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司仪、各位评审、对方辩友以及各位观众,大家好。再次强调我方今天的辩题,‘青少年犯罪家庭因素不是祸首’。近10来,国内社会学、心理学和医学专家对于青少年犯罪的研究显示,犯罪因素有好几个,第一,严重社会认知缺陷,偏激、冷酷、易冲动等情感特征,模仿、好奇、易受暗示模糊行为、任性、放纵、粗暴、自控性差等人格特征的主体因素。其二,不良教学方式,家庭教育与沟通不足的学校家庭因素。第三,社会文化生活对青少年发展有负面作用的社会因素。以上三项皆对青少年犯罪造成影响,我方并无否认家庭因素能影响青少年,只是不能承认它是祸首,因为其他因素带来的影响与家庭因素有着同等作用。, ?% ~! h* a! j. b# |! k
* M; v2 [; T! h! \青少年犯罪这项课题,我们最主要探讨他们犯罪的主观因素及外界影响范围。家庭即便是青少年个性塑造的基础,可经社会影响与青少年自身心理发展后也定会有所改变,因此无论良好教育与不良教育的青少年同样会犯罪。家庭因素带来的负面影响例暴力、父母生活风气不当以及婚姻问题,这些问题同样在现今社会上也出现,甚至通过戏剧、刊物呈现。; p2 X, I! y6 j+ v; {1 K; o( O
: `* _( a! S9 G# N/ V4 z! N$ I青少年罪犯的犯罪主观内因多出于私欲动机、享乐动机、刺激动机、占有动机、虚荣动机、取乐动机、报复动机、好奇动机、嫉妒动机、“行帮”的“义气”动机等等。社会激烈竞争造成压迫感足以使心理承受力低下者产生变态心理。这些动机隐藏于他们人格的深处,形成潜意识,逐渐发展成为犯罪动因,以致他们在实施犯罪的瞬间,难以发现清晰的动机轮廓,甚至连他们本人也说不清,道不明。据一些省、市未成年犯管教所反映,少年犯中有70%以上受到过不良文化的影响;暴力型和奸淫型少年犯中,90%以上看过凶杀、暴力、淫秽录像和黄色书刊。由此,证明社会环境对青少年思想的污染虽无形,但其影响却大得难以想象。 ) \: R% N5 A0 `; L! [/ i 3 O9 o4 c9 s: g' q9 V4 ^青少年犯罪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人人都潜伏在犯罪的可能。对方辩友提到青少年犯罪也可能是因为受到父母的唆使或是不良教育的传授影响,可是我们看到的是,更多青少年依旧没有受到影响。以上种种,体现了青少年犯罪在众多种情况下家庭因素不是与该犯罪动机没有关联,就是具体影响都扯不上任何干系,因此青少年犯罪家庭因素是祸首这个说法既没有逻辑,也没有足够论证证明。& }" j" }2 c: ^4 E! h/ u; p
3 M% f# r. Z E/ B1 R
青少年的人生起点在于家庭,可家庭教育方式与青少年自身行为反映出的未必相同,每个青少年都是独立的个体,没有完全受到他人思想支配的可能。大家想想,如今大家站在这儿都没去犯罪难道家人不曾教育过您不该去犯罪吗?又或者是您的家人如今叫您去犯罪您又会去吗?其实,身边的事物、情况都无时无刻在影响着您,不只是家庭因素,就算是身边的朋友与外界社会现象也有同样作用,最主要的还是您的心理怎么看待这些‘影响’。家庭因素与其他因素对于青少年犯罪这门事儿有着同等影响又或者多于家庭因素。 - D3 ?- @9 k& K3 R. ^2 M+ G& S$ K0 F , F" i* q+ [$ H: S Y最后,我再一次坚持我方立场,青少年犯罪家庭因素不是祸首!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