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36|回复: 3

8.12应该/不应该推广复旦自主招生模式 正方:归去来兮队 反方:BJT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8-14 10:56: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辩手  张思琦  

比赛的辩题是“应不应当推广复旦自主招生模式”,而本场比赛最大的问题,也恰恰在于双方都脱离了辩题中的关键的“推广”二字,而着重去阐述复旦招生模式本身的好坏。一个模式是否值得推广,不仅关乎这个模式本身优点缺点,也关乎这个模式是否能也解决被推广主体的问题,关乎推广难度的大小,关乎最先实验的主体有多大的特殊性等很多其他因素,而这些因素在本场比赛中并没有得到足够的论证。
理论上,反方如果论证了复旦自主招生模式是一个不好的,甚至应该取消的模式,也算是完成了“不应当推广”的论证义务,但是这无疑是选择了比较狭窄的一条道路,反方后来的论证中也正是因为这样论证过于狭窄,导致被正方挤压论证空间之后很被动。而正方在论证“应当推广”的时候,除了论证复旦模式本身很好,那也还需要给出理由证明这个好东西为什么就“应当推广”,因为不是所有好的模式,特别是目前是对复旦好的模式为何就应当推广。
从立论来说,正方试图在论证复旦自主招生模式是选拔现代教育所需要和追求的素质。而在质询环节,反方质询正方复旦模式推广如何处理复旦模式无法平衡各个学校的个性的问题。这一回合的交锋其实主要内容正是在开头我所说的“推广”的问题上,正方强调复旦模式可以选拔出需要的共性,而反方强调高校招生需要“个性”所以不应当推广“复旦”模式。不过在正方一辩的回答过程中,一辩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个打“推广”的辩题,选择了解释复旦模式本身的优势,但是无法解释清楚如何兼顾其他高校“个性”。比赛也是从这个环节开始,慢慢就进入了讨论复旦模式本身上来。
反方的立论主要就是说明一点,就是复旦自主招生模式导致了严重,甚至会更严重的不公平。举出的例子以贫困山区学生没有被校长推荐进入复旦机会为代表。但是随后的质询环节,正方二辩问,是否有主观性有不公平就代表这个制度应该取消。这也暴露了反方选择这个切入点的问题,因为选择了比较狭窄的切题角度,而教育不公一直存在并且是个很大的问题,在反方没有确切度量清楚“不公平”的度的时候,其显得证明力就显得较弱。不过在质询的过程中,正方也选择了“是否应该取消”这样的问法,证明正方也陷入了讨论制度本身好坏,而偏离了“推广”的范畴。

在驳论阶段,反方反应过来如果要阐述不公平,需要对不公平进行度量,也就是证明复旦模式让不公平更加严重。只是这样的度量在接下来的比赛中并没有良好的贯彻下去,继续陷入了“复旦模式无法公平的选拔学生”这一个点中。正方在接下来的质询和驳论则指出了反方说的这个不公平并不是复旦模式的问题,该模式只负责选拔优秀的学生,而和是否来自偏远地区等等因素无关。也就是说正方将不公平的结果推给了教育制度大环境的不公平。虽然这样的说法并非完全打中反方论点,因为反方重点是在“更”不公平上,但是这也在很大程度压缩了反方的空间。而反方三辩针对正方的质询中,打出了“推优直选”这一概念,这一模式主要是因为校长推荐这一主观因素占了一定权重,所以反方校长推荐跳过比较客观的笔试,直接进入主观的面试,认为这样导致了更加不公平。而关于面试的“不公平”在之前就已经讨论过了。在接下来的阶段,正方已经打压了反方关于“不公平”的空间,但是由于反方没有其他的切入点,所以一直到比赛结束,都显得比较被动。

