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成功的项羽 于 2011-4-14 17:50 编辑
求破题。。。我们是反方。。。
谢谢大家了。。。我是四辩。主要想知道能从几个方面阐述当代中国更需要批判精神。。。
如果列举历史上的例子怎么圆到当代中国上。。。
刚刚接触辩论。。不懂,谢谢大家了。。
这个是一辩陈词。。
我们这里所讲的批判,是对被认为是错误的思想或言行批驳否定,是站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对历史或现实作甄别和审视,对人或事进行分析和解剖,以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其着眼点是广阔的未来。批判的充分必要条件,是思想、人格和精神的独立,因此批判所引申出来的丰富内涵和积极意义,便远远地大于批判本身。而包容,是一种忽视优缺点而一味放纵的行为,它蒙蔽了我们发现新思路的双眼,切断了我们勇于职责的勇气,它是当今社会最泛滥的一种行为。 从人类历史来看,“包容”总是和繁荣、昌盛、进步联系在一起,而偏执、独断、专制总是和战争、不幸、灾难联系在一起。我们不否认包容所存在的优点,但我们认为批判的益处更大于包容,这个社会更需要批判精神的存在。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我方观点的正确性:1.批判是制度创新及社会发展的精神前提。没有对“阶级斗争为纲”和计划经济体制的批判,就不可能实行改革开放并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目标;没有对单一所有制的批判,就不可能有民营经济、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空间;没有对教育产业化这种制度的批判就难以尽快实施城乡九年制义务教育……这样的现实例子很多,足以说明,否定和批判原有制度是促使制度创新精神前提,它的作用不应该被否定。2.批判有助于切除人类思想的劣根性。对现实以及现存体制的批判首先在理论层面展开,此时批判精神的作用在于思想启蒙。我们所强调的是一种勇于站出来批评的精神,勇于之处别人缺点的勇气。人民群众在思想上要获得真正解放和觉悟,必须依靠先进的思想批判这个武器来支持、来开拓。人们在思想上的僵化源自于人们所拥有的思想批判武器的落后抑或是失去效用、失去战斗性。我们说,在现实中的那种千人一面、惟命是从、人云亦云的“集体无意识”或麻木不仁、墨守成规的“循规蹈矩”表现等等,都是人们丧失了在思想上的必要的理性批判精神所致。我们说,那种必要的、善意的、积极向上的批判精神不仅为当今中国所需要,而且应该成为国民的一种基本素质。 3.与当代中国发展和谐社会的主题相容。一般认为,和谐社会是一种美好的社会状态和一种美好的社会理想,必然要求政治、经济、社会秩序的稳定,但和谐社会不是社会发展的终极形态,那么仍然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它不是一个没有矛盾的社会,而是突出矛盾能得到有效解决的社会。既然如此,对于某些问题仍然可能有不同的意见,并且出于对更高级的社会形态的追求,争论和批判仍然难以避免。也只有继续对“和谐社会”状态下难以解决的现实问题加以批判才可能促使社会进一步发展。而批判本身不会成为和谐社会的对立面,反而是和谐社会的旋律之一。 总而言之,批判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始终以否定现实社会的形式出现,而且伴随着人类文明史。对现实的批判就是对现实的哲学否定。我们都知道,当肯定方面居于主导地位时,事物保持现有的性质、特征和倾向,当事物内部的否定方面战胜肯定方面并居于矛盾的主导地位时,事物的性质、特征和趋势就发生变化,旧事物就转化为新事物。否定是对旧事物的质的根本否定,但不是对旧事物的简单抛弃,而是变革和继承相统一的扬弃。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阶段,都是对前一阶段的否定,同时它自身也被后一阶段再否定。经过否定之否定,事物运动就表现为一个周期,在更高的阶段上重复旧的阶段的某些特征,由此构成事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周期性螺旋式的发展过程。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其中包含了深刻的批判精神。也可以说,批判的哲学合理性就在于事物的发展必须经过否定之否定这样一个特定的过程。
这个是我的四辩陈词
四辩总结陈词亲爱的主持人,对方辩友,尊敬的评委大家晚上好!所谓鼓不敲不响,理不辨不明,纵观全场辩论,我方一辩首先从:1.2.3.三个方面阐述我方观点的正确性科学性。紧接着我方二三辩接连发问,而对方辩友却显得捉襟见肘。漏洞百出.其一其二其三我方坚持认为当代中国更需要批判精神,原因有三:第一、批判精神是制度创新及社会发展的精神前提2007年10月31日《中国青年报》报道中有一句话:“一个民族、一种文化能否树立起真正意义上的批判精神,成为能否真正地鼓励创新、鼓励进步和发展的关键所在。”根据我所了解的一些知识,获得巨大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国家,都是通过对旧制度的批判,确立新的价值体系从而建立新的制度框架取得发展的成功的。《大国崛起》这部纪录片里为我们描绘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美国、俄罗斯九个世界性大国崛起的历程,都包含了深刻的否定旧制度,探寻发展道路的批判精神。对君主专制的批判使得英国在1215年就签署通过了《英国大宪章》,首次确立了人权的基本原则。对封建专制的批判促使法国在1789年通过了《人权宣言》。这些都成为持续影响世界的价值理念。从这个层面看,批判精神确实是促进社会发展的精神前提。第二、我们社会缺少批判精神我们的社会缺少批判精神,缺少批判意识,很少有人去怀疑权威,也很少有人去进行逆向思维。当我们身边有人敢于去怀疑,敢于去批判时,我们会不屑地说:“愤青!”甚至有人会去攻击他,打压他。他们“仗剑直言,血溅文章,为国请命,甘为鹰犬”,换来的却是自毁长城,接连打击。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根本用不着我们去举。在今天,我们的社会确实是很繁荣,可也存在着很多的现实性问题,可我们却掩耳盗铃不愿去承认,甚至告诉别人那是好的,祖国江山一片红,我们不去发现问题,更谈不上去解决问题了。我们被社会的片面繁荣所蒙蔽,浮躁,安于享受,不思进取,这就是我们的社会。而批判精神,一种异于常规的思维,一句霹雳般的文章就可以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让社会萌发出新的意识,新的思想,最终推动社会的进步。可批判意识在今天的社会里却很少见,一些文章看似是在批判,看似是在惊醒,其实根本没有跳出原来思想的圈子,他们最终起到的作用仍是歌功颂德,麻痹民众。因为真正的批评家已经被我们排挤了。没有了他们,我们听不到不同的声音,我们就可以心安理得的去沉醉,去享乐。第三、居安思危才能永葆一个民族的生命力批判精神,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这种精神,那是危险的。中国的北宋朝,在世界的封建社会史上是一个经济发达的时代。据考证,在宋神宗时(王安石变法就在神宗朝),城市化率居然达到了惊人的30%,要知道,我们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才达到这一城市化率的水平。著名的画作清明上河图就表现了宋代的繁华。但是一个民族没有了批判精神和战斗精神,只知道享受,乐不思蜀的结果是可怕的,最后北宋朝亡国了,甚至是两代皇帝都成了人家的俘虏。
尤其是四辩陈词中很多历史,不符合当代中国这个范围,怎么弄,是删掉还是自圆其说。。谢谢大家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