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201|回复: 8

[其他] 如何发展一个学校的辩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1-29 17:51: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2009年南审辩论开始小有名气以来,就一直有国内的辩友来问我这个问题,我也和徐涵晖等做过详细的解释。恰逢今天又有网友咨询,觉得一一回答略显麻烦,便索性写篇日志吧。不过这个标题太大,各校情况又不同,一家之言请谨慎转载。      本文献给所有拥有浓烈大局观,想要发展母校辩论的辩友们。
      (一)稳定、高质的校赛是学校辩论发展的根基
      从1993到2010年共举行了9届国辩,产生了8个国辩冠军(马来亚两次),而其他各类国际级、全国级、省级、市级冠亚军的数量更是难以计数。但不客气地说,这些荣耀最多给这些学校的辩论带来一两年的优待,而70%的冠军队在优待期过后立刻陷入了实力和成绩的大幅度下滑。到了2012年,我们反观这些昔日的冠军队,有的步履维艰,有的甚至辩论队一度断炊。
      其中的原因很多,我不一一列举。但在2005年电视辩论开始逐渐被各电视台抛弃以前,各校辩论队都采用“大赛集训”的方式。我们所看到的那些精彩绝伦的国辩选手,大多经过了一年的脱产集训加每个题目二三十场甚至四五十场的模拟演练,稿子被一堆教授改了又改。小声说,如果你们也经过层层选拔进入名单,经过一年的脱产集训和几十场模拟赛,虽然不见得能比得上视频里的辩手,但也差不到哪里去。这种集训式的培训方法或许能换来一时的成绩,但对于长久的发展毫无益处。
      回到主题,大家回忆一下,有没有哪一所学校这么多年来无论辩论实力还是辩论氛围都在国内排名顶尖,而且辩论成绩虽然经常有起伏,但不久总能重塑辉煌?答案是武汉大学。虽然有很多学校(包括我们)都战胜过武汉大学,但没有一所学校敢说自己的整体实力强于武大,更没有一所学校敢说自己的辩论氛围比武大好。而武大辩论强盛的秘密是什么?作为外人我的答案是:金秋。
      金秋是武大的校赛,也是武大三十多所院校心中最神圣的所在,以前汪一峰甚至说过:“拿金秋冠军对于武大辩手的满足感比拿国辩冠军还要高”。我08年刚混国内辩论圈的时候经常有人对我说“武大16强院队的实力可以秒掉很多省的省冠军”,我当时不信,后来发现这是事实。当然了,武大有的校队阵容实力未必比院队要强。但正是因为武大内部有如此高水平、如此激烈和如此浓的氛围(报告厅已经不是一票难求的问题了,三个报告厅未必够坐),才保证了武大校队有着良好的高素质源泉。而在国内,其他知名的辩论高校诸如中国政法大学等也都有着坚实的校赛。而那些没有高品质校赛甚至没有校赛的高校(我就不点名了),即时偶尔出现一两个天才辩手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不到两年也会迅速销声匿迹。
      原因不难解释:首先,高质量的校赛才能够保证足够多辩手的参与和投入,而不像校队只有几个人精英培育。其次,院队赛一般更能激发辩手的参与热情和情感,原因下表。最后也是最关键的,这年头外部比赛是很不稳定的,即使是国辩也会断档,何况这些年除了捭阖以及第三届华语锦标赛外大部分的比赛都是邀请制,许多学校连个打比赛的资格都没有,但校赛相对成本不是很大,可以保持长久的稳定性。
      对于大部分高校的辩手来说,院队和校队的意义是不同的。院队是一入校便接触的组织,周围都是自己的同学,训练自己的都是自己的嫡系学长学姐;在经过班赛、新生赛和校赛后,院队之间产生了浓烈的感情,我们一般称之为“家的感觉”。而校队大多是优中选优产生的,一般纯粹为了比赛而存在,虽然也有感情但不会有院队这么浓烈,更多靠的是荣誉感和责任感支撑。今天咨询我的那位网友说,每到校赛各院辩手都突然失去了大局观,都只站在自己的利益说话,各种互相攻击。这确实是不好的现象,但这也是好现象。为什么这么说呢?这至少说明这些院队很重视这个比赛,重视是发展的开始。如果大家都一潭死水你爱怎么组织怎么组织,我比赛了随便找几个人过去裸辩一下,输赢也无所谓,那才叫“看不到希望”。
      校赛是一个学校辩论的根基,校赛氛围好了,学校辩论整体便不会差;校赛如果搞不好,校队成绩再好也稳固不了。那么接下来大家一定要问了,如何才能把校赛氛围变好呢?
