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78|回复: 2

辩论与批判性思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3-12 14:33: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辩论与批判性思维
作者:盛新华  主题类号:b3/逻辑 【 文献号 】1-736
【原文出处】《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

【 标 题 】辩论与批判性思维
【英文标题】debate and critical thinkingsheng xin-hua(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news,xiangtan university,xiangtan 411105,china)
【标题注释】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0b2x031)收稿日期:2001-07-20
【 作 者 】盛新华
【作者简介】盛新华(1945-),女,湖南浏阳人,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硕导,主要从事现代汉语与逻辑研究。湘潭大学 文学新闻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
【内容提要】批判性思维的本质是怀疑的、分析的和批判的,辩论是运用批判性思维最集中、最典型的场合。批判性思维方法是辩论参与者力图战胜对方的重要方法,辩论的对抗性有助于提高参与者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在辩论中显示出独立性、创新性等5种思维品质。
【英文摘要】the essence of the critical thinking is full of vague analytical andcritical aspects.debate is the most concentrated and typical argumentto apply the critical thinking.the method of critical thinking isimportant to defeat the rival.the antagonism in debate helps to improvethe critical thinking of participants.the critical thinkingdemonstrates the form of independence and innovation,etc.
【关 键 词】辩论/批判性思维/思维品质debate/critical thinking/thinking quality
【 正 文 】
中图分类号:b0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482(2001)06-0014-05
批判性思维是现代教育研究思维的一个重要领域。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批,即评论;判,即区分、评断、剖析,所以,批判是指对言论、行为进行分辨、评断、剖析,以见正理。批判性思维的本质是怀疑的、分析的和批判的。辩论是正反两种观点的碰撞,是一种思维的对峙,是批判性思维运用最集中、最典型、最广泛的场合。在辩论中,批判性思维是将本方的立论建立在对对方主张及其理据的怀疑和批判上。辩论与批判性思维的这种不解之缘最容易开发出人的潜能,激发起人们对信息学,心理学、文化学、生态学、口才学、美学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重新思考,重新认识,或做出新发现,或提出新见解,或获得新方法,或解决新问题等。在论辩过程中,辩题的提出,论题的确定,立与破的攻防策略的制定等一系列过程均离不开批判性思维。可以说,有辩论,就有批判性思维;有批判性思维,辩论才精彩,才能在激烈的对抗中显示出辩者理性思考的深度与广度,才能让听众为之怦然心动,辩论也才有存在的价值。下面从3个方面来论述辩论与批判性思维的关系:
一 批判性思维方法是辩论参与者力图战胜对方的重要方法
