交再好,也只是被允许的范畴,不会是推广。据说正方听了这个论就蒙了,因为觉得好高深。但是我听后第一感觉是,这是在陈述现实,不是论证是否应该推广——因为反方自己应该记得,他们的说法是,“政府现在只是允许它存在,并不是说它可以推广”,这句话不管对错,都没说完,因为反方说出这句话后承担的论证义务是,论证这个被允许的东西为什么不可以在这里被推广,我很想听到,但是一后来说的是一个外来车辆入京可以允许但是不能推广,我到现在也没有想清楚这和论证题目有什么关系。所以整体来说,这个论听起来很新奇,但是内容上似乎缺少论证的必要环节——这也是我在评论中为什么会说,只要在论证逻辑上不出现明显漏洞,反方的东西会很可信,我没说的半句话就是,其实反方在立论开始就一直有一点没有论证完全的嫌疑。
综合以上,正方虽然立论没有大方异彩,但是立论思路比较清楚且论证完整,反方虽然听似奇特,但是缺少了最实质性的论证。这点上我倾向于正方占有优势。
回应:
前面说过,正方蒙了,年轻辩手蒙的表现就是不懂对方说的东西后,直接引用对方的话来问“您方说XXXXX,但是为什么就是XXXX呢?”并不算高明的回应,因为根本没有联系自己的立论,甚至几乎就要跟进到反方的体系中来说事情。
在前面一段时间,正方真的是有跟着对方走的感觉了,如果一直这样,基本上后面都是反方的战地,所以在结辩前,立论后,这中间的几个环节中,前三分之一,反方一定非常的爽,因为正方不但没有坚守自己的阵地,反而要到对方的阵地中去。这个时间主要提到的观点就是,反方承认定制公交有好处,但是好处有限,并且不是必然带来好处,现有的定制公交没有经过听证会等。这时候我其实也认为正方输定了。
但是后来出现了比较有趣的事情,就是反方在前面三分之一的环节舒服到几乎畅所欲言的时候开始不认真回答对方的问题,如果大家回去再听录音估计会听到“这个我方已经讲过,这里不用再回应了”,还有就是出现了毫无征兆的“悲愤怒吼”,就是问到“为什么定制公交也是公交车,它走公交车道就是霸占路权”之类的问题时,反方多次怒吼“凭什么穷人给富人交税,凭什么富人占用穷人的资源”之类的话。这时候不单单是正方,我听的也蒙了,毫无铺垫怎么就悲愤了?
个人觉得这其实是反方给正方反扑的机会,因为这种打法虽然不能说是错误,但是带来的积极效果还是比较有限的,因为这不增加本方论述的营养,也没怎么阻碍到对方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样就属于贻误战机了。我不知道反方为什么此时不多说点道理,是没有准备还是懒得说都不重要了,正方之后几乎可能是带着颤抖的进行了可能都是没有意识的反击,其实就是开始逼问定制公交可能带来的缓解交通压力之类的问题,还有提出在缓解了整体交通压力的前提下,不挤占公交车道也可以顺畅出行等观点。
当然,我个人比较欣赏正方二辩的原因就是,他不但做到了对于反方的说法有一系列的回应,发现了反方论证的一些问题,而且提出要大家正视定制公交将带来的好处。他这些反应虽然不算高超,但是足够勇敢,比如他提到“既然对方可以肯定拼车之类的方式的好处,为什么不能肯定定制公交”,“为什么对方只说挤占交通车道,没有看到其实定制公交减少了那么多私家车”,“我们坐定制公交的人也是普通民众啊”等等,很本色的反应,但是没有一句是虚话,他可能自己都不知道他的这些本能反应加上对方过于单调的回应,使得他们在中间这个环节也逐渐占据了优势。
