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片高票房是社会心理病态的体现
对方辩友、各位听众、评委,大家好:
很高兴今天能和对方辩友讨论这个辩题。
从《英雄》、《无极》等电影开始,中国的电影业走向了超越进口大片的6年发展,同时也开创了烂片高票房的先河。对于烂片,我们只能尽可能的从外部分析下他们的特征:比如大部分大片都是烂片、武打大片几乎都是烂的等等。一般来说,我们都认为烂片有三大特征:大明星加上大制作,观众买票不买账。而我方今天认为烂片高票房,主要体现了影片制作方以及观影群众这两大社会群体的心理病态。
第一,烂片高票房是电影利益方这一社会群体的心理病态体现。近年来,中国电影一改上世纪的风格,开始影像不再拘泥于叙事的意义关系,而是直接服务于视觉快感的生产。从《英雄》开始,烂片电影的制作方就更多的运用营销手段去弥补叙事内容上的缺失。以至于像《富春山居图》这种只要噱头不要内容的烂片获得高票房的现象层出不穷。当然,营销本身没有错。但是为了一味的追求票房,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更多的导演、投资人并不是思考如何拍出一部能够叫好又叫座的电影,而是通过反复拍摄同一种类型片,去不断地消费观影群众们的文化需求。而影片的发行方又惊人的与房地产企业相似,对市场的垄断造成了他们不注重培养良性的观影市场,将提高票价与排片方式作为提高票房的手段。单一发行标准、单一排映及高票价机制,院线的短视行为将诸如《三峡好人》等质量上乘的影片与观众隔离开来,直接促成了电影市场不均衡的格局。烂片制作方与发行方,这两大利益社会群体,病态的追求金钱与利益,罔顾观众对于影片叙事以及艺术上的需求,将多元化的文化需求用“大众文化”一统江湖。而烂片高票房正是这一社会群体的病态心理体现。
第二,烂片高票房是观影群众这一社会群体的心理病态体现。多年来,电影观看(市场成功)与电影观赏(审美认同)之间呈现出了巨大的悖谬。观影群体们也陷入了似乎若不看这类电影就显得落伍,落伍于当今消费文化的时尚潮流,因此电影也就不能不叫座了;而当你看了这类电影后如果要说它好的话,那就更显得没文化或没品位这样的谬论来。而这一现象的背后,其实是长时间里被批判和压抑,如今却被“白领”们竞相仿效的消费时尚的小资情调为代表的高雅文化,与日益大众化、类型化的大片相冲突的结果。公众一方面是无理性的,他们居然轻易地相信了媒体的广告宣传而争相涌向电影院;但另一方面又是异常理性的,竟然不受诱惑地在内心坚决予以排斥。由此,我们完全可以得知,当今消费文化潮中正在出现身体本能与心灵思考之间分裂的病态心理。烂片高票房,也同样是观影群众这一社会群体病态心理的体现。
综上,我方认为,烂片高票房是社会心理病态的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