美国austinj·freeley在《辩论与论辩》一书中提出“辩论是一种批判性思维的方法”,“人类许多最有意义的和最具批评性的交流是以辩论的形式进行的”[1]。实践证明,这一观点是十分正确的。每一位国家领导人的就职演说,无不用精炼的语言阐明治国谋略,以此展示口才,体现气质风度来赢得公众的信任和支持。多党制国家的总统竞选,无不经过唇枪舌剑的激烈论辩而使胜者登上宝座。美国总统约翰逊、尼克松、福特和卡特都鼓励他们的智囊团成员把辩论作为决策过程的一个重要阶段。里根在自传里写道,在萨克拉门托和华盛顿他都鼓励辩论,有时是激烈的辩论,以保证他能吸收各方观点[1]。我国的干部制度近年来进行了很有成效的改革,其中很多职位要通过竞争上岗,论辩就是一种重要的竞争形式,竞争者通过这种形式来表述见解,宣传改革措施,以此展示才华,展示智慧,展示能力。在这一系列过程中,竞争者所具有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高低起了关键作用。通过竞争使优者上岗,劣者淘汰,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我国民主化进程。
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请主办2008年国际奥运会获得成功,其中,7位代表的精彩陈述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他们在这场国际高水平的激烈竞争中,以端庄的仪表、坚定的自信、充足的论据、缜密的思维、流利的语言、动人的情感阐述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主题,赢得了评委的高度赞扬。从表面看,申请主办奥运会的几个城市代表各自陈述自己的观点,无正面论争,但实质上,各方都以对方为敌,其激烈程度不亚于一场短兵相接、针锋相对的辩论大赛。在长达两年的准备过程中,各方都要分析其它申办城市的优势与劣势,预计他们说什么和怎样说,同时,还要分析历届申办成功的城市的经验和申办失败的教训,特别是对1993年北京申办失败的反思,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战略战术。可以说,7位代表的成功陈述处处闪耀着批判性思维的光辉。
在科学发现方面,特别是那些冲破传统偏见的科学真理,也都是通过无数次的辩论后而确立的。1860年6月30日,在牛津大学的演讲厅里,开展了一场“是亚当的子孙还是猿猴的后代”的大辩论。以赫胥黎为代表的进化论者以充分的证据、严密的逻辑推理有力地反驳了以主教威尔勃福斯为首的神创论,科学地阐述了人猿同祖的观点。同样,关于地球的形状,也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有说凹形的,有说椎形的,有说六面体的或其它多边形的,还有说是圆柱形的,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以细致的观察、科学的演算、缜密的逻辑对这些说法一一加以批判,得出“大地是一个球形”的科学论断,大大推进了人类关于天文学研究的科学进程。
以上事例说明,辩论者要战胜对方,必须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动摇不了对方的观点,自己的观点就立不起来,就无法说服听众。
二 辩论的对抗性有助于提高参与者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辩论会既是表达见解、展示才华、展示智慧、展示能力的舞台,也是交战双方奋力拼搏的战场,因此,论辩具有强烈的对抗性。强烈的对抗更能充分发挥批判性思维的作用,也最能锻炼和提高参与者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最能增长人的知识智能,最能发挥人的潜在作用。美国“自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来,以标准考试的成绩为依据,进行了多次研究,目的是调查大学里的辩论课是否提高了学生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这些研究表明,选修辩论课的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大大超过没选辩论课的学生。