      答案是:要有靠谱的主办方,如果主办方不靠谱,那就让他变得靠谱。
      大陆高校的校辩论赛一般由三种组织模式:
      第一类是“官办”,由团委或者校会(有的学校甚至是党委)主办,此类校赛特点是资金相对雄厚,硬件一般很到位,但由于是非辩论组织主办所以在软件方面(辩题啦赛制啦评委选取啦)容易出纰漏。但总的来说,由官方主办校赛的孩子还是比较幸福的,所以南审辩手虽然经常对校会组织颇有微词,但整体是很感激的。
      这类的校赛,辩手要做的是成立一个类似于工会联盟的组织,保持与主办方的赛前沟通交流。要注意,没有什么主办方是故意想搞破坏的,他们之所以有纰漏是因为没想到。所以在赛前辩手给予他们多一点提醒,既有利于组织也有利于自己的利益。但现在更多的队伍赛前不管不顾,赛后开始拼命喷辩题、评委和组织,这是不值得尊重而且对学校辩论发展也是无益处的。
      第二类是“社办”,也就是由辩论协会来主办校赛。相比官办的话协会的经费一般不那么充裕(当然也有例外的),但是在辩论组织上相对靠谱一些(当然也有例外的)。但此类比赛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院队不买账,经常有的院出现不肯报名的情形。这就对于社团自己有很高的要求了,可以参考南大辩论协会的方法,社团辩手部的辩手分别担任教练到各个院系招兵买马然后鏖战。
      第三类是“院办”,也就是由一个二级学院主办比赛,这属于官办的性质,但由于涉及利益方所以容易出现争议。具体的方案参考第一类后面的讲解,但强度要加强很多,也更得注意技巧。但如果经过长期观察发现这个比赛确实政治高于一切,那么建议成立属于自己的辩论协会并重建属于自己的校赛。
      大家要切记,首先要对辩论赛的主办方怀有善意,不要总觉得他就是要搞你要黑你,而要有礼貌多咨询交流。不管怎么样,辩手参加比赛一定要记得两点:1、要尊重主办方,他们不欠你们;2、不要以为一切都是主办方负责的,既然你也是一份子,你也要多多关注、跟进并提出自己的诉求,不要只会事后喷人。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9 17:51: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校辩论队是展示实力、赢得荣誉的军刀      在大陆,校队一般有两种模式:第一种是隶属于社团的辩手部,是社团的一部分,和社团紧密相连;第二种是独立于社团,单独作为辩论队而存在,一般挂靠在团委或者学生会。关于校队的组织架构前两天吴钰龙少写了一篇文章,我看了深有感触,家家果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今天咨询我的辩友问我,没有比赛的学校有没有必要成立校队,我的答案是不一定,得看你们的野心。但即便不成立校队,也可以成立辩手部进行日常训练。
      这里我要说一个辩论理念:辩论对于每个人的意义是不同的,也许是锻炼的平台,也许是成长的羁绊,也许是展示的舞台,也许是泡妞的工具...等等等等,因此对于单个的辩手来说,输赢不一定那么重要,就像前几天武大兰天风写的那样:我们要允许有的人完全看淡胜负毫不在意,也要允许有的人用准军事化的极端方法所向披靡。但,对于整个辩论队而不是单个辩手来说,胜负不但重要,甚至可能是唯一的意义。辩论队这个组织,从来就不应该是为了锻炼、成长、培养成员而设置的,而就是为了赢、比、赛!校队更是如此。
