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081|回复: 5

四辩求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3-11 14:30: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请问如果要攻击对方的定义,立论基础,前提标准等等,常用的逻辑上的方法有那些啊,(演绎,归纳,极限?),能不能详细地说一下啊,谢谢了
发表于 2012-3-11 21:35:4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条:立论之胜在于破
常常觉得立论的关键在于周圆,在于四平八稳,在于滴水不漏,其实这样的立论是很难分胜负的。裁判有时候会说:正方一直在防守,没有进攻。所以输了。或者说,反方一直在进攻,但是没攻破正方,所以正方赢了。这类的话对于输的一方总觉得裁判不公平。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我们究竟给裁判一个什么样的理由判你赢,判他输呢?辩题的产生,本身就限制、规定了双方各自固有的逻辑优势和逻辑劣势。那么,只提自己的逻辑优势而回避对方的逻辑劣势,这种立论本身是不是不完整的呢?如果能将对方的逻辑优势变为对方的逻辑劣势,那么是不是就提供了一个让裁判只判你赢而不判他赢的理由呢?如果把辩论看成比武,那么获胜的一方一定不仅是保全了自己,更是消灭了对方。断其一指而断其臂,这个是比较正确的立论思路。

第二条:立论要突出重点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不这样会怎么样、这样的话能解释什么现象,等等,当一辩稿对于以上种种因素平均用墨,平铺直叙的时候,其实只得了个合格分。什么都说等于什么都没说。因为观众记不住那么多。就好像“八荣八耻”,太多了,记不住,远没有毛主席的一句“向雷锋同志学习”来的响亮。如果争论的矛盾不在定义,能否将定义往后放放呢;如果争论的矛盾不在前提,能否把前提只是简略说明一下呢。如果争论的矛盾在于“必要”“源头”“根本”之类的词,能不能少说一些无关痛痒的“意义”“作用”“价值”呢?一辩立论是定海神针,向观众解释“什么该多说,什么该先说,什么该反复说”,而不是毫无重点的啰嗦和唠叨。让人听得烦。

第三条:价值拔高是于对题目的思考,是于对生活的看法
“为什么辩论这个题目”比“这个题目要我辩论什么”更重要,我们一定要树立“我在玩辩论”而不是“辩论在玩我”的概念。价值的简单化、大众化、肤浅化是很可怕的。如果辩手准备了很长时间,然后打“人祸比天灾更可怕”,最后只说“所以我们应该防止人祸啊”。“逆境比顺境更能使人成才”,说“所以我们要经历住逆境啊”。“现代社会合作大于竞争”,所以“我们要多多合作,减少恶性竞争呀”。这对观众而言,是多么恐怖的事情啊,因为他们花1小时结果听到了自己拍屁股就能想到的东西,他们就不禁怀疑辩手的智力水平了。

第四条:一辩稿拟写要多方参与、共同思考
写一辩词,不只是一辩的事。辩论队在准备立论的时候,讨论双方纠结的点,而忽视讨论一辩词怎么写,忽视讨论一辩怎么用词,忽视讨论一辩选用什么要的论证手法。这个是不对的。只有大家共同参与到一辩稿的拟写中来,一辩才能在场上参与到自由辩论的整体攻势中来。否则2、3辩说的话很容易脱离1辩的立论基础。

二、自由辩论部分
第五条:自由辩论前提在于倾听
听对方说什么,听队友说什么,一直在强调,始终做不到。小学语文老师就教六个字,叫作“归纳段落大意”,可是大学里的辩手还做得不怎么好,还不知道自己做得不怎么好。归纳能力是理解,思考,发散思维和反驳的基础。自由辩论转瞬而过,当我们无法捕捉到自己理解上的偏差,有意无意误会曲解对方的意思的时候,辩论就悲哀地沦为泼妇的吵架了。直到辩论生涯结束,我们还在纳闷:为什么对方不能理解我的反驳的话呢、为什么我总能找到对方说话的漏洞呢——恐怖啊。“先听清楚你再辩,别着急!”

