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termark] leenour 写于2006-11-30 我是一名中财信息学院研一的学生,带队信息学院本科队一路杀到决赛,可惜昨晚却是亚军,赛后以此为记。 非常欣赏昨天决赛闭幕之时,卢主席说的结束语,这种话只有真正喜欢过辩论,无数次成败得失之后的辩手才可以感受的,大致是说,“灯光熄灭了,舞台还醒着;比赛停止了,思维还醒着。” 其实在决赛之后,不管对于胜负方,都对于比赛本身不再愿意多说,胜利的喜悦亦或失败的失落夹杂着长期备战的疲惫,会在这时候作为一个终结。但是,正如卢主席所说的意思一样,“败了我一个,还有后来人。”每次都没有总结经验,今天聊记经验,给后来的带队者抛砖引玉。 1.学校内部带队,最好有两到三个喜欢辩论的学长,一个负责技术层面可做教练,一个负责感情层面可作领队,一个负责行政处理和与主办方沟通做队伍大使。一个人兼职数职,往往压力过大,角色转化困难,就好比有时候要有人唱红脸,有人唱白脸一样。当然如果是打学校之外的比赛,毫无疑问要请专门的指导老师了,老师的优势是他的知识储备,劣势是思维模式和学生的差异,以及已经形成的一定程度的思维定式。
2.队员的选拔最好通过模拟赛,一个人很能说不代表他会辩论,真正在比赛上的状态,基本上就是他的辩论水平,最主要看重的应该是风度,心理素质,语言逻辑性,自由辩论的时间控制观念,因为其他都可以在短期改进,只有这四个是没有办法改的。关于内涵,就只有看教练自己把握了。选人最好当机立断,选6个队员,加上三个教头的话,其实怎么也够了,这时候就更加需要感情层面的领队来处理上场排人的问题(这个问题是非常棘手的),让上场的四个人没有后顾之忧,让另外两名选手也有所定位。
3.早期的培训一定要以基础培训为主。采用成语接龙锻炼语言,临场演讲锻炼控场能力``````千万不要一入手就让他们打比赛作为锻炼方式,或者没完没了的开讲座,这样会非常的枯燥无味。基础培训之中,你可以看到刚认识的队员的特点,同时他们相互之间也可以慢慢了解,促进感情。这点上也很难权衡,一般同一年级的人肯定关系比不同年级要好,但是如果都是同一年级的话,在知识层次上就没有差异性,是不利于立论的。
4.拿到具体题之后,一定要从定义出发,对于每个定义的衍生概念划出相应的立论图,这样清楚直观,很便于理解。对于具体事例的,分为主动攻击类和反击类两种。往往分类不清楚的话,效果减半。立论前期多多讨论,攻辩问题最好用选手们自己想出来的,一辩稿一定要说明要说明的所有最关键的问题。一个骨架撑起来了,接下来就看你们队员怎么添肉了。一个教练水平怎么样,关键看他调动队员的立论水平。
5.自由辩论的时间,应该是每个人每次发言不超过12秒,6秒用于回答,6秒用于进攻,切忌只防守不进攻,虽然立论框架好,也只会给评委观众气势上压倒的感觉。在国际大专辩论赛很少使用了,我还是比较喜欢说理为长的马来亚大学,儒雅的新加坡,和重数据又幽默的台湾。
6.攻辩赛制之后,其实四辩的作用被大大的削弱了,想要“挽狂澜于即道扶大厦于将倾”基本上是不可能了。其实这也是两方面的,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是让四辩重辩轻论,重临场总结而轻现场让人第一次看挺好,看多了觉得做作的煽情打法。你难道还没有发现大陆的四辩都长得一个样子吗?呵呵,如果你发现了这个问题,说明你已经接近一个行家了。要看真正的四辩怎么打,去看看马来亚大学的胡建彪吧。全部的临场总结,掌声一片。唉,只可惜当年去看国际大专现场的时候,只要了签名,却没有时间合影。现在回想起来,才觉得他简直就是神。大陆之所以采用那样的打法,实际上也是情有可原,因为临场总结风险太大,对于四辩的要求也太高了,大陆的队伍也往往求稳为上,连我自己做教练的时候都感受到了这种求稳为上给我带来的不好影响,真正要临场的话,未必放得下那个心。