      所以,任何校辩论队的成立,就是为了获得胜利、赢得荣誉,否则这个组织的设置毫无意义。也正因此,校辩论队比起院队、辩论协会承担着更大的压力,甚至校队的成绩好不好,将影响团委对于全校辩论活动包括校赛、辩论协会的支持。
      所以校队应该如何发展呢?同样各个学校情况各异,我只说几个大点。
      1、要多找比赛打。很多辩手很有趣,明明很想打比赛,但比赛真的来了却又挑三拣四或者对主办方各种苛责。我在我的小说《阿瑞斯的青春生活》里面说过,现在辩手早就不是天之骄子的时代了,我们要放下自己的心气,踏踏实实的去打比赛。场地小一点不要紧,只要主办方真诚就好;不报销路费不要紧,只要对手够强让我有提高就好。任何辩手都是在比赛中练出来的,不排除有的辩手天赋很强,但在有经验的辩手看来永远有办法克制。我刚提到了网络对于辩论的影响,这年头各类比赛很多,各队要多关注网上的赛事信息,能报名就及时报名,多锻炼永远利大于弊。
      如果实在没有比赛打怎么办?那就办比赛!这就是当年南审辩论的发展思路,那时候什么比赛都不带我们,甚至市赛也不带我们,我们便自己办比赛,展示了自己的实力和热情,后来逐渐的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比赛机会也就相应多了起来,成绩也水涨船高。所以我一直很鄙视那些打不到比赛就出言不逊辱骂主办方的人,这年头没有免费的午餐,在你用自己的努力赢得别人的认可前,你没有抱怨怀才不遇的资格。
      2、要不怕输,要敢坚持,要多磨合。我刚提到过,武大校队在10年国辩夺冠前经历了很久的艰辛,08年名校杯他们第一轮失败,之后名辩盟小组赛两连败,接着在市内也接连在几个杯赛告负,当时国内一片“武大不行了”的哗然声;10年初,就是国辩那套阵容,武大先后在天伦杯负于法大,在世博杯第二轮负于华科,质疑声达到了顶点;但在七月的国辩中,他们击败曾战胜自己的法大、马大等强队,6胜1负获得国辩冠军。其他队伍也大多如此,苏大在夺得世辩冠军前一年输了名校杯和全辩,学校一分钱不给,他们每人自己掏了好几千去的马来西亚,夺得冠军后才得到经费。南审08级在09年外站成绩为惨不忍睹的3胜8负,到了10年就取得了14胜2负,赢得了江苏省冠军、南京市冠军和世辩第六....任何成绩的背后都躺着失败的眼泪,任何高手的崛起都源自于血与火的历练,所以只有不怕输、敢坚持才可能发展。
      3、训练的常态化。以战养战是大多数校队的成长方式,实际效果也很好,但却并不稳定,因为对外比赛的数量和质量是难以保证的。因此,在常态情况下训练就变得异常重要了。在江苏范围,这一点做得最好的是河海大学,我曾一直很好奇他们08年到11年几乎没有出省打过比赛,为什么实力还保持这么好,后来看到了他们的训练日志后就恍然大悟了。我前面说过辩论闷头发展是不可能成功的,但有一种例外,那就是队长级的辩手一直处在对外交流、时刻学习最新理念技术的状态,队内则摸索出了一套符合自己特点的训练体制和对辩论的讨论机制。这种状况下,即便校队看起来不怎么对外交流,但其实随时用的都是最先进的理念,还能随时消化成自己的东西,无疑能保持水平。常态的训练倒不一定会让一支队伍变得多强,但至少保证不弱。