……辩论者不仅学习在清闲自在的研究中或在总结会上应用批判性思维原则,而且学习在紧张的辩论中应用这一原则”[1]。正因为如此,99国际大专辩论会对新加坡模式进行了改革。队员仍是四人,但三人为辩手,一人为自由人。在陈述观点与自申辩论阶段之间加入了盘问阶段与自由人对辩阶段。这些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论辩的激烈性,强烈的对抗更能发挥批判性思维的作用。有对抗就有批判性思维,因为参赛者不仅要设计好自己的行动方案,还要预计对手的可能反应以及应付之策,因为教学式的辩论逻辑是要把问题提到非常绝对化的程度,这样在激烈的对抗状态下,双方都有可能出现一些不合理的、不全面的说法,如能不失时机地运用批判性思维对其进行分析、批判,则能赢得战机。因为分析、批判谬误是批判性思维的核心。在辩论过程中,参赛者往往在说第一个问题时,就已经想好接下来的四五个问题了。既要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想好怎样说,也要想对手会怎样布局,怎样反应。这种多重步骤的思考模式是取胜的条件,也是在对抗的情况下批判性思维显示出的策略性特征。参与者在辩论的对抗性中所提高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提高辨析辩题的能力
论题是辩论的核心。论题是否清楚明晰,是否独特新颖,是辩论是否成功的关键。对于这一点,我国学者早在《战国策》一书中作过明确的阐述:“战国说士之言,其意类能先立地步,故得使善攻者不能善守,善守者使人不能善攻也,不然专于措辞求奇,虽复可惊可喜,不免脆而易败。”这里的意思主要强调了明确论题的重要性。无论是应用式辩论还是教学式辩论,其辩题都是互相对立的,双方论题均立足于对辩题的辨析上。任何一方在论证自己观点时,运用排中律,即两个互相矛盾的论题不能都假,必有一真,将立足点放在充分论证“真”上;在反驳对方观点时,运用矛盾律,即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论题不能都真,必有一假,将立足点放在充分揭露“假”上。论证正题的真,实际上就批判了反题的假;同样,论证反题的真,就批判了正题的假。立和破的矛盾就使辩论双方产生了真正的交锋。
批判性思维方法在辨析辩题这一阶段所发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准确、全面地辨析本方论题,使自己的立论固若金汤;二是分析对方立论的思路,找出对方立论存在的逻辑盲点,设计摧毁对方立场根基的多种方案,从而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建立起严密的攻防系统。
俞吾金先生在《辩论的十大关系》一文中透彻地论述了“知己知彼的关系”,如在首届国际大专辩论会上,复旦大学队抽到了“人性本恶”这一辩题,他们对辩题中的5个基本概念“人”、“性”、“人性”、“本”、“恶”及其关系作出了有利于本方立论的科学界定,同时,对辩题立论和思想境界达成共识,如“人性本恶是一个事实,但我们并不鼓励恶,我们主张抑恶扬善”,这就在价值层面上立住了脚。如何做到知彼呢?俞吾金先生说:“最核心的问题是要了解:对方可能采用怎样的思路来立论?如我们和剑桥大学队辩的题目是‘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我们分析他可能从下面三条不同的思路来立论。第一条思路是‘欲望理性说’。……第二条思路是‘道德认同论’。……第三条思路是‘习惯—人格—道德伦’。”[2]并对这三条思路的内容、前提、弱点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并制定了反驳之策。因此,在论辩过程中,辩手们胸有成竹,得心应手,从容应对,不为对方所乱。可见,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在应用中,也才能进一步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提高制定攻守战略战术的能力