第六条:争锋相对关键是层面一致
辩论场上要临场辨析出讨论问题的层面是否一致,其实很难。即便辨析出层面不一致,更敢于去在同一层面辩论的,更难。因为你本能上就觉得对方说的是对的,本能上就觉得只有在另外一次层面,自己才有话可说——观众用屁股都知道在那个层面你是有话好说的。那我还来看你们两个辩论干什么?比如一个伟人曾经说过:“发展带来的问题可能比不发展的问题更大”。辩手于是就得出结论:所以不要发展。新事物比旧事物有更多的不足。辩手就又得出结论:所以新事物不好。这两者就不是一个层面的问题。类似这种例子有很多很多。带有这种简单粗暴的思维惯性打出来的比赛直接导致争锋相对不够,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是如何改变,我们想过吗?我们要善于辨析出同一词语在语境中所处的层面,才能找出“公说公没理”的地方,才能养成好的思维习惯,才能争锋相对地辩论。

第七条:自由辩论发言要注重承接
初中二年级写材料作文,第一部就是要引材料,自由辩论中的反驳也是这样。因为自由辩论思维跳跃非常快,所以承接对方的话然后展开反驳能够帮助观众的理解,同时也能帮助对方和队友听懂你在反驳什么。你是反驳对方这一句,还是反驳对方上一句,还是反驳对方上上一句,不承接的话,不容易听清楚。对方刚才说了什么,这样的话会怎么样,这么样对方如何解决?反驳思路就更容易连贯。千万不要怕对方听清楚你的反驳,而要怕对方没听清楚你究竟在反驳些什么。.

第八条:自由辩论要带信息量
其实整场辩论都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信息量,而自由辩论中的信息量尤为突出,这反应了你迅速调动知识积累,并把它组织成语言的能力。胡主席七一讲话一万四千余字,其中提到“人民”136次,平均每100字中有“人民”(打假关键在政府引导\关键在群众抵制);中国沿海地区人均GDP高达1万1千多美元,相当于国际上发达国家的水平,中国最平穷的地方人均GDP还不到1500美元,只有非洲中部国家的发展标准。前后相差8倍,相当于美国跟乌兹别克斯坦的差距(当代中国社会公平更重要\社会效率更重要)。中国上海常住人口达到2300万,相当于2个瑞典、6个新加坡。(解决城市流动人口关键在是否在户籍制度)人微笑时调动16块肌肉,而绷着脸则要有60块肌肉,可见微笑比绷着脸更容易做到(笑比哭好\哭比笑好)。我们发现,当我们言之有物,说理有据的时候,辩论往往更引人入胜。
发表于 2012-3-11 21:36: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结辩部分

第九条:四辩词要表达和内容并重
TELL和READ是两个概念,前者比后者更注重如何让观众更为接受。有人记录下著名辩手黄执中的四辩稿,发现文章并不符合高考优秀议论文的标准,如果换个人不加感情地读出来,甚至会读得语句不通。可是正是这么一篇辩词,为什么能够如此感染人,以至于半夜躺在床上,仍然回想着他那种辩论的姿态呢?因为我们以书面语写四辩词的时候,把很多应该去考虑的因素给过滤掉了。致使四辩词只记录下了内容,却没有了意境。一味地堆砌逻辑是无法让人情感上产生认同的。要知道优秀的演讲有很多的因素。如果有一篇好的演讲稿就能够成为专业的公众演讲者,未免想的太天真。语速,发音,语调,停顿,手势,表情,甚至违反书面语规则的一些东西,等等,都是使四辩的现场表现更为立体因素。

第十条:四辩驳要从小处着手,立要从大处着眼
四辩要完成“再次破与再次立”的任务,执行的时候,往往会反驳对方的观点而忽略支撑对方观点的依据。反驳对方和话而忽略对方说那些话的逻辑推理,这就好比你把大树的叶子摘下来,过段时间,叶子又能长出来,是一个道理。只有把对方立论搞清楚了,究其根本,举其实例,而彻底反驳,才能让反驳有现场感,反驳才会到位。而四辩的再次立论,则要从大处着眼。不要纠结、重申、照搬之前的话,而要把这些“水滴”放回立论的“大海”里,让观众对于整片大海有清晰的理解,才能感受到大海的气魄。

第十一条:拟写结辩稿要学会写纲要。
前面说了四辩稿要从大处着眼,所以先说什么后说什么,说哪几个点,要比具体用什么例子用什么词来说更为重要。依据纲要边说边展开。同时,就是把书面语转化为口头语的过程。思辩要学会写纲要,学会展开纲要,学会以一条不变之纲变成不同的临场效果。

四、准备辩论部分
第十二条:赛前一天不改立论框架
常常会想立论想到比赛开始,比赛最后一天问问别人有没有好想法,更改一下立论。这跟赛场上改立论一样,是大忌。很容易让队员之间的意见不能统一。无敌立论是不存在的,辩手对立论的理解跟立论本身的完整性,是同样重要的。与其将观点一改再改,不如将数据案例一些东西用语言组织得更好,因为临场组织这些东西真的很难。