     4、阵容的磨合与梯队培养:磨合我就不多讲了,大家可以看看那些强队其实都是打了很多场比赛磨出来的,比如同济有名的魔王组合。但是,这种磨合出来的阵容也会出现一个问题,那就是占用了后辈的比赛机会,毕竟辩论赛只有四个或者三个人能上场,总是这几个人成绩虽然有保证了但是发展就不到位了。因此在培养中,我一直主张采用梯队模式,比如4322、3322、4321等都是既能保证成绩又能培养后辈的配置。
      5、校队和其他组织的协调:主要是和校方、院队还有辩论协会的协调。
      a、校队应该长期和校方保持良好的关系,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要多跑跑团委”,不要“有事有人、无事无人”。你们想,平时团委都不记得有你们的存在,到了战时你们却怪团委不支持你们,这有点说不过去。我一直觉得辩手应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营销能力也是其中之一,虽然一般我们是搞不定团委的,但搞好团系对于一个学生组织来说并不太难,其实这一段社团那里我就要讲的,这里一并了。
      但,校队必须保持属于自己的独立性,绝不可以谄媚于校方,可以挂靠但不建议接受任何的行政收编,否则后患无穷。
      b、校队与院队是各自独立但应随时保持交流。在南审有一个死规定是一个院在校队(一届12人)的辩手最多2人,这个规定在很多高校都有,比如湖北省冠军华中师范大学的辩手部(一届二十多人)规定一个院最多3个。此类规定主要有两个意义,第一个是如果一个院队的辩手太多,那么容易形成校队被架空的局面;第二个也是更重要的,如果一个校队院系太过集中,那么这支校队就会失去引领全校辩论的意义,如果一个学校大部分的院系都没有校队队员,那么大部分的院系也就不会关心全校辩论的大局,这是不利于校园辩论发展的。此外,校队有时候也要承担起培训院队的责任,因为院队是校队的源泉,如果院队都积弱那么校队也好不到哪里去,我之前提到的南大辩手部提供教练给院队就是一例。但要注意该点虽适合一般学校,但不包含极端情况,比如07国辩冠军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夺冠阵容就是法学院的院队。
      c、校队与社团的关系。这次华语锦标赛出现了有趣的一幕:某高校的校队和辩论协会居然各自提交了一份不同的报名表,并各自声称自己代表学校。最后主办方出于谨慎性原则,把两份报名表都退回,由于双方都未在异议期结束前提供更多证明,所以该校并没有成功报名。应该说校队和辩论协会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微妙的,虽然该高校这样的剧烈冲突很少见,但大部分的情况下确实会出现定位不明的问题。在我们学校,由于校队归学生会管理,社团归社联管理,因此也出现过不少时间的定位不明和小分歧,后来我们经过讨论划分如下:平台类的工作一律归社团,但比赛类的工作一律归校队;校队为社团提供平台类活动的咨询,社团为校队提供一定资源。目前为止,配合还算不错。
      不知不觉写了一个下午,字数也有点多了。这篇东西是站在校园辩论组织者的角度,从全局而不是个人角度分析如何发展辩论,由于话题宏大,如有错漏欢迎指正,如有疑问也欢迎讨论。最后对所有居然真的看完的辩手说一句:辛苦了!