在辩论中,攻与守是一对矛盾,对抗性存在于正反辩论之间。攻,就是向对方进攻;守,就是守住自己的底线。如果一味的攻,尽管攻势凌厉,火药味很浓,但容易因后方没有设防而被对方找到破绽;如果一味的守,会因缺乏进攻的锐气而无法取胜。例如:“1988年的总统竞选中,杜卡基斯在初期领先18票,他对布什的攻击不屑一顾,不予回答。布什的一个比较有效的攻击是,他批评杜卡基斯否决要求教师们每天带头进行爱国宣誓。一位高级参谋说:‘杜卡基斯对攻击不屑一顾的战略突然使他不再像个总统候选人的样子,而看起来那么软弱’。杜卡基斯对这一攻击以及其他认为他轻薄的攻击没能作出分析性的迅速反应,许多观察家认为这是杜卡基斯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1]这一事例生动说明,主动反击关系到辩论的成败,关系到辩者的形象。因此,在论辩中,要正确处理好攻与守的关系。何时攻,何时守,要依当时的情境而定,但无论怎样,都要做到攻中有守,守中有攻,以守为攻,以攻保守,攻守兼备,方能获胜。
例如,论辩“美是客观存在还是主观感受”时,反方自由人对正方所说的美的三个特性发起了进攻:“《聊斋志异》里面的鬼魂有没有形象呢?有。有没有感染力呢?有。有没有功利性呢?有。可用来吓唬小孩。可是鬼魂是客观存在的吗?不是。”面对反方凌厉的攻势,正方自由人回答:“对方辩友说我方的观点是‘美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错了。我方没有这个概念,这完全是对方辩友揣测错误,请你澄清这个概念。”这是针对反方一辩的发言而说的,是明显的守,意图是不让反方混淆概念,以免动摇本方逻辑框架的基础。正方自由人接着说:“对方辩友的立场有一个离题的错误,对方辩友谈的不是美,而是美的感觉。举个例子给大家,我们都知道针是尖的,可是针的尖和针刺到手中的感觉是截然不同的概念。我们知道针的尖是存在于客观世界,它的感觉却是在主观感受里面,两者截然不同。……”很明显,这是向反方发起进攻。可见,在论辩中,有守有攻,方能取得主动。
(三)提高刚柔对抗的能力
刚,就是刚强果断;柔,就是柔顺灵活。在论辩中,不顾情势的变化和自己的目的,一味的刚,一则给人以猛而无谋的印象,二则会把自己逼上绝路,没有回旋的余地。在论辩中,也不能一味的柔,一味的柔往往会因缺乏锋芒而被对方击败。正确的作法应该是能刚能柔,刚柔相济。正像一首乐曲全是高音,唱者扯着嗓子叫,费劲,听者硬着头皮听,也费劲;如果全是低音,唱者提不起精神,听者也感到压抑。只有高音、低音、中音相配合的乐曲才有起伏,才和谐,才动听。在《诸葛亮集·将苑》中,诸葛亮对刚柔的关系分析得最为透彻:“善将者,其刚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强,以柔制刚。纯柔纯弱,其势必削,纯刚纯强,其势必亡;不柔不刚,合道之常。”刘备就曾以柔和宽战胜了曹操的刚和猛。在《三国演义》第六十回中,刘备将自己与曹操作了对比,他说:“今与吾水火相敌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曹以谲,吾以忠;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打仗如此,论辩也如此。
'99国际大专辩论会在辩论“成功的作品应不应该拍续集”这一辩题时,耶鲁大学队为正方,台湾大学队为反方。请看双方两段辩词:
正自由人:对方刚才说了《异形》第四集,可是她忘了《异形》第二集也是《异形》第一集的续集呀!那可是举世闻名的续集呀!(掌声)
反自由人:就是因为你方的鼓励才有了《异形》第四集这么大的烂片出现哪!(掌声)
正自由人:这能说是烂片出现吗?按对方逻辑来说,莎士比亚在写了《亨利四世》这个历史剧以后就被剥夺了终身不能写亨利五世、六世的续集了。(掌声)
反自由人:对方辩友的逻辑有一点点不太对,亨利四世、五世当然不是续集,就如同康熙、雍正、乾隆当然不是续集一样的道理,(掌声)再请对方辩友确实地回答大家呀!(掌声)
台湾大学队面对耶鲁大学队咄咄逼人的提问,不是斩钉截铁地说“对方辩友犯了一个极大的逻辑错误,”而说“有一点点不太对”,后面又紧跟着用了“当然”、“呀”等一类软化论辩火力的词,显得慢条斯理,不愠不火,看似风平浪静,但底下潜藏着一股足以将乘风破浪的船只掀翻的巨大暗流,后面一句“康熙、雍正、乾隆当然不是续集……”轻描淡写的话语,极为有力地揭露了对方将亨利五世、六世看成是亨利四世续集的常识性错误,凌厉的攻势,将对方置于无力招架、一筹莫展的境地,从而极大地削弱了对方的斗志。这一以柔克刚的儒雅的君子风范得到了听众和评委的高度赞扬。
在辩论中,刚柔相生相克,刚能克柔,柔也能克刚,和风细雨有时比电闪雷鸣更奏效。
(四)提高无理能胜的能力
