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471|回复: 10

[自荐精华] 陈年旧文,抛砖引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8-30 19:47: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RT,吾生也有涯,然思辩无涯。 近来看了诸多关于辩论赛理念的探讨,深深觉得一个辩手一开始就需要正确地选择自己进修的道路。对于论坛上的一些观点,我本人是不认同的,不爽之余,不禁反思,对于后来人,我们是不是应该提供更多的经验,自己究竟还需要哪些方面被斧正,这些都是问题。初想自己当初入辩门,一路荆棘,虽有高人提点,依然时觉力不从心。我也真心希望华语的老友们能够多辛苦一下,留下自己的心得和经验,供后来人借鉴。 华语比我老的比比皆是,而我也只是对辩论有点心得而已。辩论之路是愈到后面越觉艰深晦涩,回顾过去几年,也只写了不成样的文章寥寥几篇而已,旨在抛砖引玉,对于一些辩论最基本的理念进行探讨,欢迎各种拍砖与口喷。
 楼主| 发表于 2011-8-30 19:48:5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所知之剑气之分 近来论坛上又出现剑气之分的讨论。以下是我耳闻剑气之区别,不代表个人观点。   
       台湾的剑气之分,大致是说论证时方法的侧重 一派重论据 有一个数据逼死对手的打法 是气宗;一派重表现和类比 比如黄执中。   
      大陆的剑气之分,也被说成是道术之争,主要体现在战略上。靠学理的、仔细研究立论,是气宗;靠操作和推进的,是剑宗。前者重道、后者重术。这个区别又往往表现在立论的理解上,严格按权威典籍专业的来的 是气;按自己理解的来制作立论或者剑走偏锋的,是剑。在武汉,武大和华科可算为剑宗。中南和华师则可归为气宗一派。在国内,气宗的典型当属99西交,而剑宗的代表当属01武大。   
       剑宗的好处在于,易于操作,容易出场面效果,然而劣势在于可能导致立论深度不够,容易被攻击,因此对场上的强拆和强攻要求甚高。气宗的好处在于,立论起点高,然而防守有余,霸气不足。一个好立论往往难以在短时间内高效出彩地操作(本身论证的逻辑链条是比较长的,而且涉及许多专业知识,消化起来也有相当难度,对于说理要求更高),短时间内让评委和观众理解己方的观点和论证有相当难度。   
      不过,个人认为大陆的这种分类是强行分出来的,并不合理。实际上,理论和表现都是非常重要的部分。血肉衍生,相辅相成。
 楼主| 发表于 2011-8-30 19:49:47 | 显示全部楼层
霍夫兰的说服艺术研究
 最早对说服艺术展开系统研究并颇有影响的,是以传播学四大先驱之一霍夫兰学派为首的耶鲁学派。耶鲁的研究宗旨是“提出科学的见解,以辨别哪些条件可使这类或那类劝服性传播的效果有所增强或减弱。”它具有三个特点:第一、主要致力于理论性探讨与基础研究;第二、从心理学及相关学科引申出理论上的创建;第三、强调通过控制性试验来测试一些命题。

  耶鲁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大量而细致的实验:一是传播来源,二是传播方式,三是传播对象。

  从传播来源看劝服。从传播来源方面可以区分出三种变量,即传播来源的可信度、知名度和动机。这三者对说服的效果起制约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可信度高的传播者比可信度低的传播者更能说服人,更能使传播奏效。并且随着时间的流逝,使实验对象对传播来源的印象逐渐变淡,而保留下来的记忆只有传播内容本身;知名度高的传播来源比知名度低的传播来源更具有劝服的优势;当劝服者的动机同他本人的利益相反时,他的劝服力量才最大。

  从传播方式看劝服。耶鲁研究从传播方式上探讨劝服艺术可以归纳为四个命题:第一个是一面之词与两面之词哪个传播效果更好一些,对此,霍夫兰及其助手们的研究得出了四个结论:
  第一,如果受众一开始就倾向于反对传播者的观点,那么把正反两面的意见都提出来比谈一面之词更为见效;如果受众原理就倾向于传播者的观点,那么只讲正面就比正反两面都讲更好;对教育程度较高的受众,应将正反两面的意见一并陈述;对教育程度较低的受众,最好是只说一面之词。总之,只说一面之词,还是两面之词,主要的看受众方面的情况而定。
  第二,对于先说后说孰更有利的问题。首因效应应指对开头的记忆较牢,近因效应应指对结果的印象较深。由此看来,放在前面的观点容易引起注意,而放在后面的观点容易得到记忆。
  第三,明白优于含蓄。传播者把结论直截了当地告诉受众,要比让他们自己去猜出结论更为有效。不过,结论由受众自己得出也并非一无可取。相反,这样做有时效果更佳。
  第四,情感型劝服比理智型劝服更奏效。当然,如果把理智和情感综合在一起,那么劝服的效果就比单纯的理智或情感要大得多。