第十三条:辩论准备在7天之外
一般题目下来7天后开战。但我们有没有想过,这7天我们能准备到什么样的程度?什么是我们7天能准备的,什么是我们在7天里不能准备又需要准备的?竞技,说白了就是比拼能力,比拼素质。辩题的准备,有一部分是通的。这部分叫作“常识”。哲学常识、社会常识、政治常识、文学常识,这些东西能在绝大部分的题目中都能用到的,但7天里你就着辩题去找——这符合那些哲学常识啊?你能找到是运气。我们要做一个有常识的辩手,不要在准备辩题的时候去弥补常识。试想一个平时不训练跨栏的人,即便最后几天再怎么拼搏,怎么能保证,结果仍然是输在起跑线上的呢
发表于 2012-3-11 21:36:54 | 显示全部楼层
胡建彪曾经说,四辩就是打扫战场的。具体而言,主要是三个任务:对方有哪些伤员,赶紧扑上去补两刀捅死;自己有哪些兄弟受伤了,赶紧抬回来救好;把战利品啊啥的都抢到手,把旗子竖起来。
这段话简明扼要的概括了四辩的3个职能:给予对方立论最后击、给予己方体系最后阐述以及基于辩题的最后升华。话虽如此,但是结辩时间有限,要在短短几分钟内把3大任务都完成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许多优秀的结辩在“破”、“立”和“升华”中,都有不同的取舍。也正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各种风格的结辩在华语辩坛出现。
根据梧桐的观察,结辩风格大体可以分为三大种:
1、反驳为主,蕴立于驳:
   这种风格的典型是01国辩马来亚大学的胡渐彪,这种风格的特点是把对方的立论从定义到标准到底线到分论点一层层的剥离,或是将对手的逻辑证伪,或是证明对手逻辑偏题。待到把对方的立论驳的惨不忍睹了,最后再收一下,将自己没有说清楚的立论进一步阐述。
   这种打法的优点有三:
    一、通过最猛烈的进攻,能够最有效杀伤对方立论,让对手辛苦一场辛勤构建起来的逻辑体系从形式上被推倒。
    二、现场效果极强,即使是准备好的反驳也能给人以很强的临场感。并且,相对另外两种风格,这种结辩给予了突发事件(对手新奇立论)充足的应对时间,不至于因为准备过多而束手束脚。
    三、对于逻辑性强的辩手,即使语言组织和知识底蕴稍差,也可以不惧任何对手。所以理工科学校和国外辩手比较喜欢这种模式。
   但是这种打法也有明显的缺点:
   首先,辩论的终极意义在意说服而不是反驳。这种非此即彼的两分法式的总结的手段方式却主要在反驳,其与辩论精神略有相悖。退一万步讲,就算证明对方的论证全是错的,也不代表己方辩题成立啊。
   其次,由于时间有限,在着重于反驳的同时,也牺牲了进一步申论的机会,也挤占了价值升华的空间。这使得,在之前己方立论没有说清楚的情况下,一旦反驳不能得手,将处于很尴尬的境地。
   不过总的来说,这种反驳在实战中是非常有效的,胜率也高,执行也相对容易些。关于反驳为主的结辩,胡渐彪在01年的3场比赛给出了近乎是教科书式的3个模板。有兴趣的辩手可以仔细的观看、研究、摸索,然后吸收为属于自己的总结风格。

2、升华为主,蕴驳于立:
   很多第一次看黄执中比赛的辩手都会有这样一个感觉:“哇,原来辩论还可以这么打!”但是也有很多辩手会产生疑惑:“他的稿子是不是事先准备然后背一下啊?”
   其实这就是很多初学者的误区,认为反驳才是临场的,而陈述则一定是准备的。其实,反驳也可以随意准备的,而申论和价值升华也可以是基于现场做的。典型的比赛,可以参看95国辩的林正疆、03国辩的黄执中以及05湖北省赛的邓哲。
   这种结辩风格的特点可以做如下的归纳:在结辩的时候,以之前环节所没有的新的视角,来重新审视今天的辩题,先把己方的之前没说完的逻辑说清,然后更进一步说出新的价值理念。
   因此,这种打法的优点就呼之欲出了:
   首先,可以有足够的空间和维度说清楚自己的立论,不至于让评委和观众在听完一场比赛之后仍旧不知所云。有些时候,立论在自由辩论没有讲穿,但在总结一下子点破,听众会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其次,能带给评委和观众全新的思考。由于引入了新的视角和价值的升华,使得听众在聆听总结的时候不仅仅是抱着一种娱乐的心态来看一场斗嘴,而是真正的获得了属于自己的思维进化。
   然而,这种打法执行却不是那么容易。一个辩手要想驾驭这种打法,必须有极深的知识厚度和比较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一旦底蕴不足却试图强练升华,不但没什么好效果,还会给人“有背而来”或者滥煽情的感觉。而“新手学黄执中必死”,似乎也成为了辩论圈内的一个普遍现象。
    天山童姥刻在石壁上的武功,不允许她的弟子在40岁前去练,并不是因为她小气,而是因为内力修为不到家,强练有害无益。

