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骏立:
河海大学新闻系09级本科
2012海峡两岸大学生辩论赛冠军
河海大学辩论队队长
2010年江苏省大学生辩论赛亚军、个人获全程最佳辩手
2011年南京16高校辩论联赛冠军
2012年南京20高校辩论联赛冠军
8月2日第一场比赛
首先非常感谢华辩网这么信任我让我担任比赛的评委,这对一个本科尚未毕业的辩手而言是莫大的鼓励和肯定,当然于我也多惶恐不安,担忧评得有负所托。以下论及仅仅只是我对比赛的观感和思考,谈不上赛评,诸位前辈、辩友多多指教。
尽管比赛采用了类似奥瑞冈式的赛制,但由于这场比赛采用了双题,所以我依然将之视为传统辩论赛进行评判,这里略加说明。对于传统辩论赛我的判准可能会刁钻一点,也更迂腐一点,第一将自己视为评委而非裁判来要求,不会对各环节进行细致的记分比较,而关注对辩题立场的开发和展示,因此对立论的要求比较苛刻,只有立论合格才会深入关注论点的攻防情况以及价值的上扬等,如双方立论都未能在我这里达标那么对我而言意味着比赛双输,这种局面下判输赢只好看哪家态度端正一点,若态度也都不合格,那也别问我怎么判的了。(关于具体我的传统辩论赛判准大家可以参考我的人人日志)
这场比赛就是我眼中的立论均未合格的比赛(恕我不敬,我从来只说缺点,以下也是,优点大家都已经看在眼里了),要想立论合格必须对辩题做严谨的切割考察,然后针对立场设计立论,这个今年极为流行的辩题其实相当之难,我们先切割一遍,然后比对双方是否达标。辩题第一个关键词是自媒体时代,这里至少有两个面向,首先时间限定为差不多这十年来的一个时代,可以是这十年作为一个整体和原来比,也可以是十年前后比,其次是问你时代,毛泽东个人的影响和毛泽东时代下种种的变化这是不同的吧,所以不能草草定义自媒体就敷衍了事,你得告诉我自媒体的特点(其实内部也在变化,博客导向微博之类,信息更加碎片化了,每个信息我们停留的时间也在变短),以及这十年来的时代变化,尤其后半部分有越来越远/近,是个趋势变化的判断,那你可能还得给我展示下之前时代的特征吧,这么来看的话,正反方第一个部分就没合格,你们把辩题换成了自媒体使我们离真相越来越近/远,集体逃避了辩题设定的大量论证义务;第二个关键词是我们,除了时代变化(主要是大的信息流动状况、传播格局等的变化)外,我们其实也在随时代而改变,我们处理信息能力的变化,我们文化的变化(往往引起我们对待真相态度的变化)等等,你在立论中得向我展示这个变量的变化对你立场论证的影响吧,正方完全没有,反方告诉我有变化但是不展开证明虚晃一枪;第三个关键词是真相,双方都心照不宣的模糊了,似乎不用界定,但真相和事实两个词是不同的,真相是相对于假象而言的,它意味着事实被遮蔽或忽略,事实若本未被遮蔽则没有真相的概念,而又要和自媒体时代相关,大致判断今天辩题关照的事实其实偏向公共事件的真相(其实这里也可以做些突破性立论设计的,不过双方都默认了这点,只是没有清晰指出),那这种真相也是在变化的,人们关注的真相是否变化,原来只关注自己周边,顶多就是国内事件,现在还关注国外事件,原来只关注领导人现在还关注普通人生死等等,重点、范围在变(影响验证真实性的难度、速度等),其次随着自媒体的到来信息加速爆炸,每一个被遮蔽的事实本身所包含的信息量在激增信息流在加速,真相也“长大了”、“跑动了”,可见真相也是一个变量,双方立论也没有涉及;最后一个关键词越来越近/远,越来越是趋势判断,远近是距离概念,如果只是讨论能不能得到真相,那就缺失了趋势判断,是肯定不合格的,距离的开发有很多种,比如物理距离:真相本身浮出水面的可能性变化,我们要去找出真相时找出的难度变化等等,又如情感距离:我们探寻真相的意愿变化,对真相持久关注和探寻的意志力变化等。这里涉及最重要的攻防,但在远近的讨论上双方也都模糊了,什么是远什么是近都不讲清楚怎么比较啊?