在辩论中,特别是在教学式的辩论中,有些辩题,从价值观点的角度看,是根本无法取胜的,但由于逻辑框架设计合理,辩手们技艺高超,理直气壮,理不直气也壮,论题处于劣势、技巧处于强势而取胜的不乏其例。所以,辩论是以理服人与强词夺理的对抗,也是有理可胜与无理也可胜的对抗。就像玩扑克牌一样,握有一手好牌的不一定会赢,抓有一手差牌的不一定会输,关键在于怎样谋划、怎样进行批判性思维、怎样充分运用辩论技巧、怎样随机应变,临场发挥出高水平。
在'97国际大专辩论会上,辩论“真理是否越辩越明”这一辩题时,正方的辩题在理性上占了上风,但由于逻辑框架设计粗糙,几位辩手墨守成规,临场应变能力差,因此,对反方玩弄转移论题、偷换概念的手法毫无察觉,不能予以迎头痛击,这样,就让言辞锋利、巧舌如簧的反方在气势上占了上风,最后评委们评定:无理的获胜,有理的只好屈居亚军。
(五)提高反干扰的能力
辩论是面对听众发表意见,不仅是参与者个人的事,也不仅是辩论双方质问和论争的过程,还是听众评判是非优劣的参与过程。听众一般有两类,一类是双方各自的支持者,是专为自己一方摇旗呐喊的。这类听众有强烈的功利目的,不管自己支持的一方观点对与错,辩者说得好与不好,只要他们的话音一落,就会报以长时间的热烈掌声;对对方的态度则完全相反,说得再好,他也不会鼓掌,甚至还会发出不屑一顾的唏嘘声,喝倒彩,以此干扰你的情绪,打乱你的阵脚。这样的对抗局面能锻炼和提高辩者的反干扰能力,使之具有“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的气概。另一类是中间听众(包括评委),他们无功利目的,是观赏者,不评判事理的是非曲直,只评判辩论的是非曲直,对辩者的信誉形象、言辞、风格等作出评判。鉴于此,在辩论过程中,辩者应充分展示自己的外在形象和内在气质,包括衣着、表情、手势、音量、语气、节奏、知识、品位、智慧等等,以表情的得体、口齿的清晰、立论的扎实、逻辑的严谨、反应的机敏等征服听众,征服评委。通过辩论,在提高辩者反干扰能力的同时,还提高如何争取听众的策略性思维能力。
三 批判性思维在辨论中所具有的思维品质
批判性思维在辩论这一紧张激烈的活动中之所以能充分发挥作用,是由它所具有的思维品质决定的。批判性思维在辩论中所显示出的思维品质大致包含以下内容:
(一)批判性思维具有独立性品质
这种品质在辩论中表现为自信,不墨守成规,善于改变思维习惯,从新的思路来审视辩题,使之产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奇特效果,并将按习惯思维制定攻防策略的对手打得措手不及。
例如,在长虹杯全国电视辩论大赛上,南京大学辩论队的辩题是:人类社会应重义轻利。四川大学辩论队的辩题是:人类社会应重利轻义。双方交锋的焦点是“义”和“利”的定义。南京大学队将“利”定义为“利益和好处”,“义”定义为“调节、引导和评价各种利益关系的社会价值体系”。四川大学队将“利”定义为“利益,指人类为生存发展所需的东西”,“义则是一种合宜的道德规范”。当四川大学队阐述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人类利益高于一切的观点时,南京大学队三辩立即将对方所说的利概括为公利,并说为天下为国家的公利舍去自己的小利的行为就是义。这样,就把对方的观点包容在自己的论题之内,为我所用,这是对方始料不及的。可见,思维的独立性品质能使辩者面对风云变幻的论坛运筹帷幄、挥洒自如。
(二)批判性思维具有广阔性品质
这种品质在辩论中表现为高瞻远瞩,视野开阔,谈古论今,纵横捭阖。大千世界是个多组元、多层次、多联系、多变量的纷繁复杂的系统,每一系统内的各要素之间也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因此,思维的广阔性品质要求辩者对论题、对典型论据作多角度、全方位的发挥。例如,在99国际大专辩论会上,在辩论“美是客观存在还是主观感受”时,反方一辩在陈述观点时说:“我方认为美是情感的想象活动所引起的精神愉悦。……如果这样(‘这样’一指美是客观存在),就有一些问题不好解释了,为什么我们要不断地交流对美术、绘画、音乐、包括论辩的感受呢?为什么人们对一些问题总是不能达到共同的默契呢?……为什么蒙娜丽莎的微笑,让我们猜测了几个世纪?为什么宋元的山水画至今让我们说不完、道不尽?为什么大家对一块奇石的看法会截然相反?为什么那么多艺术流派会百花齐放?……”6个疑问句提出了6个论据,从古到今、从画到石、从具体到抽象,内容广泛,气势磅礴。如果辩者所具有的思维品质不具有广阔性的话,能一口气说出这么多例证吗?能给听众带来这样明快深沉的美感吗?
