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553|回复: 7

[思考帖]重庆大学的辩论为什么达不到一流水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0-25 02:02: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写这篇日志之前,我也自己反思了一下,首先,我没有资格去评论一个学校的辩论水平如何;其次,作为一个曾经被校队因为辩风拒之门外的落魄人儿,发表任何评论或多或少都可能被认为带有感情色彩;再次,作为一个仅仅是大二、且比赛加起来不足十几场的新生辩手—请允许我冒昧的称自己为辩手—来说,可能我了解的却是片面、实力确实不足。但是我想,仅凭个人对辩论的热爱以及对曾经的辩论小圈子的感情的执着,我的确很想将自己的想法、看法、意见直言不讳的指出,无针对性,仅仅作为自己队友们反思的内容之一。

  为什么辩论在大学校园里如此备受关注?

  不得不说,随着91、93年国辩在大陆以及台湾所有高校内掀起的辩论热潮,二十年来高校辩论一直被上纲上线的放到了各高校重点保护的学生活动之一。多少学校、多少队伍都渴望着经过一轮又一轮的考研最终在国辩的舞台上纵横捭阖、唇枪舌剑。国辩、世辩、名辩盟、海峡杯、以及各个地区的区域赛、高校间的友谊赛、甚至学校内的学院赛、学院内的班赛都在此起彼伏充斥着大学生的眼球。

  提到辩论赛,每个人第一个想到的便是2001年的国辩。或许谁都不能否认,91年到20世纪末的辩论会、辩论赛正处于华语辩论电视化、舞台化的摸索阶段,而2001年的国辩无疑在华语辩论界引发的辩论热潮是有史以来任何阶段都无法媲美的。因为武汉大学在国辩决赛中扣人心弦的演绎、马来亚大学层层紧扣的事实推理,我们看到理性和感性环环相扣、相互融合的一场吸引了每一个观众眼球的经典赛事。多少人因为看过这一场比赛,纷纷感慨“原来辩论如此有趣”,至于你们感慨不感慨,反正我是感慨了。也正是如此多的辩论经典赛事被放诸银屏被众人所欣赏,辩论的热潮才开始在高校内、高校间汹涌不息。

  我们为什么要辩论?

  其实作为一个理科生,也看过很多理工科辩手的疑问,究竟我们为什么要辩论?无疑,在传统意义上,文辩武战的潮流一直不变,而且曾经一度驰骋辩论赛场的辩手都是来自被赋予饱读诗书的文科生,理工生一直被冠以实验室中的眼镜男的意识观念。然而,身处辩论圈子的理工人都知道,辩论不仅仅在考验你的语言能力,同时也在锻炼你的逻辑能力。当然,所谓锻炼仅仅局限于你我这般正处于辩论入门级的水货。

  为什么辩论?不单单是因为能力上的培养,即便这样说,想必也仅仅是句客套话而已。辩手们都知道,辩论是一个很让人着迷的东西,其密不在于辩论赛本身,而是准备辩论、大辩论之间积累下的辩手之间的情谊。勤学、审问、慎思、明辨,也许有些人看着这八个字感觉有些夸大其词、自来造作,可是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共同目的—谁敢说自己没想过为真理,哪怕是只有自己认同、自己认为是真理的真理而唇枪舌剑、纵横捭阖—的人因为一个被叫做辩论队的圈子拉拢到一起,从此开始在聊天、吵架、讨论中度过了一段有一段难忘的岁月。无论是文科生也好、理工生也罢,如果你是一个用心的辩手,相比你投入在辩论上的精力与感情并不下于投入在其他,包括恋爱上的感情。

  正是因为这样的感情存在、正是因为这个被叫做辩论队的小圈子的存在,我们才去了解辩论、珍视辩论。

  我们辩手们忘记根本了么?

  我想每个人都不应该忽视—辩论究竟来源于什么?现实生活中有矛盾、有分歧、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话题很多,但是不是每个话题都值得辩论。辩论源于政辩、源于庙堂之上朝臣的言来语往、观点争锋,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或者寻求最优解决方案。而逐渐忘记根本的辩手们现在更多考虑的是辩论给谁看或者辩论的胜负,又有多少人真正的为解决问题而辩?谁敢否认,现在的重大辩论圈—毫不客气的可以说整个大陆辩论圈,辩论,更多的是反驳对方观点,而非真正将自身所秉持的观点维护的足够恰当、论证的足够严密。或许重大的高端辩手不是这样,但至少在我个人看来,我所看到的辩手或多或少都在犯着相同的错误。举个简单的比喻:两个朝臣庭辩,自己主见说的不少但并不充分,最充分的反而是攻击对方,如此,即便有了胜负,意义又大么?

  这样的陋习从91年的国辩始,便一直在延续。

  个人认为台湾的辩论还是有传统可循的。政客们可以电视上发表电视辩论,无论政治、经济、文化都可以毫无隐讳直接阐述,因为这种自上而下的论辩风气,所以不得不说,台湾的辩论至少要比我们的辩论先进十几二十年不止。

  在追求效果、追求花哨的同时,辩手们逐渐忘记了辩论的初衷。也有着一群人在试图改变这一点,但是几个人的力量永远胜不过社会的潮流。2011国辩已经开始一个星期有余,针对新赛制的讨论、新形式的分析也充斥着各大主流辩论网络。不得不说,大陆辩论圈子的不断更新确实给传统辩论的发展提出了不小得挑战。而我们看到的是无数人在这样的挑战面前折服,最终臣服于花辩的石榴裙下。但即便褒贬不一,至少证明了一点,这一个颠覆,引来了辩手们的思考,大陆的辩手开始在思考中进步。也正是这样一个持续十年的讨论,让辩手们或多或少开始想到了被遗弃在角落中的辩论传统。

  重庆大学的辩论圈子为何低靡?