如果用数学的方式小结一下,本题包含四个变量,A变量自媒体时代的演化,B变量我们的变化,C变量真相自身的变化,这三个变量都将影响第四个变量D我们与真相的距离变化,辩题最后问D变量是变大变小。如果真是数学题那么就要去计算了,不过好在这几个变量都算不出来精确的,很多社会学研究就总是这样蒙蔽我们,对辩论而言就要双方辩手通过了解、查证、设计、组合、阐释、攻防一系列动作让我们相信D在变大或变小,这就是价值辩在考量的(不知道这样理解是不是有误)。
对比一下双方立论,正方三个点,前两点合起来就是各种各样的信息丰富了,你思考也就变多了,越可能得到真相,第三点一个补丁有自我净化和外部监管,也就是假定B、C变量不变(没有明说),在A变量中抽出自媒体自身的某些特点信息丰富空间变大,在没有其他推论过程的情况下直接证明D变小,主要战术是举例,补丁基本不起作用(首先要证明净化和监管带来的规避和自身产生的虚假泛滥这二者的合力是正向的,这需要数据的,在立论中没有说后面也没有补上)。推测反方最简单的反驳就是:请展示你补丁中需要的数据;信息多思考多就一定越能拨开遮蔽真相的迷雾?;剩下几个变量看不看?
反方立论,没有点,这种论最可怕,若操作得当就能轻取对手,若是操作不当,对评委和对方辩手都是巨大挑战,极为混乱还要替他们总结思路,因此风险极大。这篇论基本上我听到的逻辑链条就是自媒体打破了旧的认知方式,但是又没有建立新的认知方式,没有辨别真伪的机制,没有权威我们不知道该怎么相信,所以也越来越没有追求真相的心了。假定C变量不变,抽取A变量中自媒体带来的某一种变化,推论这种变化会使得B变量产生消极变化,最终推导出D变量变大。如果B变量真的像你们说的人们越来越没有兴趣去追寻真相,我们不相信了,那么推导出越来越远我是可以接受的,不过首先你们的说法类似是“这不是一种悲哀么”,“我们到底信谁?”之类的,极为模糊不清,同时你们在后面的所有环节也没有努力证明真的兴趣下降,同时前面所谓认知方式被打破也是有问题的,打破的是传统的单项多级传播模式,认知模式究竟有什么变化你要解释啊,何况自媒体带来我们认知方式的变化是取代传统还是融合你也没有说啊,所谓没有真伪鉴别机制,哎,眼见未必为实,要证明真相真的是真相有多难啊,这是哲学命题吧。坦白说,假设以前有权威但传播的是否都是真相?那时我们和真相距离几何?今天没有权威但浮出水面信息多了打破原有禁锢,尽管也很难判断,但是距离到底有没有变化呢?而且实话讲,你以为自媒体时代没有权威么,尽管传统媒体的权威渐失,但是新的权威也在建立,不知道你了不了解这个现象——精英微博逐渐占据传播优势地位,微博信息高地渐渐形成,所谓意见领袖统治意见,今天只是领袖换人了,当然这不影响我的评判,对方也没指出来么。
双方都没有对我们起点处的状况描述,也没有对现状作出清晰描述和证明,基本既没数据也没有太多例子,你拆我我拆你都不会有真正的效果。因此这场比赛,可能是由于辩题和赛制较难的原因,我眼中从立论开始双方都输了,我的观感上正方态度略好,准备稍微充分一些,在具体的攻防环节(这不是我擅长分析的),反方第一轮质询没有针对对方立论,自说自话基本无效,正方从第一轮质询开始紧要对手不放,概括对方立论(这是很基本的一步),询问标准,要求出示证据,基本上反方回击的点较散,而且由于立论本就没有点回归比较麻烦,最要命的是后来还骂大家是乌合之众,何苦呢,还落了口实被对方揪出来打,勒庞那书全是断言,不要被这耀眼的书名遮蔽,看看鲍德里亚等人的作品对这辩题也许更有用些。那正方死守自己论,攻击也比较迅速、下重手,基本每个环节承接的比较顺畅,可能得益于熟悉赛制,对各个点的把握比较熟练,显得正规一点,结辩重复以上没有太多亮点(时间太短了),赛制也很难要求价值升华,总体上来说不是一场精彩的比赛,反方三辩还不错,尤其小结和自己质询环节的前半段比较有力,我把最佳投给了反三。
最后再说一下,这辩题挺难的,不要等闲视之,今年好多学校都在用这题目,准备起来要格外努力才好,对赛制、评委也有很苛刻的要求,我自己觉得听起来格外费力,四个变量的题目往往也对辩手是一种身心的极大折磨,不管打得怎样,相信诸位都已经尽力,很不容易的。
写得太碎了,大家可能也看烦了,到此,不妥这处望各位不吝指正,谢谢大家。
河海大学
胡骏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