  从传播对象看劝服。其中主要有三点比较突出:一是听从性。决定受众听从性大小的,或者说决定他们耳朵根软硬的,是对自己的主观评价;二是恐惧诉求,在宣传一种主张时,轻微的恐惧比强烈的恐惧能取得更佳的效果。而提出与他们相反结论的,是社会心理学家霍华德·利文撒尔等人,他们认为最强的恐惧最有效。也就是说受众受到的惊吓越大,态度改变的可能和幅度越大;三是耶鲁学派的威廉·麦奎尔提出的接种免疫论,这一理论是站在受众立场,着眼于如何抵消传播者的宣传与劝服,如何保持原有态度。接种免疫论是用适当的反面教育,即有意识地向受众灌输一些反面信息,使他们的思想先对这类反面信息产生抵抗性,这样一旦他当们真正面临信息的大规模侵袭时,便不会轻易发生动摇。

  以上都是霍夫兰及其耶鲁学派在劝服艺术上的讨论,这些研究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节选自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略有删改)
 楼主| 发表于 2011-8-30 19:50:14 | 显示全部楼层
头脑风暴——赛前辩题讨论的好方法
头脑风暴法(brain storm,以下简称bs)又称智力激励法,是现代创造学奠基人美国奥斯本提出的,是一种创造能力的集体训练法。这种情境就叫做头脑风暴。由于会议使用了没有拘束的规则, 人们就能够更自由地思考,进入思想的新区域,从而产生很多的新观点和问题解决方法。当参加者有了新观点和想法时,他们就大声说出来,然后在他人提出的观点之上建立新观点。所有的观点被记录下但不进行批评。只有头脑风暴在结束的时候,才对这些观点和想法进行评估。

  事实上,很多队伍用头脑风暴来进行辩题讨论和剖析。这是个好方法,然而很多队伍在使用这一方法的时候,却是低效的。原因在于他们没有遵守bs的游戏规则,常见的几种情况如下:

    一、忽略议题分派

  在《为陪练正名》一文中我已经说过,比赛不可缺陪练。是的,一开始,我们需要把人物分派成为两拨。不是一群大好青年为一个立场没日没夜糟蹋身子,而是为两个立场。因此,从一开始划分立场的两队都需要独立准备各自立场,倘若从一开始准备一个题目,往往陷入陪练无话可说或者走过场的困境,丧失赛前模拟的意义。
  
  二、会前准备不足

  不少人喜欢这么玩,讨论的时候只带一张嘴。是的,你的知识储备绝对不是你想象的那样。我们需要的是高效的讨论和新颖的观点,然而这永远建立在广泛阅读材料的基础之上。事先不接触任何材料,并不表示你很特立独行或者智商优人一等。事实上,这是不负责的表现。

  三、分工不明确
  
  有几个人完整能回忆起上次讨论的内容?安排人员进行每次的讨论记录是极为有必要的,我倾向于组织讨论的人来做,事实上,此人是最有可能全勤到场的,保持纪录的完整性(完整而详尽)非常重要。同时,组织讨论的人往往是谈话内容的引导者。

  四、随意打断和批评

  尊重每位成员的发言,只能在发言完毕之后提出意见。这是新手队伍最容易忽略的一条。只有尊重彼此,相信彼此,才有可能出好创意,好立论。打断和批评队友发言的“辩手”比比皆是,虽然他们很多时候不是有意这样做,但是这却无形中伤害了队友的积极性。

