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05|回复: 3

吴钰龙:华语辩论网首届网辩第一、二场比赛的小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8-2 00:36: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首先,非常荣幸能成为首届华语网辩第一第二场比赛的评委。有一种翻开历史性的一页的感觉……瞬间觉得自己档次提高了不少~哈哈

然后,非常感谢山东大学辩论队焦小卖同学积极配合我把比赛点评的任务顺利地赖到了于兮前辈的身上……

第三,应主办方建议,写一点关于比赛的想法和建议——真的只是一点点。纯属个人意见,不成熟的地方敬请批评指正。但我想总也还会有一点成熟的地方……(梁启超先生的段子,借来用一下,哈哈)

第四,比赛辩题为:中国大陆应该/不应该向企业征收环境污染税

===========第一场=========

总的来说,这场比赛打的是不怎么理想的——原谅我,不太会说好话。

双方共同的总的问题有两条:第一是想当然(也就是缺论证);第二是说干话(也就是缺论据)。

比如正方的立论三点:企业享受公共产品,所以应该收税;排污费被转嫁到消费者身上,所以应该收税;现在费改税的时机已经成熟。说实话,都是站不住脚的。被攻击的最多的一点就是:排污费会转嫁,污染税就不会吗?

反方也一样:税收的制定、执行很难;现在的主要问题是财政不合理,体制有问题;企业的利润目标与税收抵触。随便问问的话:政策制定有难度就能推导出无需求无必要吗?体制短期内改得了吗,如果改不了,按照第一条就应该不改体制而收税是不是?企业所得税是不是也和利润目标抵触?推导得终端一些的话:政治体制改革不完成,难道什么也不能做了嘛?貌似不是的。

到后面双方开始讨论关于“国外经验是不是可以学习的”这个问题,可惜,只有结论没有论证。比如,国外征收环保税的时期具有什么特点?是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的事情?不能因为国外现在比我们发达就说他们能做的我们现在不能做。而是要看当时国外做这件事的时候他们是怎么个状况,对比一下才能得出结论。

以上算是第一个大问题,缺乏论证。

至于论据,双方都很不足。几乎听不到我国现在环境状况的例子和数据、排污费收取和使用的数据和问题举例、我国企业到底母亲税负压力有多大等,甚至连“排污费”到底收什么怎么收这样的问题,双方都没有真开讨论。至于说“费改税的时机是否成熟”这种可以说是辩题最核心的问题之一的问题,更是几乎没有讨论到。

另外还有一些技术上的问题,比如质询的问题准备,立论的执行,寒溪前辈都已提过就不赘述。

如前所说,这场比赛双方的立论来看,主战场应该是:费改税的时机是不是成熟。但是可惜,没讨论……

=============第二场===============

毫无疑问,这一场比赛的整体水平比上一场好不少。

这一场双方共同的问题也许是在于:知识性论点上的失误。

比如,正方说应该收税的理由有一条是“目前环境治理资金严重不足”,一个国家以在某一领域的投入不足为理由向人民收税,这似乎不符合法理(我非法学专业,但仅以我所涉猎的知识,我认为这个不合法理,请方家指正)。又比如,正方说因为“排污权转让”导致排污费出现很多问题,我建议正方的同学仔细地查资料看看“排污权交易”到底是什么东西……又比如,正方说排污费属于行政行为,缺乏法律刚性,但是《排污费征用使用管理条例》应该算是行政法规了了吧,行政法规的法律效力可是很高的……法律刚性的话……咳咳

而反方呢,立论中说污染税和污染费的调整范围和方式、功能上基本相同,且不说没有比较效用的差别,费、税这两种财政收入的不同是客观存在的而不能随便说基本相同……又比如,反方说立法成本太高,不如完善现有的制度。且不说丝毫不提现有制度有问题和怎么完善,就说立法成本,反方一直拿《物权法》的立法难度和增加一条税收的难度比较,这个似乎误解了《物权法》的地位。因为增加一项税收(何况只是费改税)并不一定要专门写一部法典,比如房产税的收取,并没有出台一部《房产税法》……

这场比赛的论据是比较多的,但是有些论据实在有些不妥当。比如正方为了证明收费没用(如果没记错的话),说11年比10年的氮氧化合物排放增加不少;而反方为了证明费改税没用,举例说养路费改成燃油税之后有油价一路飙升……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两个例子的共同问题是:因果关系判断错误。不需要解释吧?

这场比赛看双方立论的话,重点的战场应该是:目前的排污费主要是哪些问题、能不能改?

正方找到的“本质”问题是“法律刚性”,但这是一种和税收比较的结果(问题如前所说);反方一直强调的是完善现有政策的成本比立法成本低,但是,没有说需要完善什么怎么完善成本怎么低——正方也没有追问。

因为正方的思路出现偏差:正方是通过比较收费和收税的优劣来证明收费有问题的,而不是从收费制度本身去找问题的。比如,收费是收取“超标排污费”,那么“达标”部分呢?为什么不用企业承担责任?

由于这样的论证思路,所以反方也不会去追问到底现有的制度怎么完善、完善需要多少成本这类问题。

========================================

总的来说,四支队伍都在一定程度上有一种“只给论点,不给论证”的现象,程度差别不等。

再者呢,第二场的有些男生在语言风度和语气礼貌上还是需要注意一些。

最后,做立论,一定要看够资料、看明白名词的概念、看明白自己的逻辑、看明白自己的论据。

最后的最后,附上两场比赛的记录如下:







浙江大学  吴钰龙

二零一二年八月一日
 楼主| 发表于 2012-8-2 00:37:1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2-8-2 11:11:15 | 显示全部楼层
学长真是认真啊。。。
发表于 2012-8-2 15:26:4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好喜欢这样认真的学长啊!~~~~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上传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华语辩论网 ( 粤ICP备20050268号-1 )

GMT+8, 2025-10-18 10:11 , Processed in 0.04952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