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看了四段视频。第一段是黄大叔的经典结辩,看了两遍,室友说都快背下来了;第二段是我们的团队展示视频,第三段是学姐学长的团队展示视频。感触颇多。最近快校赛了吧,想想去年自己打的比赛,好像还是上个月一样清晰,甚至能记起每一次讨论是什么样子,每一次是什么表情,是什么心情。 辩论从来不是一件平静的事情,支撑你的一定是冲动、是野心、是感动、是咬牙,甚至有时,是对某个队伍的不服气,对某个失败的不甘心,对某个辩手看不爽,对某个辩题放不下。再甚至,有时候你退队的时候,也许仅仅是想到以后不能跟队友一起出去聚会很伤感,于是就忘记了退队的事情。 在我看来,这件事,能够逼出你自己看不到想不到没见过的一面。没有试过,温婉的淑女不会知道,面对场上的对手,自己有如此凶悍的一面;随和的女孩不会知道,面对意见的分歧,自己有如此坚持的一面;坚毅的男孩不会知道,面对上场名单,自己有如此不忍的一面;懒散的孩子不会知道,面对生死战,自己有如此担当的一面。不经历,你永远不会知道自己还有哪一面,你的朋友还有哪一面。 说到辩论,我不敢说了解;而说到比赛,我也不敢说多懂。我只是知道,一个队伍想拿冠军,想走到最后的舞台上,就不要掩饰对胜利的渴望。即使对外人可以谦虚(其实大家心里都明白),对待队友也不要讳言。 我一直认为,在没有需要赢的比赛的时候,就应该真正从辩论中汲取有用的养分。这可以是逻辑思维,可以是文学素养,甚至可以是更顺溜的口条。这个时候太多的在意比赛的输赢就让辩论真的失去了意义。 而在有比赛需要你去赢,你要向世人证明你和你的队友经常回来的晚要讨论题目,经常看看别人可能觉得很装B的辩论赛视频,甚至经常跟同学拽拽自己所谓的口才,你要想大家证明,你们平时,并非在扯淡---的时候,如果你再告诉自己你超然,你不在乎输赢,你打辩论就是为了感情就是为了开心就是为了一切事情--单单除了输赢时候----------------------------------------那么你不是没弄清楚情况,就是发自内心的软弱。 早就说要脱离辩论,脱离这个圈子,去做点“有意义”的事情,做点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结果发现,至少截止到现在,我还依旧不讨厌辩论。偶尔看到学弟学妹比赛,还会有想上去打一打的冲动,看到一场不好看的比赛,还是会发自内心的希望他们能打好,还是忍不住上去就一顿乱讲,不太注意对方的感受。 其实谁没年轻过呢?谁没有打完一场不爽的比赛,自己对自己极度的怀疑,这时别人的一句鼓励和安慰真是能让人热泪盈眶了呢?谁没有打完一场还蛮爽的比赛,虽然嘴上说自己打的不好,但是都希望宣布最佳辩手的时候,自己能够站起来,或者下了场大家能鼓励一下呢?所谓老辩手,只不过是掩饰的更好一点。其实本质都是希望自己的表现能征服全场。 前一阵整理电脑,那时想发誓跟辩论没有一毛钱的关系,就把视频删了好多,但是最经典的视频和自己的视频,还是怎么也舍不得删。于是,余磊和黄大叔还依旧活在我的硬盘里。 从2009年10月7日,wq短信通知我们,我们八个人进队的时候,辩论就从来没有离开过我的大学哪怕一天。面临选择的抉择,是工作是考研还是出国,我甚至会想到,如果选了一个,还能不能打辩论了呢?前一阵状态特别不好,甚至在想,是不是应该打一场辩论来调整一下。下周要去西亚斯,甚至在想,是不是顺便也打一场比赛爽一爽? 我也知道,这不能陪我一辈子。但我也许在无聊、空虚、寂寞、没有斗志、没有热情的时候,还会像今天晚上一样,不知不觉的点开我的硬盘,看一段视频,让回忆飘一会,然后回到我的生活里。那里有我最珍惜的人们。虽然我曾经不得不在两者之中抉择,虽然这并不矛盾,虽然我不得不被动的、狠心的、特别没良心的选择了辩论,虽然我痛苦异常,虽然我也觉得我很傻但是如果再让我选一次我依旧会是这样。 我相信不管是谁,辩手也罢,非辩手也罢,都特别的希望,自己喜欢的事,和自己喜欢的人,能同时陪在自己的身旁。 校赛要开始了,老骨头竟然蠢蠢欲动了。不,这都怨你们,最近这样的状态和活动真多是太多了。最后转个状态吧,从一个角度看,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当然,这也是其中一种选择。
一支辩论队的成就,不在于它取得了多少成绩,而在于他有多少传承、多少凝聚力。一支辩论队的力量,不在于它有多少明星辩手,而在于有多少人明知道自己没有机会站在赛场上,仍旧努力地查资料、想问题。辩论不是一件大事,也不能给你带来什么好处。但总有那么一些人愿意让它占去所有的时间精力,并且为它自豪。当一支辩论队里有一个这样的人,这支辩论队就有了主心骨;当一支队伍里的每个人都愿意为辩论多付出一点,为队伍多考虑一点的时候,这支辩论队才有了传承,才有可能开启一个黄金的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