3、平行驳立:
   这是一种比较传统的总结套路,先归纳总结对方的几处错误,然后再进一步陈述己方的观点。比较典型的模型可以参看99国辩路一鸣的总结陈词。不看模型也可以,因为大部分的结辩用的都是这种风格。
   这种风格最大的优点就在于一个“稳”字:它既包含了反驳,不至于现场感缺失,也有一定的区间来化解对方的奇兵;它又包含了申论和升华,所以不像反驳为主的结辩那样只破不立。
   然而,这种看似破与立结合的风格却也不是那么好操作的。到底反驳多少,反驳什么?到底重申立论还是价值升华?当破和立都要追求的时候,却会发现也许会陷入没有一个能够讲透的窘境。
   并且,稳妥也常常意味着牺牲掉属于自己的特色。从初学者使用的效果来看,又很容易受到准备的束缚。

梧桐以为,以上三大种风格本身都是中性的,无所谓谁优谁劣,到底采用何种方式,要根据辩手自己的风格体系,要根据具体的比赛情况而定。但是,无论采用哪种结辩方式,反驳和申论如何进行则都是有规律可循的。

那结辩的反驳该如何进行呢?梧桐将按照优先级进行分析。
最优先:立论的前提,通常表现为定义或标准。在场上往往会发现这种情况,双方的定义或者标准完全不一样,却各自能开展一整套的形式逻辑体系。此时必须先攻破对手的前提,才能开展交锋。
比如CDA复活赛,“人类因勤奋/懒惰而进步”中,正方的“因”定义为“凭借”,而反方的“因”定义为“原因”。此时比赛双方如果不攻破对方的定义,就根本无从反驳对手的分论点。
而标准的不同也会导致相同的影响,比如08名校杯“拼车出行利大于弊/弊大于利”,正方的标准是是否有利于交通效率的提高,反方的标准则是是否有利于环保,差之千里,场上根本打不到一起去。
如果把立论比做一棵大树,那么定义、标准就好比大树树根,而树干、树枝都是从树根衍生而来的。如果不把对方从根上刨掉,那么对方的枝叶即使都被砍光,却总还有起死回生的可能。而根一旦被刨掉了,就再没活下去的希望了。
有的时候,立论的前提还可能是一两组数据。比如在“应该/不应该炸毁长江大桥”中,长江吃水深度就成为辩论讨论的基础。
第二优先:对手的防御底线。所谓底线,就是对手退无可退的那条立论以及防守的根基。在有些时候,底线与前提是重合的。
举例子的话,在“网络加强/促进人际交流”,正方的底线就是“网络交流只是现实交流的一种补充,而没有替代性的效果”。如果一方守不住自己的底线,那么自己的立论大厦将可能立刻崩塌。相对应的,如果能把对方的防御底线给击破,也能够摧毁对方的立论。
第三优先:对方的主要火力点或者主要事例,这个很好理解。在抗日电影中,中国士兵首先要干掉的一般都是对方的机枪手,辩论场上也是这个道理,将对手的机枪或者机枪手干掉,就离胜利不远了。
第四优先:对方的次要火力点和次要事例、数据。这一些东西点到为止就可以了,千万不要做纠缠。初学者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把握不清楚辩论的脉络,大局观不强,总是把对方立论中一些很浅的逻辑错误抓住狠打,浪费时间不说,还放掉了大鱼。
忌讳:花大量力气反驳对手的口误以及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

同样的,重申己方观点也有优先级,大体顺序和反驳优先级一致。然而,已经在之前的环节说清楚,或者通过结辩前期的反驳打击到位的东西就没有必要再重复了。所以申论首先应该讲述的是之前没有说清,或者被对方歪曲了的内容,接着才是其他的论点。
在重申完自己观点后,如果有充裕的时间,价值升华就是锦上添花的存在了。当然,在价值打法中,整个结辩都是在升华的情况也是存在的,但那真的就很考验辩手的内力了:)
发表于 2012-3-11 21:38:47 | 显示全部楼层
麻烦您能不能直接看辩手培训栏,以上内容皆为我在辩手培训栏的摘录
 楼主| 发表于 2012-3-13 21:35:53 | 显示全部楼层
海市蜃楼 发表于 2012-3-11 21:38
麻烦您能不能直接看辩手培训栏,以上内容皆为我在辩手培训栏的摘录

好吧,我说的是具体的逻辑上的方法,而不是理论,能不能详细的举一些例子,说明主要从逻辑上否定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华语辩论网 ( 粤ICP备20050268号-1 )

GMT+8, 2025-8-26 13:56 , Processed in 0.06530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