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291|回复: 5

正方:防范事故主要靠人的安全行为;反方:防范事故主要靠物的安全状态;我是反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6-9 10:01: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江户川柯南 于 2012-6-13 05:54 编辑

请高手指教

正方是:防范事故主要人的安全行为,反方是:防范事故主要靠物的安全状态。
我是反方,开篇立论不知道该从何下手,对方的弱点又有那些。请高手指教。
发表于 2012-6-10 13:16:39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点个人意见哈。。。
防范事故这个词不存在争议,就不讨论了。我们来说说事故是如何发生的吧。。。。这里我们将事故区分为两种,一种就是人为事故,一种就是非人为事故。先说说前者,所谓人为事故,我们可以认为这种事故发生是由于人的失误,包括操作不当,监管不严,不遵守正规的操作程序,以及恶意的行为等等,那么我们要在这里确定一点,也就是我们该如何去限制这些来达到防范事故的效果?我们能不能规范他们?如果能且有效,那么人为事故就不会发生了。人的行为对于第三方而言其实往往都是不可控的,就好像你母亲可以和你说你不应该做什么,但是她却无法阻止你真的要去做什么。所谓的安全行为完全基于安全意识,而安全意识则往往会比较麻烦而不被人所认同接受。最大的问题在于你无法在人作出不安全行为之前来确认他会不会作出这种行为。
那么后者就是非人为事故,我们可以认为这种事故的发生并不是由于人的行为造成的,而是由于物的所谓不安全状态造成的。而物的安全与否我们能不能控制或者确认?这个是没有问题的,我们不可能将确认物的安全状态定义到人的安全行为中,那么这个题目就不存在讨论意义了,因为这全都可以归结到安全意识中。
而我们在防范事故的行为中主要依靠的是能够控制的对于物的安全状态的测量和确认还是主要依靠不可控的对于人的限制呢?这就表现出了主要。
这个衡量的标准就是建立在了两者谁更可控上来说的。
如上。。。
发表于 2012-6-13 13:53:04 | 显示全部楼层
承接楼上的观点,我再补充另外一个侧面,有时候物的安全状态可以督促人的安全行为、限制人的不安全行为。

比方说,开车不系安全带,这是人没有做到安全行为;但有的车设计更合理,如果没有系安全带就发动汽车,那仪表盘就会不停地闪警示灯,这不就是对人的一种督促吗?再比如说,横穿马路是一种不安全的行为,但如果马路中间能有个里带或者有护栏,让人们不仅趴着费劲、而且穿裙子爬还会走光,那横穿马路的人是不是就会少很多呢?所以,物的安全状态不仅仅是指物品本身不会造成事故,还可以指物品本身对那些不安全的行为构成障碍,进而削减大家的不安全行为。

在另一方面,物的合理设计也有同类的意思。马路中间有隔离带或护栏可以避免人们横穿马路;与此同时,如果路上有比较方便的过街天桥、地下通道,甚至还是无障碍的,那么人们干嘛冒死去横穿马路呢?所以说,物的安全状态也包括了对人的安全行为的引导。
发表于 2012-6-13 16: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继续拆。。。站正方哈。。。一放假真心无聊。。。

诚如二楼所说,今天的事故分为人为事故,一种就是非人为事故二种,我们今天要讨论的是怎样去更好的防范事故的发生。。。
一条条来看:

如何防范人为事故,很简单。比如醉酒驾驶,是的,也许什么贴标签啊等等是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真正对醉驾起消灭性作用的是什么?是的。。是人的宣传许监管啊。。。在几年前,没有人管的时候,这么多的标签贴着  有用吗?再比如版主所说的马路中间有隔离带或护栏可以避免人们横穿马路,是的啊。。正是人们去建造了这么一个隔离带,从而防止了事故的发生啊?难道没有人,隔离带会自己跑出来吗?(噗。。。)