               
华中师范大学辩手   赫英歌

题目中两个关键词【复旦自主招生模式】和【推广】。个人认为,整场比赛的背景和核心是,复旦因坚持素质教育导向、扩大自主权而退出北约的理念和模式是否值得推广,推广后高校自主招生权扩大对于中国应试教育、高校及对考生三个主体的影响分别如何。
正方:
首先提出复旦自主招生的定义,总结整场比赛,概括为复旦及学生间的双向自主选择,从理念上符合复旦招收基础知识过硬综合能力强的学生而非高考制度下的应试机器,从现实效果看自主招生所培养出的人才符合期望。
优点在于能够把握自主招生的模式之根本,缺点在于对“推广”部分缺少对教育基础与环境的分析,笔者学习教育学多年,拙以为【推广】中对于教育环境(包括教育改革、高考改革方向、推广条件等)的分析才是本场比赛的关键,双方均未论证,不知是否时间太短。
反方:
对于题目的把握从整体来说略微走偏,反方主要观点有二,第一是自主模式在于优中选优精中选精不能覆盖到偏远山区做到教育公平,第二在于校荐直推的面试方式可能存在暗箱操作。
第一点实际上是误读了教育公平,在高等教育中优中选优的分流是必要的,教育公平实与教育效率统一。根据复旦招生简章,浙沪直推生推荐名额产生是严格按照成绩顺序排名的,非浙沪地区对学生无“需要省级资格证明”的特殊要求,政策已像农村倾斜,且自主招考名额不占用统一高考名额。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普遍较低,学生素质确实比不过城市重点学校,因此农村学生入选少是正常现象,而城市与农村教育质量差距大实际上是初等教育资源的分配问题,而非大学自主招考的机会不均等。第二点虽容易想通但必须有例证。虽从战术角度来说,立论直指校荐推优有碍教育公平短平快,但对模式的把握立见不足。
个人认为,复旦模式的核心在于自主权使用力度的彰显,而在中国教育模式下,这种自主权的扩大利弊有待权衡,仔细查资料便知,复旦模式一旦推广,其对于教育资源分配的重要性远不仅在于是否兼顾到了偏远山区,推广的范围和力度直接影响到高考制的根本,因此教育部才对自主招考(北约华约等)加以限制。若推广自主招生的考生数量远远增加,势必导致高校之间对于人才的竞争,各校制定的规则不同,对于考生的影响是好是坏更未可知。华约内以出现恶意分流人才的星星之火,未尝不是个不错的切入点。
从整场的破题来说,双方都给出了关于复旦自主招生体制的定性,但对推广的部分论证失血过多,望赛后能有更多的思考和收获。
第二, 攻防点设计
整场比赛的争议点完全变成了“面试”是否公平。双方钻牛角尖的成分过多,类似”是不是有面试即不公平、是否所有面试都该取消” 等问题一轮盘问解决掉即可,即使解决不掉,把各自例证铺开即可,纠缠无益,极大的影响了战场的铺开。
正方:
正方同学对题目的诠释在立论中并未完全展开,后面的战场过于偏重对于面试是否公平的论证,有破无立,在每一轮总结中也受到盘问内容的牵制没有铺开。
在反方追问复旦看中一部分同学的品质而没有看中的另外一部分是否不公平时,正方已经给出了足够多次甚至多余的反驳,双方在争这个战场时默认的前提是“如果面试公平则自主招考应该推广”,而面试的问题远不是模式的核心也非复旦所独有,只是可变换和改进的方式的一种,推战场时重心应有意后移。
反方的攻击点都应该在正方的准备范围之内,并无反驳难度,反方提出的教育公平论只要从教育学基本原理反驳即可(上文已有不再赘述),另外,反方同学整体论证的并不是面试和自主招考整体的【不公平】,而是细节上的【不科学】,两者有根本的差异,在反驳的力度上加强次数上减少才可在战场的安排和控制上更合理。
反方:
反方没有很好的解释清楚高校面试与其他面试的根本不同,给出的理由只是面试有主观性,而现实中,校长实名直推的学生须得服众,在校间需通过综合素质和学业考评的竞争,考评胜出且公示名额后无异议者才可获得校长直荐,并非直推就等于给了校长绝对权力,与反方同学给出的解释略有出入,在这一点上,个人认为需要有起码一个反例反方才可加大论证力度,否则双方在可能性上进行铺开对比的只能是渲染力度,不太赞赏这种略为虚大空的对攻方式。
其次,标准化的考试中非对即错的方式在教育学中并不完全值得推崇,在对考生见解、应变能力、交际能力、人格类型等方面上,而高考远远不能达到检验的效果,只能主观判断。因此,即使真的存在面试的不公平现象,反方同学应做的是权衡利与弊孰轻孰重。
在问题的设计上,个人认为类比的选择要十分慎重,否则会增加论证任务,比如“给两个人100元,丑的那个不给了是否不公平”,这个类比的效果远不如那实例说事儿。
                                                                                                      



  
发表于 2012-8-14 15:57:0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姐~亮了!~写了这么多~好辛苦啦~
发表于 2012-8-15 18:45:54 | 显示全部楼层
女神啊
发表于 2012-8-15 18:46:34 | 显示全部楼层
女神啊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上传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华语辩论网 ( 粤ICP备20050268号-1 )

GMT+8, 2025-9-4 22:37 , Processed in 0.06524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