折中的做法是,二分钟临场,二分钟读稿。 想起来十校杯的那场,当时我做的四辩,临场抓了两分钟之后,因为话筒在手里,换稿子及其不方便,读稿稍微会顿一下,(就是从临场到读稿那个瞬间一定要过渡自然的问题)。这个也是比赛经验的问题,多打就好了。同时很佩服那场北交大的女四辩,脱稿临场···赞一个,就像华语辩论网里说的,中国其实从来不缺少辩论高手,可惜的是全国大专辩论赛成为了抹杀个性的流水线,各个高校在自己队伍选拔时候的老师的那把筛子就筛了不少人。真正的高手有实力却没有舞台。说起这个,也有点遗憾。辩论显然是一个长尾现象(long tail)很严重的活动,想了解的人多,参与的人少,参与能坚持下来一直喜欢去做的人更少,能真正上舞台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好在我们都能从里面不知不觉学到自己想学的东西,虽累无怨。
7.决赛问题。决赛前的讨论的处理和平时不一样,因为这个比赛的压力和本身的关注程度,最好就是一开始就立论好,之后不要再有大的改动。我原来队里负责感情那块的陈磊说过我的这次的一个错误就是,在比赛前两天,就不应该再找很多的朋友在对于立论进行修正了,歧路亡羊,这样的前后颠覆,反而会造成选手在立论理解上的偏差。其实之前比赛赢了之后,就应该做战术小结和对于每个选手进行指导的,不应该赢了就轻松就不再谈比赛。因为前面的问题很有可能成为后面的隐患,和商学院那场暴露出来攻辩环节和自由辩论应对的灵动性不足的问题,没有授予技巧,比如说口误的承认和纠正,对方引诱回答问题耗费时间的回避技巧,时间不够情况下的短语回击。其实想想,带的三届(本科母校两届)之所以都是亚军,其实和这个也有很大的关系。责任在我,在决赛的时候,总是希望调动身边所有的力量来准备决赛。后来者一定引以为戒。 8.赛后的感情维系。认识人不容易,在一起为了同一个目标共同学习一个月更加不容易。昨晚回想起往事的点滴,总觉得有眼泪怕队员们太伤心,但是没有眼泪又觉得一切似乎结束得太平淡了。在赛后的感情维系上,陈磊是高手,记得我们带的04届本科输了之后,在寒冷的冬季度过的避风湾队员们互聊心事的通宵。陈磊的二十一岁,我的二十岁,队伍里三个同天过生日的队员的那一年,都这样被联系在了一起,跨届成为朋友,实在是很不容易的。只可惜我自己不太会玩,也不会组织,一切只有看缘分了。
就算辩论有天全部走出了我的生命,我也知道生活还在继续,作为我最喜欢的一项活动,我几乎付出了很大一部分的青春岁月在辩坛。我初中就参与辩论,一直到大学进入协会,加入本科化大的经管院队,拿到那届冠军。之后和陈磊共同带队03级04级院队都拿了亚军。心里很感激化大,怀念化大的辩论之风,辩协和哈老师的组织,使得我们能够亲临现场去看国际大专辩论赛,见到了蒋昌建,余磊,胡建彪等“神人”的本尊,协会也终于在04年实现了最高目标,参加了全国大专辩论赛,这是一个喜欢辩论的我做梦也以前不能想到的。04年暑假的集训才真的让我们在辩论的认识上有了本质的提升,感谢我们的师父中国政法大学的最佳辩手陈文炯,教给我的一切,他教给我的方法,后来我自己拿过来教队员也是受益颇多。和外交学校,和北交,十校杯···。 leenour 写于2006-11-30 全当一个喜欢辩论的人的喃喃自语,作为曾经活过,爱过,辩过的辩论青春的所有记忆的一次追忆。 灯光熄灭了,舞台还醒着;比赛停止了,思维还醒着。已经足够。 祝福以后的信息学院,希望你们能够走得更远。 leenour 写于2006-11-30 [ 本帖最后由 leenour 于 2006-11-30 12:05 编辑 ] [/watermar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