                                                                         夏惟桐作于2012年11月29日
回复 正方 1 反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9 17:51:22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校级辩论社团是对内协调、对外交流的桥梁      南审辩论起源于1992年,迄今已经有20年了,但君和思辩社则是2009年春开设的,至今只有3年。辩论社成立前17年南审辩论氛围一直还不错,其根源是校赛发展得还不错;但由于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辩论协会,这17年南审辩论一直处在封闭的环境之中,除了些许的比赛外几乎没有对外的交流。
      校级辩论社团对于大部分学校来说都是很有必要的,恰如上文所说,辩论队一般分为院队和校队两级架构,而院队之间由于利益冲突一般很难主动参与构建良好的校园辩论环境;而校队则更多是一个打比赛用的精英组织,承担这一任务也力不从心。因此社团可以对此起到良好的补充效应,首先他们可以促进内部的协调交流,其次可以代表学校与外部沟通交流,再次可以在没有官办校赛的时候成为主办方,这无疑是其他辩论类组织都不可比拟的优势。
      校级辩论社团主要有以下几个职能,在此一一列举讲解:
      1、组织比赛
      打个广告,华语辩论网有一个专版叫做“辩论赛组织与公平效率建设”,里面有很多有营养的讨论,欢迎围观。关于如何组织好一场比赛,细节是很多的,包括场地、主席、参赛队、辩题、评委、赛制、场务....等都要考量。
      小的方面各校情况不同,我不细讲了,说三个大点:交流、公平、公开。
      首先是交流。我们学校的校赛在赛前总会召开队长会议,讨论一些细节的事宜。比如这些学院采用小组赛还是淘汰赛来比赛,多出来的队伍是加赛还是轮空;辩题的选择我们一般采用院系推荐+资深辩手选取的方式;还有赛制到底如何选用,有没有其他的诉求等。充分的赛前交流有利于主办方更好的组织比赛,也有利于消除各参赛队的疑虑。当然如果出现意见不一致,那么采用表决或者主办方保留选择权,这要根据实际情况行事。当然交流是贯穿整个比赛的,在开启交流机制后,各主办方会经常遇到参赛队的各种诉求,这时候要良好把握灵活度和原则性,合理的诉求要讨论(是否接受要看情况),不合理诉求要坚决反对。
      其次是公平,这也是辩论赛的核心。相信大部分的主办方都是想好好办好比赛的,不会故意去做什么手脚,但在实践过程中由于条件有限制很难保证效果。比如很多协会会抱怨说评委要花钱才能请到经费不足,或者虽然能请到一些评委但是水平有问题经常会被辩手抨击等。这时候主办方要多体谅辩手的心情,他们也许一年就只能打这么一两场比赛,自然希望能得到公平的判决,所以要尽可能满足。
      那么如何做到公平呢?不同的学校做过不同的尝试。一般来说评委可以找三种人:第一类是资深辩手或者资深辩论教练,这在大城市不难找,在北京上海武汉南京等地都可以拉到一大批够资格做评委的外校辩手OR教练,但在高校比较少的城市难度就有点大了。第二类是教授评委或者专家评委,专家评委是指对这个辩题有研究的专业人士(比如法律类辩题找律师等),这类评委通常会带着心证,但他们会比辩手评委更具文化和深度一些。第三类是观众评委制度,这个在浙大求是杯以及捭阖都尝试过,这点大家可以去华语那个板块找帖子看,也可以咨询岚星大人。我自己办的比赛(包括南审的比赛和华语辩论网的比赛),一般采用一二种混合的方式。但我所知道的国内很多小城市的小学校由于周边没有辩手评委,也没有经费请教授专家,那我推荐观众评委制度。有的学校请辅导员等行政类老师当评委,这其实也不是不可以,但一定要保证回避原则,并且,最好能在赛前给评委进行培训。
      大型比赛的评委千万不宜找两种人:第一种是初学的辩手评委,他们对于辩论的理解还停留在片面的阶段,经常会以单一的标准评判;第二种是心证极强或者强烈喜欢脑补的评委。这两种评委还真不如在路边找个路人来评判呢~
      2、对内辩论活动