  五、无话题掌控意识

  时间就是这样浪费的。在讨论正题的时候,我们往往不自觉地讨论一些和正题无关的话题,比如某某乐队,某某电影,某某八卦。讨论这些比辩题愉快多了,于是大家都很愉快卖力地完成了一次讨论,一次又一次,绵绵无绝期。到了比赛前夕,才发现己方的东西一无所有,更别谈赛前模拟了。因此,组织讨论者应当时刻注意掌控话题讨论的范围,随时注意将成员讨论的内容回归到主题上来。当然,适当结合别的话题是可以的,但这只应放在大家中途的休息。

  六、不注重材料的共享
  
  全队的材料是否人手一份,是否每个人都认真阅读了,对于材料,永远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会发现队员之间见解的差异。对于有用材料的标记和整理是十分必要的。

  七、不注重耐心倾听和讲解
  
  对于某个见解,你不一定听懂了,而是你认为你听懂了。这似乎听起来很不可思议,但是事实就是这样。倾听的一方,需要用自己的话来重复队友的说法(这很有必要),然后再继续深入讨论。诉说自己观点的一方,一定要不厌其烦地重复并且耐心地解决队友的对于自己观点理解上的偏差。最好有黑板ppt等手段辅助自己讲解,效率往往会更高。

  头脑风暴的四大成功要点:
   
1、自由畅谈
  参加者不应该受任何条条框框限制,放松思想,让思维自由驰骋。
  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位,大胆地展开想象,尽可能地标新立异,与众不同,提出独创性的想法。
2、延迟评判
  头脑风暴,必须坚持当场不对任何设想作出评价的原则。既不能肯定某个设想,又不能否定某个设想,也不能对某个设想发表评论性的意见。一切评价和判断都要延迟到会议结束以后才能进行。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防止评判约束与会者的积极思维,破坏自由畅谈的有利气氛;另一方面是为了集中精力先开发设想,避免把应该在后阶段做的工作提前进行,影响创造性设想的大量产生。
3、禁止批评
  绝对禁止批评是头脑风暴法应该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参加头脑风暴会议的每个人都不得对别人的设想提出批评意见,因为批评对创造性思维无疑会产生抑制作用。同时,发言人的自我批评也在禁止之列。有些人习惯于用一些自谦之词,这些自我批评性质的说法同样会破坏会场气氛,影响自由畅想。
4、追求数量
  头脑风暴会议的目标是获得尽可能多的设想,追求数量是它的首要任务。参加会议的每个人都要抓紧时间多思考,多提设想。至于设想的质量问题,自可留到会后的设想处理阶段去解决。在某种意义上,设想的质量和数量密切相关,产生的设想越多,其中的创造性设想就可能越多。

  赛前的讨论也是一门技术活,高效地准备才是王道,而以上的内容完全具备可操作性。
 楼主| 发表于 2011-8-30 19:50: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为陪练正名
      每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会有一个默默支持他的女人。
  每个成功的女人背后都会有不止一个男人。
  每支成功的辩论队背后都会有一群陪练的男人和女人。
                                   ——题记
  先来谈谈赛前的模拟赛。若仅仅把赛前模拟只是当做上场队员热身或者例行的一个过场的话,这是对赛前模拟最低层次的理解。因为模拟赛的作用远不止此。

  赛前模拟的第一个作用:热身

  这个很简单,稍微有点辩论经历的人就会有所了解,按下不表。

  赛前模拟的第二个作用:人员搭配和构建

  事实上,很多队伍是这么玩赛前模拟的,先确定四个正式上场的队员,然后围绕这四人进行赛前的模拟。对于此种方法,有其可取之处。然而,这也可以作为检验队员状态和队伍效果最大化的一种方式。具体的流程是这样,教练首先按照自己的预估将对于分成几个小组,有正反方,然后根据辩题进行模拟。比较效果和状态,然后重新分组,继续模拟,以此循环。图示如下:

  初步模拟——评估——进一步模拟——评估——······——最终模拟——评估——确定上场队员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1.用一个可以评估的方式来确定上场阵容,能够将整支队伍的攻击力和协调性发挥到最优或者次优。2.最大程度地避免陪练人员的流失,人人都有机会上场,人人都是竞争关系。模拟赛次数视具体情况而定,我的建议是四次以上。

  赛前模拟的第三个作用: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百战不殆说起来有点夸张,不过知己知彼却是实实在在的。如何了解对方的立论,很简单,自己来个模拟。然而我想提醒各位注意的是,重点不在于知道对手如何出招,而在于如何想出破解对手招数的应对之法。由于辩手的经历和学识大致相同,通过模拟来猜测对方的立论体系是完全有可能的(这就是为什么要多读书,这样更能出奇论)。