  说出这样的标题可能有些人会拍案而起,谁说重大的辩论低靡!可是扪心自问,辩手们,自从大一入学,出了各学院的新生赛、仅有几个学院会参加的N院赛(N<=6)以及每年下学期的校赛之外,有多少人能在一次次的比赛中得到充分的锻炼?学院与学院辩论队的发展不均衡、高端辩手和入门级选手之间愈发疏远的差距,不得不说,重庆大学的辩论正在走下坡路。也许我个人的观点太过片面,因为我一直奉行的是辩论上“以战养战”,个人认为能让辩手得到充分成长的仅有各种赛制、各种辩题类型的比赛。

  提起传统的辩论强队,材料、土木、文新、贸行、经管、法学,一只手数不清楚至少再加一只手指便能数的清。不得不承认,几个学院辩论的实力确实无可挑剔,可是在看到这些学院持续引领着重大辩论潮流的同时,我们不得不反思一下,是不是我们一直在这样的风格下逐渐被磨平了本该作为初涉辩论圈应有的个性?老辩手说什么样的风格好,我们就尽全力去打造什么样的风格,之前天性使然的本色风格逐渐被自己磨平,变成了一支所谓的符合主流评判体系的辩手。新辩手来,老辩手去,最终留下的,是一直以来奉行的所谓传统的风格—不是辩论传统,而是辩手风格的传统。

   好的比赛少、新的风格泯灭,就像徘徊在91-99年摸索阶段的国辩一样,重庆大学的辩论,是不是应该出现一段类似于01年武汉大学对阵马来亚大学的颠覆式的高潮—暂且抛开花辩、传统辩;剑宗、气宗等等一系列的说法不谈。

  因为2011国辩关注起来难度太大,至少是现在这个赛制、现在这个承办的电视台的不是太过给力,个人在关注武汉大学的金秋赛。谁也不敢说武汉大学不是大陆辩论的领军人物,而单纯从几场武大金秋赛的水平来看,参赛任何学院队伍的实力在重大里面恐怕都难找到能与之相匹敌的队伍。难道真的是阴差阳错让有辩论天赋的孩子都去了武大?就像思考是不是有辩论天赋的重大孩子都去了经管、土木、材料、贸行、文新一样。显然不是,因为我们的辩论太过固步自封而少了创新和颠覆。

  前几天有新生和我聊天的时候说“辩论是你的事业”,当时我笑了,我没有资格把辩论当做自己的事业,更没这样的实力。之所以别人会有这样的误解相比单纯是因为我个人对辩论的热爱、对身边辩论圈感情的执着。某队长和我说,现在能找到能让自己心甘情愿执着的事情太难了,我很庆幸,这一年多以来,有辩论一直陪着我。

   作为一个重庆大学的辩论员,谁都希望自己学校的队伍有朝一日在央视的舞台上展现自己的雄辩滔滔,无论如何,我一直对这个学校的辩论充满着无穷的信心和无尽的热情。

  爱重大,爱辩论。

                                                                                                        一个初生的入门级辩手

                                                                                                             2011年10月25日凌晨1:56书毕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1-11-8 23:35:08 | 显示全部楼层
平常心,努力便好。
发表于 2011-10-25 17:45:16 | 显示全部楼层
您说的那个:为了得到解决问题而辩

没有办法,大陆都是辩论一些“似是而非”的题目,你能要那几个学生辩论出来个什么呢?

这也不许说,那也不能讨论,还能怎么样呢?

至于说校园的辩论,除去武大一类的有着悠久传统的学校

另外,很多大学也罔谈什么“环境、江湖什么的”

因为绝大部分的院系,出来了一两位牛人,那么就会强几年,几年过后,他们毕业了,就还是那样了
发表于 2011-10-25 18:20:16 | 显示全部楼层
估计楼主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发表于 2011-10-25 18:54:10 | 显示全部楼层
标题党。。。。。。。
发表于 2011-11-8 19:28:51 | 显示全部楼层
2001年的那场,还真没啥印象……
在大学里,辩论也只是一种课外的业余活动而已,和足球、篮球、扑克等等,其实并没有什么两样。有人痴迷,自然有人不屑,淡定便是。如果自己喜欢,那就继续走下去,至于大环境,个人是无能为力的,平常心,平常心……
发表于 2011-11-6 15:53:55 | 显示全部楼层
MaPowerness 发表于 2011-10-25 18:20
估计楼主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我仔細的看了一遍,這就是個標題黨。。。
发表于 2011-11-6 16:17:46 | 显示全部楼层
额,同感楼主有些标题党哈。不过还是支持一下,写的很诚恳。个人以为,辩论队要想发展勤奋自然是不用说的,还要注意求同存异的精神和对外交流的诚意。重庆地区的辩论氛围其实尚可,只是罕见对外的交流,一个学校如果总是自己内部研究辩论是什么,肯定会越打越差,风格也会越来越偏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华语辩论网 ( 粤ICP备20050268号-1 )

GMT+8, 2025-8-28 08:17 , Processed in 0.06963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