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过很多的辩题了,也讨论过很多的辩题。在思考的时候常常想到这样一个问题:一个辩题,论证的过程究竟是怎样的呢?在我们看过许许多多的辩论赛之后,发现并不是一条自以为清晰的逻辑,一篇激情洋溢的陈词或者一两句机智幽默的反击帮助我们取得了胜利。这些当然都有用,但是如果我们把重心放在他们身上的时候,往往发现,其实辩论的过程中我什么也没说清楚。 是的,辩论,把问题说清楚是最关键的。一个辩题,究竟讨论的是什么问题,究竟该从哪些视角去剖析,究竟他的意义何在价值何在,如果能把这些问题说清楚,那么,才是真正赢得了比赛。这就好像,最后按“点数”决定胜负的拳击比赛远不如直接击倒对手来的清晰有力和精彩。评委常常在点评比赛的时候说,某一方辩手抓住了问题的关键。那么这个关键是什么呢?它是否真的有决定胜负的意义呢?如题所言,这个问题我们称之为“题眼”。 一个辩题的“题眼”,并不一定就是其中的哪个部分,有的时候可能是概念的定义,有的时候可能是讨论辩题的背景,有的时候可能是逻辑上的前提,有的时候可能是对应然和实然的定性,或者等等。不论是哪一种,它之所以能成为题眼,是因为把握住这个问题,把这个问题说清楚了,那么本方的论证或者对对方的反驳就水到渠成(当然前提是辩手有必要的技巧功底),而如果这个问题说不清楚,那么整场辩论双方可能就是自说自话,什么都没有证明。对待这样的一些问题,就不能马虎,不可以含混过关。举个例子,我们打“大学生应该先考研还是先就业”这样一个题目的时候,正方讨论的“大学生”是那些既肯定考研又肯定就业的大学生,而我们作为反方认为应该是指考虑到考研和就业但将来不一定考研的大学生(就业是肯定的,双方不会为这个问题争执)。比赛过程中因为我们担心过度纠缠前提问题而在这个问题上采取冷处理的办法,但是结果是双方都按照自己的“大学生”大谈特谈,整场比赛总的来说非常枯燥,双方其实都没证明什么。如果当时在场上我们(事实上我们对“大学生”的理解比对方要更合理一点)主动在这个问题和对方针锋相对,还是很有可能颠覆接下来的所有论辩过程的。那么在这个问题上,讨论哪一部分大学生、为什么讨论他们就是这个题目的关键所在。同时很显然,题眼一定是双方会发生激烈争执的问题,如果双方对一个问题没有什么大的分歧,那么这个问题也就显然不是我们讨论的题眼。 我们在准备一个辩题的过程中,很多的辩手(尤其是初学者)马上就到处找那些“看似支持本方论点”的论据材料,但是这恰恰是错误的。在没有分析清楚一个辩题之前,所找到的材料,并非天然地为支持你方辩题而生,所以很可能虽然看起来对你方有利,但却在关键性问题——也就是题眼上,和你方观点矛盾。比如“大学教育应该宽进严出”这样一个题目,双方很可能在“宽进严出”和“严进宽出”上理解大大不同。假设正方找到了这样一句话:大学教育应当是大众化教育,所以要放低进入大学的门槛。他们能不能直接使用这句话?恐怕不可以。因为正方的论点是宽进严出更有利于保证人才的质量,而这句话针对的实际上是高等教育普及化的问题,如果贸然使用,对于对方提出诸如“既然你方说是大众化的教育,宽进宽出不是很好,为什么要“严出”呢?”这样的问题,就比较难回答。这里不是说对于这样的论据不可以使用,但是要在搞清楚题眼之后再使用。前面说了,关键问题是“宽”和“严”的定义,如果正方说“宽进”是“符合基本的要求就予以录取”,而反方的“严进”是“只有符合一定的要求才予以录取”,那么正反双方其实把“宽”和“严”变成差不多的意思了。这时候不必要一味要求定义对己方“有利”而擅自扩大内涵,而应该首先注重“合理”。辩题中的“宽”和“严”事实上分别指的是“比现在宽”和“比现在严”,否则对辩题的讨论就没有意义了。搞清楚这个问题之后,即使仍然使用上面那个论据,正方就可以回答说:严只是比现在严,是让那些混日子的学生不得不努力学习才能毕业,否则不论是不是针对大众化,教育本身都丧失了意义。这里要说明两个问题,第一题眼并不是一个确定的问题,而可能是一些相关联的问题,比如上面这个题目双方的争论焦点也有可能是“大学教育的目标是什么”,但这个问题,显然是和“宽”和“严”的定义紧密联系的,直接回答了“为什么要宽”“为什么要严”。第二不是说事先没有考虑到题眼场上就一定回答不出对方的诘问,而是说在开始讨论辩题的时候就掌握必要性的联系,更有利于你理解和运用本方的理论。 本人的理论水平其实很不咋地,因此写上面一段东西其实还是很费周章,而且问题颇多。但是就当作抛块砖头,希望认识更深刻的朋友可以一起来讨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