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846|回复: 3

正方:现代社会更需要全才;反方:现代社会更需要专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8-29 12:17: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江户川柯南 于 2011-8-29 10:47 编辑

看过 国辩和02全辩之后(虽然他们的题目是通才),外加一些杂七杂八的视频,发现,凡是谈到全才、通才,都在讲其 “知识广博、融会贯通、更具有大局观”这样的优势,就不知道是否还能想得出关于全才的其他方面。

通才和专才,我认为,通才是博而不精、专才是精而不博。可是全才又和通才不太一样,文武兼治,可谓全才,可是这个全的范围和界限是什么呢?

熟练掌握2门及以上技能的人,可否称之为全才?
如果把全才定义成在掌握一门专业及技能之上,又懂得其他技能和知识的人才,是否有些太过霸道?

另外,专才就真的如我们印象中的“一根筋”,对局势宏观把握不够呢? 我觉得这个是个人修学中逻辑构架的问题,是否真的和专才具有一定联系?

问题有点多,各位拜托拜托!
发表于 2011-8-29 13:02:28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抛开主办方原本的出题意不看,我们用一个大众常识来解释,可以这样说:“一个全才可以去做专才的事,但一个专才却不一定能做好全才的事”。打个比方,人民币可以在越南直接消费,也可以在国内消费;但是越南币却只能在越南国内,不能在中国流通;这个时候,在等值的面额下给你选择,假定你是一个经常往来于越南和中国之间的商人,你愿选择谁?

所以我认为,全才和专才来进行比较的时候,并不是不可比,但是要加以限制。如果说“谁更有用”,我想按照上面的逻辑明显答案就是全才,“谁更被需要”,也是全才。可是据我所知一些辩论赛在筹办的时候,往往会进行修改,比如改成“何者更吃香”,“何者更有前途”,这样融入了社会现实影响的考量,就不会有纯逻辑纯理论的比较,这样辩题才有得辩。我还看过一场比赛“大学教育应以博/专为主”,那场比赛就因为题目有作修改,而变得极其精彩而意义非凡。

所以我想,关于“全/专”这样的辩题,不能让它陷入逻辑的圈套,融入一些其它影响的因素,才可以让比赛更好看。

说了那么多,也许楼主没看懂,我来归纳一句吧,多注重这个“更需要”,需要的标准,现实标准、价值标准,这样不同于常人的破题点,也许会助你一臂之力。
发表于 2011-8-29 13:11:36 | 显示全部楼层
正方把全才定义成在掌握一门专业及技能之上,又懂得其他技能和知识的人才;反方又把专才定义成有一定知识基础,对某项专业精通的人才。…………定义都想到一块去了,说明都是为了防守的便利。
发表于 2011-8-29 18:46:4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个人感觉,楼主所提到的问题,关键是在于对“才”怎么定义。如果极端一点点说,“专才”是指在该人所专的领域内,比她/他强的人绝不超过10个;那么,“全才”中的“才”是不是也应该有对等的要求呢,也就是说,是不是一个人在所“全”的各个领域中,比她/他强的人也分别不超过10个,这个人才能算作是全才呢?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先然全才比专才要厉害多了。但如果这样定义的话,反方可能就看起来出于一些不利的态势。

那么,对此,有两种可行的操作。一是像2楼小乘所说的那样,抓住辩题中的“需要”。一方面,我们这个社会是不是在各个岗位都需要方方面面都很牛的人呢?或许国家安全部需要,但其它很多很多普通岗位上,好像就不需要。另一方面,全才的培养也是很耗费成本的,花了大成本培养出全才,但在其几十年的工作生涯中却只使用其一个方面的能力,这是不是有些亏本呢?这就好比,万能插座固然好用,甭管是两向的还是三向的插头,甭管是在内地还是在港澳、台湾,甭管电压是220伏还是110伏,通通都能使用,这个固然好,但明显售价也贵呀;可是,买了这一个插座却固定在家里的墙上,几十年都只固定用于那一台冰箱、电视、洗衣机或空调,这又有必要吗?

此外,按照大家都能想到的思路,那便是在“全才”中对于“才”予以一定的折扣,即一个人若被称为全才,那么她/他可能在很多领域都不错,但并没有好到每个领域比她/他强的人都不超过10个这个地步。这个看似是不太合理,但却很合情。《三国演义》中的张飞,能单挑把他跳下来的人还真没几个;诸葛亮,论运筹帷幄能超过他的人也屈指可数。可是,张飞不会运筹帷幄,而诸葛亮不能上阵跟别人单挑。相比之下,周瑜、姜维、司马懿等人,谈谈用兵用计,也算是不错的了,虽然未必算计得过诸葛亮;而披挂上阵也能打一阵子,虽然未必挑得过张飞,但也不至于被一枪挑下马。那么,说周瑜、姜维、司马懿是全才,大家都比较能够接受,尽管他们在所“全”的几个方面都没能达到最顶尖的地步。沿着这个思路来看,这种全才与专才的比较,前者就变成了每门课都80分,而后者是有一门95儿其它几门只是60甚至可能还不及格。这种理解,虽然很明显在“才”的定义上出现了不对等;但是却是大家很容易接受的、最容易想到的。所以,虽在逻辑上不够严密,但却最贴近大家的情理,那么在比赛中也未必不可用。我并不是要鼓励扭曲逻辑的歪门邪道;但有时,在比赛中,运用大家最容易接受的逻辑反倒能让比赛更精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华语辩论网 ( 粤ICP备20050268号-1 )

GMT+8, 2025-8-27 04:05 , Processed in 0.04384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