  赛前模拟的第四个作用:承上启下

  赛前模拟完全可以兼具训练新辩手的功能,这也可按下不表。

  现在,看完四个作用之后,你是否还认为陪练只是陪练而已呢?是的,一支好的陪练队可以最大限度地预测对手的立论框架,无论是肤浅的立论还是高深的立论。这些都应当在陪练中有所涉及,同时陪练队员必须对于己方的论证提出建议。what is 战斗力?这才是战斗力。现在,你还认为陪练是什么人都可以做的么?

  顺便一提,我最羡慕马来亚大学的陪练,堪称黄金阵容。
 楼主| 发表于 2011-8-30 19:51:17 | 显示全部楼层
辩论人心态几则
1、一个四辩的最难练的是什么呢?我以为是一种气度。就像扫地僧出场一样,怎么看都觉得他是个世外高人。
2、一支队伍临上场时应该怀有一种去屠戮对手的心态。这样做最大的好处就在于自己的自信心会因此增加许多。
3、要把评委和观众当学生看。无论是观点还是逻辑推演还是语言表达都需要出彩。俏皮话只能让学生哈哈大笑。单一的理论只会让学生感觉枯燥乏味。学生喜欢听的是一些合理的理论演绎,既益智又不乏活泼风趣。
4、要把对手幻想成一个表现出色的后辈,把自己幻想成独孤求败。对手的优秀表现只会让你感到欣赏,而不会让你感到紧张。你要做的不是去和他比武,而是去点化他,指出他武艺存在的不足。
 楼主| 发表于 2011-8-30 19:51:54 | 显示全部楼层
所谓好辩手
一、能够在短期内真正理解教练破题角度,并有效地搜集材料。
二、能够在短期内真正理解教练立论,并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完善和补充。
三、明白每个准备环节需要做的事,不被他人干扰和干扰他人。
四、场上的执行力,能够像旁观者一样看清场上局势,在自己的环节尽可能拿分。
五、有追问得分能力,相信自己的队友,能够和队友攻防一体,不逞一己之勇。
其中第二点、第四点、第五点最难练。
 楼主| 发表于 2011-8-30 19:52:36 | 显示全部楼层
请先学会倾听,尽管这有点难
    当我们拿到一个辩题的时候,我们往往有太多的话想说了,尽管我们可能甚至连这个题目里面的词都只是第一次听说。然而这并不妨碍我们滔滔不绝地发表自己的高见,因为我们觉得自己太牛逼了,不能在别人面前表现出我们对这个问题其实是一窍不通。因为辩手往往天生带有那么一点点自负和骄傲,这使我们不愿意在朋友和陌生人面前说我对这一块的内容一无所知,那样会让人觉得我们其实没看起来那么博学,这会很让人掉面子。
    当然在讨论的过程中依然是这样,辩手喜欢发表自己的想法,我们会对同伴的观点不那么耐烦。揪着一点同伴的小错误(甚至是语误)而展开反击。同伴满脸羞愧的表情让我们似乎隐隐有那么一点智商上的愉悦感。是啊,有什么理由让我们承认自己不如队友呢,更何况还是一个年级的。
    自我目标和团队目标可能有时候不太一致。在台上才是展示自己的时候,在台下,请注重整体目标。请虚心地求教,听听身边人的想法。它会让你没那么肤浅。而某种意义上,你是和自己的人性作斗争,要赢有点困难,不过这并非不可能。
    RT,先调查,后发言,在开口前听听别人怎么说,尽管这有点难。
 楼主| 发表于 2011-8-30 19:54:17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久没更新了,看来需要多笔耕一下
发表于 2011-8-30 20:15:04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精彩,希望楼主多些类似的文章,好能在日趋浮躁、真假李逵鱼龙混杂的辩论氛围中一澄玉宇。
发表于 2011-8-30 23:01:03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好帖!

我觉得你以“头脑风暴”开头的那段有意思,尤其是对一只新手组成的队伍;同样,令人惋惜的也是很多队伍就毁在了你说的那七点上。

受教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华语辩论网 ( 粤ICP备20050268号-1 )

GMT+8, 2025-7-31 03:34 , Processed in 0.04796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