综合以上,在立论之后,结辩之前的这段时间里面,前三分之一反方占有优势;中间三分之一左右反方没有扩大战果,正方开始逐渐缓过神来了,并且开始扭转颓势;后三分之一就是正方开始发力了,而且几乎都是针对对方的论点而进行回应,也落实到了自己的立论之中。整体上正方很勉强地有点优势。
结辩:
反方:“布道者”式的结辩。反三的陈词气场让我想到了鲜花广场烧死的布鲁诺,所以我说是“布道者”式的结论。可能反三真的看到了一些我们看不到的内容,文件或者现象,但是很明显,他在结辩时直接上升到公平正义的高度,但实质上是建立在一个可能错误的前提上:定制公交一定会挤占一般公交的资源,从而带来道路分配上的不公平。为什么说这个前提可能是错的,因为反方在之前的环节就一直不理会定制公交可能带来的好处,也就是减少私家车,方便出行,并且没有拿出合适的理由说明为什么不会带来这样的好处。所以说反三的气场纵使比较强,似乎立意也比较高,但是前面本方没有具体论证,自己也不怎么实际论证的情况下,就只能说觉得样子做得不错,但是对我而言没有什么营养。因为大家希望听到的是论证,而不是“路权”之类的名词(更何况“路权”一词自新中国成立后,我几乎就没有见过使用了,更多的是“公路经营权”和“公路管理权”或者“公路设施产权”之类的名词,我国道路多为国有的。)
而其实仔细分析就知道,反三的基本意思就是,如果定制公交只是少数人享有,那么这就是特权车,不是解决大众的问题的。如果这么看的话,他一直说的都是定制公交“不推广”的坏处,但是这个真的可以支撑他们的观点吗?
正方:规矩的结辩。正三的经验一定不会比反三多,这体现在她没有什么惊人的陈词上,基本上规规矩矩的完成了这个环节。而且她没有多说别的,就是重点强调了,定制公交面对的也是大多数人的利益,不是所谓的特权,而且也说到了定制公交的好处被忽视了,算是叫屈了一下。应该说她没有归结到对方三辩最谬之处——反三其实一直在说少数人用定制公交这是搞特权,这是在说“不推广”不好,那推广了不就不是少数人享有,而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了;最要命的是反方应该一直都没有说为什么这东西推广不了——但是她做到了一些最基本的回应,可惜气场的确不如对方。
综合以上,在三这个环节我认为双方算是平手,如果考虑到双方经验上的巨大差异,甚至可以倾向于认为正方小胜。反方的样子做得看起来算是挺好,但是内容有可以归谬之处,而且正方抓到了一部分;正方的问题在于没有深入发现反三的问题,抓到对方的“尾巴”有误打误撞的嫌疑,而且从语气上就知道并不自信了,但好在她完成了结辩,算是完成了比较完整的结辩。
总结上面的说辞,就是总体上正方对于反方的奇论有所回应,并且艰难地完成了自己的论证;反方看似轻松地让对方觉得难受,但是自己的论证从头到尾可能都没有完成,而且回应对方的方式过于生硬和“不厚道”,这些都使我个人倾向于评判正方获胜。
至此,毕人算是对于这场比赛尽量做了我能做到的最为耐心的说明了。毕人在辩论圈名气不大,10年从武大毕业到中科院大学读书后最多就是假期来华语听听比赛,有时候评一两场。实力怎样也并没有经过什么“武力值”或者“智力值”的评价。但我知道言多必失,上面的文字可能数量不算少了,一定有可以被人批评之处,甚至有人会说此人“智商很低”“思想变态”之类的话。但话既然说了,就要接受批评或者赞美,就像上了辩论场就要接受会有胜负之分的事实,选择了加入这个“游戏”,游戏规则就是不得不接受的东西了。
欢迎大家继续拍砖,但是毕人最近要忙起来了,可能不会及时回应,请见谅!