(三)批判性思维具有深刻性品质
这种品质在辩论中表现为立意高远,论点精辟,分析透彻,对事物的本质能作出高屋建瓴的概括,让听众有拨云见日的新鲜感。辩论赛是一种极富理性的“高水平智力游戏”。例如,张霭珠在《辩论是综合素质的较量》一文中说,在首届国际大专辩论会上,当复旦大学队抽到“人性本恶”的辩题后,参赛队员在感情上均接受不了这一观点,于是,他们“以队员感情认同,激发观众共鸣和说服评判团的需要,制定了决胜方案,即在‘人性本恶’的立场之下,区分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把‘恶’界定为:本能与欲望的无限制扩张;把‘善’界定为对本能与欲望的有理性的节制。强调后天教化的功能与重要性,表达‘人性向善’的价值观”[2]。这是把人逼到绝路上的一种充满理性的挣扎、呐喊,立论的艰难更能显示辩者知识的广博、思考的深刻,让听众感到豁然开朗、耳目一新。
(四)批判性思维具有敏捷性品质
这种品质在辩论中表现为反应迅速而灵敏,善于当机立断。批判性思维的敏捷性品质能使自己在极短的单位时间内,迅速调动各方面的知识积累,选用巧妙的方式,将自己的观点准确而精彩地表达出来,同时,也能使自己更快捷、更准确地抓到对方破绽,及时反攻。例如,在辩论“成功的作品应不应该拍续集”时,反方一辩在反驳正方三辩“成功的影视作品当然要以观众为依归”的观点时说:“如果说只是以观众为依归的话,那么香港最受欢迎的是什么?是三级片。难道说这些片子都很成功吗?”正方一辩立刻反驳:“对方辩友,我们今天讨论的是成功的影视作品哪,你说的这三级片是成功的影视作品吗?”反方被问得哑口无言。正方一辩所具有的批判性思维的敏捷性品质,使他发现并抓住了对方思维上的漏洞,适时反驳,得理不让人,给对方增加了压力。
(五)批判性思维具有创新性品质
在辩论中,参与者必须在大脑神经中枢思维活动的统帅下,视觉区、听觉区、嗅觉区、动觉区等区域内的感官建立起一个多渠道、多角度的神经联系网络,以便充分发挥各网点协调作战的功能,形成一个对信息进行快速分析、判断、推理的灵活应用的思维系统。对辩论来说,这一思维网络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对主体掌握的知识进行有目的、有步骤的发送,让它们各显其能,各显其威;对潜在的知识从边缘到内核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挖掘,力求获得多角度、全方位、高层次的知识;对对方传递过来的新信息及时进行选择、加工、编码,迅速作出反映:或接受,或剔除,或批判。思维活动的路路相通,使辩者在辩论这一激烈的对抗活动中做到灵感纷至,技巧横生。由于辩论的辩题对立,因此,双方的论题是对立的。尽管双方观点对立,但由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都能提出充分的论据,并且方法新颖别致,内容、技巧可圈可点,这样的辩论能开阔人们的思路,引起人们对某些问题的深入思考。
【参考文献】
[1] (美)austinj.ereely.辩论与论辩[m].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1996.
[2] 王沪宁,俞吾金.狮城舌战——首届国际大专辩论会纪实与评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发表于 2005-3-6 20:14:08 | 显示全部楼层

辩论与批判性思维

谢谢你!我好高心啊!!!!!!!!!!!!!1
发表于 2005-3-19 23:56:42 | 显示全部楼层

辩论与批判性思维

不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华语辩论网 ( 粤ICP备20050268号-1 )

GMT+8, 2025-8-28 18:55 , Processed in 0.07379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