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885|回复: 2

关于排中律与“是否”回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3-21 17:43: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前几日上网,偶然发现对质询讨论的时候,发现很多人觉得是否类问题很强硬,普遍不愿意回答,也有辩友推荐女辩手如此作答:1对方辩友,这个问题根本不能用是或不是来解释嘛,你一定要我用是或不是,这是你欺负我~~2、这个问题嘛~既是也不是~对方辩友您要不要听我的解释呀~

怎么说呢,不是不好,可以在场上一定程度的化被动为主动,而且有些问题强迫性强的就是应该这么回答,但是个人觉得如果只是这样简单的把所有的是否问题都如此归类然后回答,辩论也就不太有意思了。

其实辩论与逻辑学真的关系蛮大的,“是否”类判断,很大程度就是源于排中律和非排中的相关运用,我们把百度百科的资料剪切过来留作等下讨论参考。

“传统逻辑基本规律之一。通常被表述为A是B或不是B。传统逻辑首先把排中律当作事物的规律,意为任一事物在同一时间里具有某属性或不具有某属性,而没有其他可能。排中律同时也是思维的规律,即一个命题是真的或不是真的,此外没有其他可能。

排中律还是关于认识活动的规范性规律,意为任何人不应同时否认一个命题(A)及其否定(并非A),即对一个命题及其否定不能持两不可之说。排中律还被当作逻辑语义的规律,即任一语词或语句在同一上下文中应表达某一思想或不表达这一思想。作为后两种规律,也叫做排中律的要求。排中律并不排除具体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有中间环节以及有多种状态和各种可能性。”

如是回来,其实这段话一贴出来是否类问题的相关提出依据就有了,提问方的问题如果是排中的比如:“2011年(某一时间)中国政府(某一具体主体)是不是增加了新税种?”那么不好意思,您就只能回答是或者不是,或者“俺不知道”。(当然如果你就是想玩对手我也没有办法)

好,然后继续,那么这种属性判断就要有具体时间(2011年),具体主体(中国政府)。如果没有则不严谨,没法成为一个完整的事物属性的合理判断。那么好,比如遇到请问:“是不是增加新税种?”这样的问题,明显就是模糊过的问题,除非题目给好了具体的语境,否则回答可以很简单“您没有给出具体时间和主体,用是否不能回答,请给具体语境。”而且还少了一些纠缠,当然如果觉得还是原来那种有意思,那…亲,您继续哈。

所以回答此类问题我觉得,如果你能品出里面逻辑的错误,那么自然要明确说明(一般还是语境、前提类)如果品不出来,还不想吃大亏,这么玩也可以,但其实,依旧是逃避问题,除非你的确指出问题不能用是否回答的原因。

而非排中指的选择性多元,不会在是否中出现,但是如果你觉得对方提问有问题,但是还不是如上语境背景未明,那么极有可能对方在扩大是否中任一项范围,吞掉了原来的中间区域,然后变为是否,那么就是问题设置的范围划分不对,还是要大家自己反应。

当然如此到底能否更得分,我不确定,但我总觉得貌似更讲理一点。

本来是前些日子所写,结果莫名原因没写完,现在也忘了在此之后想谈什么,就这样发出来吧,欢迎大家拍砖,当然别把我拍死就好了…….
发表于 2012-3-26 05:44: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aPowerness 于 2012-3-26 06:07 编辑

第一段提供的说法只适用于对辩论毫无追求混几场比赛的玩票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华语辩论网 ( 粤ICP备20050268号-1 )

GMT+8, 2025-8-28 12:19 , Processed in 0.04807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