      社团的辩论活动不应该局限于辩论赛本身,这是我一贯的观念,也是为什么我支持君和辩论社最近改名为君和思辩社的原因。社团的辩论活动可以有多种形式,辩论赛直接相关的可以有:组织比赛、组织辩论培训、组织辩论比赛的观摩与分析讨论会...而与辩论赛不直接相关的辩论活动形式则更加多样,南审君和思辩社就有教授讲座、读书后分阵营讨论、时政热点话题讨论等多种。南京大学辩论社曾办过一个活动叫“我不同意”,是一种针对社会现象进行公开演讲讨论的形式,现在不知道还进行不进行了,但我觉得这种活动都非常有意义。除此之外,还可以多开展院系之间的破冰交流活动,促进学校环境。总而言之,辩论社团一定不要封闭自己的思维,对内活动要多样化展开。
      3、对外的辩论交流
      很多学校辩手热情还挺高,但水平和氛围总是上不去,这其实更多不是天赋问题而是交流问题。辩论不是闷头自己想或者自己练就能提升的,必须经过正确的指点;对辩论的理解也不是看看文章或者打打比赛就能提升的,必须有足够的交流才能发现问题。
      我曾撰文说过,一所学校由于其校赛评委口味相对固定,所以校内辩手容易出现片面化、单一化的发展趋向。比如评委只重视论点,该校辩手便可能会忽视操作;评委若只重视交锋,该校辩手则可能会忽视论点。即便是个人能力极强的武大,在07-09年也出现过风格单一化的情况,因此在许多比赛都因为评委口味变化或者对手风格变化而告负。而在10年,吸收了其他队伍优点的武大终于在国辩夺得冠军。可见,强如武大也不能不吸收借鉴“外边”的风格,更何况是普通学校。
      对于社团来说,无论是出于直接的需要(比如邀请评委、主办交流赛等),还是人脉资源的建立和储备,以及提升本校辩论实力、理念的要求,对外的交流都是非常有必要的。以南审为例,我们08年开始实行“引进来”、“走出去”两大战略,第一步是邀请别的学校来我们学校打比赛、做培训,09年的时候我有一个好几十页的WORD文档,里面充满了各个学校的大佬们对我们辩论队以及社团组织的批评意见(他们也对我们的热情和优点进行了表扬,但我只记录了批评点)。很多学校抱怨一到比赛请不到评委,但你们又没有反思过,平时你们又做了什么呢?
      2008年以后,辩论圈最大的变化就是网上交流剧增,无论是老的辩论平台比如华语、争鸣,还是新的民间辩论平台都逐渐增加,现在即使异国他乡也可以随时讨论对辩论的理解,这也大大推动了辩论理念在民间的发展。比如我知道浙江的徐涵晖曾请杨皓到本校讲座,南财也邀请过黄执中、于兮等来演讲。社团要做强,思路一定要活,平时要多沟通,并且敢于跨地区办活动,这样才能发展起到足够的帮助。
发表于 2012-11-29 19:28:57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子,顶一个先!
发表于 2012-11-30 00:31:06 | 显示全部楼层
说的很对,比赛比赛在比赛中锻炼。
我们学校就符合第一点,校赛办的还不错,然而我们缺乏对外交流的机会除了两年一届的省赛就没了。
井底之蛙,不好。
发表于 2012-11-30 12:39:29 | 显示全部楼层
比赛对于一支队伍而言,是最好的提高方式,虽然我们的校赛场次不是很多,水平也有限,好在总是有一群对辩论极富热情的人存在,不然比赛也是办不下去的。

还有一点,对于一个比较普通甚至是不太好的大学中,如何让更多的人去关注辩论,参与辩论,形成一种文化才是最急迫最重要的
发表于 2012-11-30 19:52:59 | 显示全部楼层
总而言之,稳定的校内比赛能够发展一个学校的 辩论。但这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是,如何从没有氛围,没有校赛,发展到有新生赛,有院赛,每个学院都有辩论队的状态。
发表于 2013-9-27 17:46:42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一个学校的辩论发展确实有宏观的把握,很受教
发表于 2013-10-12 13:53:54 | 显示全部楼层
学校辩论的发展还是在于学生的兴趣和学校的支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华语辩论网 ( 粤ICP备20050268号-1 )

GMT+8, 2025-7-31 03:35 , Processed in 0.06911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