毕丞
2013年8月4日 于沈阳
汪一峰判准
这场比赛的辩题我事先做了预习,认为正方优势较大、反方难以施展,所以会倾向于给反方的发挥以更大权重的比分。
毕丞和韩鹏举两位率先写完了判准,我觉得足够详细并且和我有很多细节上是一致的,因此在我这个判准里只写我的核心观点。按照我的评判习惯,在大陆辩论赛中己方证成义务更重要;在具体论证中,如果论据明显违背常识,则该论证完全无效。
正方本场比赛的立论中规中矩,也藉由立场的优势,所以我对正方基本认可,但并无任何赞许。
反方的立论也并不算剑走偏锋,提出两点1、允许不等于推广;2、即使推广也缺乏可行性。我认为这个立论完全合格,即使观点1被认为是文字游戏,在我这里也是未予任何负面评价;而观点2是亟待证明的,只要反方能将此论点证得稍微圆满一点我就会毫不犹豫地投票给反方。更不用考虑反方一二辩的辩论经验、技巧以及反方三辩的气势都明显压倒了正方。
但是立论陈词结束之后,反方三辩储殷老师立刻在质询中提供了新的论点。他指出,“定制公交涉嫌违法,因为违背了路权分配应当经过公众听证的基本原则”。“定制公交的服务人群是特定的,没资格获得路权、没资格走公交专线。”“在我看来公交系统不可以私自分配路权。”
而在他的质询里,他坚持定制公交使用了财政补贴,未经听证。“据我所知,我们从未举行过类似的听证会,所以如果公交公司推广定制公交,就是大张旗鼓地违法。”而为什么定制公交不会召开听证,是因为“从未发生、自然无法证明”。
听到这里我目瞪口呆,反方的立论在这里成为了“因为定制公交(涉嫌)违法,所以不能推广”,可是为什么正反双方要讨论一个涉嫌违法的事项呢?辩题确立的事项在事实上具有存在的合法性岂不是任何辩题的共识,而“定制公交违法”这种解读已经构成了攻击辩题。在我们目睹过的很多比赛里,攻击辩题的论证会被直接判负;尽管我当时并未照搬这个准则,说定制公交违法也是明显违背我的经验和常识的。“定制公交是不开听证会霸王硬上弓”的论证和举证也是无稽之谈,储殷对于“你怎么知道就不会召开听证会”的质问回答说:“因为我从没听说过。”
即使反三在质询攻防上几乎可以用一派胡言来评价,也不能因此就判正方获胜。毕竟比赛还有一大半,我还在等反方关于“缺乏可行性”的论证。反二出场后显然被迫在服从反三的提法,还主张程序正义云云。此后反二开始即兴发挥,对黑车的解读很有趣味。随后反二的申论主张:定制公交是少部分人的特权而非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侵占了政府的资源;政府应该增加传统公交的次数和线路,更有利于社会、为什么穷人教的税要让富人来享受?又重申了程序正义的重要,以及质疑定制公交和黑车的区别。很显然,在反二这里反方提出了第四个论点,即定制公交只满足了少部分人的享受,是富人在花穷人交的税。很遗憾,这部分申论几乎完全违背我的认知,因为“定制公交”说明白了是任何人都可以定而只根据定的人是否满足条件来决定是否开、而且定制公交的车票比公交贵得多,完全能解决其运营成本——所以根据我们已知的信息,定制公交绝不是只满足少部分人,更不是富人花了穷人交的税。
反方一辩随即开始了申论,解析“推广”是需要政府资源的,说定制公交解决不了穷人的出行问题,并难能可贵地举了上海的例子说定制公交只是大型拼车;其后又继续打造“推广”的定义,厘清其与“允许”的区别在于是否动用政府资源。政府资源为什么不用在租车、拼车和代驾上呢?就如我之前评论他的立论陈词时一样,定义游戏我不反对,但反方需要的是论证不可行。不过对于立论的坚守,这个环节对反方一辩还应有略积极的评价。
正方在一辩质询开始已有明显的反攻之势,但反二在对辩中游走在“更高享受”和“允许不等于推广”之间,坚持说定制公交是穷人交的税给富人享受了。正二的语气已经开始急恼,虽然反击的气势大涨也出现了语无伦次。
终于到了结辩,反三的语气和内容都理智斯文起来,主题是分配的公平和正义,在穷人富人谁交税谁花的论断上做出了温和的让步,提出即使富人交税多也应该先照顾穷人低层次更急迫的需求,而公交公司未经听证就推出定制公交无疑是有悖此理念的违法施政了。以此为句号,反方对于“不可行”的论证是彻底交出了白卷,遑论说定制公交违法又缺德的定性完全反常识。这就叫0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