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贴子最后由herolandis在 2005/8/25 10:55pm 第 1 次编辑]
真有点指桑骂槐的味道~~~我觉得,在我们给那些“新手”提建议的时候,我们应该首先确定一下,我们是否已经对辩论的准备过程有一个足够清楚的认识,是否确信我们已经找到一种比较理想的模式,否则的话,这样一篇东西出来的意义不够大。 谨以游梓翔老师《认识辩论》一书中对辩论准备过程的设计为参考,在确定准备模式之前必须首先先对辩论本身的性质、辩论的过程和内容、辩论的论证要求、评判辩论的标准有一个基本的认识,这样才可以确立在准备过程中采取何种方法以及面对辩论材料方知道如何取舍。 在目前的准备过程中,我认为大部分辩论队并非以“模式”为基础,而是以“经验”为基础。而事实上楼主的这篇文章必须在“模式”上做足功夫,否则作为“经验之谈”就会流于形式,仅能对已然了解辩论的人提供参考,帮助对辩论一窍不通的人通其一窍而已。并非说这样没有意义,而是恐怕难以起到作者预期的作用。 所以问题回到我们今天对辩论准备过程的认识问题上,我们是否需要一个或几个模式?是否可以判断出现有的准备过程中哪些是“有益”和“有效”而哪些是“有害”的?并且需要考虑我们的这种判断是仅仅源于个人经验还是具有普遍的性?这种经验的判断是否能够上升到理论层面以使其能够把握和操作?这些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个很简单的问题,赛前的“讨论过程”应当如何把握?在不同的时期我们“应该”讨论什么内容,或者我们是否“应该”在某一时间段讨论某一问题?对这种讨论过程应该以什么为分“段”的标准?已经讨论过的问题,当考虑到新问题的时候是否需要拿出来重新讨论?讨论“完成”的标志是什么?讨论过程应当遵循那些原则?讨论应该放在辩论准备过程的中的什么位置?或是需要几次不同性质的讨论? 比较有价值的方法是建立一种或几种模式,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这些模式。这样做的难度比较大,而且又有“生搬硬套”之嫌,但却是解决辩论准备杂乱无章的对症之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