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讲科普是如何从公益到市场的专项,我觉得科普网站本身都是有公益属性的,这点无可置疑,但是在运作模型上偏公益还是偏市场会导致两种完全不同的交易方式。
接下来我介绍我们新建的网站——果壳网,完全公益化的网站和以市场为导向的网站,我们将会创造两种不同的文化。我们在2008年就得到一个“德国之声全球最佳博客公众奖”,这两年网站发表2000多篇原创文章
科学松鼠会是公益性的,我讲一下运营模式,通过科普协作方式辅导科普新秀,有会员,他们都是公益性的给网站供稿,但是我们可以给他们发表,使他们获得稿费。
经过几年的发展,我们的作者在外面接稿子,不会低于千字三百,通过这样一种模式操作,使得现在从事科普写作可能成为一个人的职业方向,如果成为自由的科普撰稿人,月收入五千、六千甚至上万都是有可能的,我们也试图通过这样的操作,能够让更多人进入科普写作领域工作。科学松鼠会是一个为会员服务,在会员服务基础上来满足大众媒体的需求,以及我们希望能够很多媒体出现科学类文章,通过这两年操作,我们已经连续为几十家媒体公告,在多家媒体上都有科学松鼠会的专栏。
科学松鼠会除了网站以外,也组织了很多现场活动,这是这两年科学松鼠会的一些报道,获得非常多的奖项,包括我们一个项目刚刚拿到香港“十大公益项目”的奖项。这两年我们取得一定的进步,但是也发现这样的模式存在一定局限性,因是纯粹为会员服务的,我们从会员获得稿费是没有任何提成的,导致在为会员服务上有不足,另外网站上的文章多半是作者以平面媒体需求写作的,更加接近平面媒体,我们跟《南方周末》等很多媒体写作,这些媒体发表到我们网站上,导致网站上的文章相当于一个大杂烩,文章风格很不一致,更加适合平面媒体阅读方式,而不是适合网络媒体阅读方式,这使我们模式受到制约。
另外作者对网站本身来说,他是松散性的,对它的制约不是非常严格,他不是我们的雇佣作者,也不是我们的员工,有时候对社会热点快速响应的时候,感觉到效应不够;另外我们作者大部分是科研第一线的研究者,写作时比较考虑自身兴趣,在市场导向上,可能是普通大众不愿意看的,使得我们网站慢慢变成一个非常吸引科学爱好者的网站,但是对于普通的,没有科学背景网民来讲,他觉得有较大可阅读门槛,也在这样一个基础上,从今年以来进行思辨,考虑以纯公益为导向的网站,我们希望建立更加大众、更加市场的网站,可能需要用不同模式操作。
我们有个网站会在明天上线,叫“果壳网”,这个名字来历也蛮奇特的,霍金曾经有过一本书,叫《果壳里的一本书》,用的是《哈姆雷特》里面的一句话,我们想用这句话来表示网络是我们的果壳,我们被网络或者被地球禁锢在这样的一个局限之内,通过果壳了解宇宙、世界万事万物。我们的Loogo是了解世界、贴近生活。
这个网站建设也是基于我对文化落差的思考。我觉得每个人在高中,在大学里面,学理工科的人要远远多于文科的,但是在大众生活层面里面,科技待遇非常低的,在媒体上科技是非常少的版面,媒体里面科技记者和科技编辑是非常边缘的人群。在门户网站上很少能看到基础自然科学或科学其他门类,我认为这里有巨大的空白,我们需要更多的把科技推向人们的大众文化生活和娱乐生活,在这个地方怎么做呢?
果壳网是我们的一个探索,果壳网上有非常亲民的内容,比如说健康、心理、DIY,把内容做的很浅,使读者产生趣味。目前网站有15个主题,读者可以根据不同的主题站订阅,选择看到他想看到的。果壳网上可以提出任何跟科技相关的疑问,您可以选择同问,其他读者看到就可以进行回答,我们这里有一个思考假设,互联网上存在大量无趣的问题,但是一个被很多人关注和喜欢的问题,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一定是一个好问题,我们通过这样的机制,把一些好问题给筛选出来,我们也知道问答是科普里面非常重要的模式,我们这种架构也是探索新型问答方式。
果壳网其实是试图唤起大众对科技的兴趣,科学松鼠会一直提出一个目标,叫“让科学流行起来”,我也希望科学可以像电影、艺术、音乐一样流行,我们在路上等公交车时聊量子力学,在咖啡馆聊进化论,都不会让人认为是怪物。果壳网希望把这些东西做的更亲民一些,未来年轻人在周末可以除了看电影、看音乐会之外,也可以跟着我们一起去爬爬山,看看植物,看看动物,看看化石,也可以在家里做一个机器人,在家里试着转基因操作,这都是未来科技所带给人无限的可能性,我们希望科学融入到人们的文化生活和娱乐生活里面去。
果壳网一开始就把自己当做专题网络媒体,所以我们是完全用市场化的模式操作当中,也得到投资者的亲睐,果壳网明天正式上线之后,可以看到我们团队有将近40个人,有编辑团队、开发团队和商务团队,品牌精确聚焦在对科技感兴趣的人群网站,并且是能把主题精确分类的网站,对科技传播非常有帮助,最近和一些品牌客户合作。
我们有一个理念,让科学流行起来,在这个基础上要做到严谨有包容,独立又客观,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