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敲锣喊吃饭就全冒出来了”
长时间“单打独斗”,姬十三有些厌倦。2007年10月,他北上赴京,与科普圈子里的朋友们见面。这一见,就再也离不开北京。因为,他们谋划着做一项科普的“大事业”。
姬十三:当时,国内年轻的科普作者非常少,再往上就是老一辈的科普作家,中间是断层。
年轻的科普作家,比较懂得年轻一代需要什么样的科普,更容易出现在大众媒体上。
我们认为,科普除了由大师级科学家来写,也可以由一些有良好科学教育背景、又有媒体经验的年轻人来做。这样的人是桥梁,连接着媒体和大众,而另一头则是科学家。
第一步,姬十三与一批年轻的科学写作者们,组织一个供科学作者、译者、编辑和记者交流的小平台,取名为“科学松鼠会”。2008年4月底,以“80后”为主的群博上线,初具40多人的规模,首日访问量就达到了5000。在他们看来,群博不只做小圈子里的内部平台,而且要成为一个榜样,吸引更多的人来加入。
同年5月,汶川地震发生3个小时后,松鼠会写出科学原创文章《动物预报地震,靠谱吗?》,之后又策划了“地震专辑”,20天之内发稿30余篇,日点击量达到了16000人次。从此,关注和参与松鼠会的人越来越多,松鼠会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
如今,松鼠会的正式成员共有100位左右,遍布全球各地,国内占2/3,国外1/3。有来自国内外各院校的一线科研工作者,来自《环球科学》、《新发现》、《牛顿科学世界》、《冰点周刊》等媒体的科学记者、编辑,还有教师、公司白领等,共同的特征就是懂科学,还能写会画。
姬十三:有时候我恍惚觉得,这些人本来猫在一个大房子的各个角落里,一敲锣喊吃饭就全冒出来了。
给科普文章换了个面孔
曾经沉闷、枯燥的科普文章,能否换副面孔?“松鼠”们用充满活力的文字,将科普文章写得色彩缤纷,又通过公益讲座等线下活动将科学从纸面推向生活,一步步实现“让科学流行起来”的愿景。
然而,首先的问题却是如何让这个公益团体“生存”下来。
2009年1月,北京一群松鼠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注册成立。从最初的4个人、狭小的办公室,到现在十几位员工,商业模式运作,搬家到明亮、宽敞的写字楼办公,“松鼠”们在做“科普义工”的同时也在思索转型,以商业反哺科普,也许是一条“曲线科普”的道路。
姬十三:早期松鼠会的运作,完全靠自己筹钱。我们尽量借助各种资源,少花钱、不花钱。主要的一点,是很多人愿意义务帮忙。大家觉得我们在做一件前人没做过的事,认为我们在传播常识,这很重要。
后来发现不能仅仅依靠兴趣和热情做事情。松鼠会只是群博,不是实体机构,无法接受商业赞助和支持,于是,着手成立公司。
现在,除了为媒体供稿和编著图书这样“微利中的微利”,承担政府、企业等机构的科普项目,企业赞助都是这家公司的资金来源。
姬十三:我不反对以商业的形式做科普。
松鼠传播公司,可以在网络、图书、电视等平台上推进科学传播,为松鼠会的活动提供支撑;而松鼠会从起步到现在,依靠的是志愿者们的“义工”精神,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它的公益性。
让相对小众的科学流行起来,难免困难重重。但在这群有梦想的“80后”看来,就像姬十三在2010年初写下的那样:
“我们希望走得更远,而不是成流星闪过;我们希望做百年老店,沉下心打好根基,耐心做这个世界的改变者;我们希望能伴随一代青年成长,在他们生命中担当益友。”
为什么取名科学松鼠会
科学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就像一枚枚难以开启的坚果,虽味美却不易入口;科学松鼠会希望自己能够像松鼠一样,打开科学的坚硬外壳,将有营养的果仁剥出来,帮助人们领略科学之美妙,让科学传播并且流行起来。
――摘自科学松鼠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