好,如何防范非人为事故:那更是需要人来解决他了,,比如那些天灾人祸,洪水来临时,我们才想起堤坝造的不够高;暴雨来临时,我们才想起通水做的不够好;沙尘暴来临时,我们才想起了植树造林……等等不正是因为人的行为引起的嘛!这一切的一切不是都可以通过人的努力来解决的嘛?!
所以。。。。防范事故主要人的安全行为
发表于 2013-6-23 09:25:57 | 显示全部楼层
正方内容太少
发表于 2013-6-24 00:39:30 | 显示全部楼层
反方要做傻瓜照相机,保障所有无知的人都能尽量得到安全的保护;正方要做单反照相机,要保障安全不需要人的了解与配合。
不同的情况下,安全的侧重互有不同,如楼上诸位所言,人为/非人为的因果归纳,得不出比较的结论。

对于这道题,事实的比较很没营养,质与量的比较,导火索与炸药的比较,复杂繁琐,效率低下,而且双方总有可以举不完的例子佐证在某起事故中人为因素/客观因素占更主导地位,支持己方立场。
辩题可以细化解读,侧重“防范事故,应该更依靠人的行为/物的安全”,进入价值判断框架,压缩战场。
一楼“更可控”的判断标准很不错,核心价值是“人非机器,难以精确,权衡利弊,要像对待傻瓜一样容忍保障每个人的行为”,这也是为什么每起事故过后都会反思如何改良技术,实行措施,落实政策,培养文化。

同样对于正方,我觉得也可以打,因为辩题中的两个对立概念——“人的安全行为”和“物的安全状态”。
对于现在,有一个前提我认为可以成立:如今的世界,任何系统体系运作时都具有极高的复杂性与精密度。
对于一套体系,比如企业生产,需要设备状况良好,技术高效稳定,制度妥当明确,工作人员附和相应的标准与素质,企业文化的建立保障企业内的每个人自发地维护企业向正确的方向去运行,外部大环境稳定等等。
面对这么多因素的制约影响,有一个很棘手的问题就是:如何划分归类这些因素?哪些算人的安全行为?哪些算物的安全状态?技术、制度、企业文化算人的因素还是算物的因素?
这里,我觉得保障一切有序运作最直接 最根本因素,既不是人,也不是物,而是技术——人 和 物,都是技术的载体。
也许未来是个依靠电脑AI就可以全面稳定运行的世界,但现在不是,所以人还是作为技术的重要承担者在各个工作岗位上异化为不同的工具来发挥职能,履行使命。
根据以上前提,重新看回这道辩题。
正方:防范事故是很具体,很现实,也很精细的问题,不是简单的傻瓜相机。
如果假定“物的安全状态”仅仅指设备、器材、环境设施(具象如路标 & 抽象如防火墙)的完备有序,也许人的作用更主要,原因在于:
1. 物的安全状态需要人去维护;
2. 物是死的,人是活的,人的主观意志对事故产生往往具有更强的推动作用;
3. (谈得浅一点)技术、制度、企业文化、技术细节,这一切的一切都是由人去开发、利用、优化的,而这些恰恰是防范事故的重中之重;
4. 物是死的,不具有对于不确定性因素破坏的抵抗应对能力,比如黑客、投毒、恐怖袭击、技术漏洞等等

这道题看得再深一点,最纠结的地方,就是如何分割“人”和“物”的界限。
抽象的技术,如防火墙、管理制度等,产生的安全状态,到底是人的行为在其中更多一点,还是物更多一点?
人在履行工作只能是,实质上是部分异化为工作所需的工具,一切技术、保养、训练、教育、经验、文化、价值,都是为了使其稳定发挥工具的作用,那么这时候的“人”算不算“物”?

写到这里似乎扯太远了。希望能为这道题的理解添砖加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华语辩论网 ( 粤ICP备20050268号-1 )

GMT+8, 2025-8-25 06:16 , Processed in 0.06591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