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随感之二]关于胜负 广州大学 侯亮 辩论和辩论赛,显然是有不同的。 双方的相同之处显而易见,不必再说。而双方的不同点相信也不难理解,任何一件事物到了竞赛层面都会变质,专业的话叫做“异化”。就好像踢足球本来只是一场集体游戏,而一旦打起比赛来就变成了竞技类体育项目——而且一说起足球,人们更多的是将它和竞赛联系起来,并赋予它国家荣誉等重担。于是才有人在足球场上挥动国旗——本来就足球产生的源头来看,怎么也想不到他和国旗居然还能扯上关系的。 辩论也不能免俗。辩论的本质在明理,而辩论赛的本质,则是在于胜负。诸位上过场的朋友可能都知道,当众人用期待的眼光看着你,当看见别人胜利后看台上爆发的如雷的掌声和喝彩,当学院领导笑容可掬语重心长地说“好好努力”的时候,辩论就迷失在赛场上了。 如果要追溯辩论赛从什么时候开始注重胜负的重要意义,可能要追溯到87、89年的亚洲大专辩论赛了,那个时候大陆和台湾的关系非常微妙,双方在亚洲大专辩论赛总决赛上碰头的时候,媒体就曾经用过“中台大战”来形容,似乎胜方就代表了该地在学术领域的领先地位一样。那场比赛硝烟弥漫,气氛紧张,最终大陆获胜,大陆媒体在头条上是这样写的:“大陆战胜台湾!” 以上种种仅仅是我在记忆中搜刮到的冰山一角,在93年,复旦大学在狮城夺冠,并开创了号称里程碑式的“复旦模式”辩论技巧和风格。从那个时候开始,辩论赛中的表现似乎就已经成为了各个学校比拼综合实力的重要手段,各个学校对辩论也达到了空前的重视。下面仅列初几组数据: 93年复旦大学接到邀请后倾尽整个学校的师资,进行长时间的准备,仅参赛的四人每人曾看书就达到了200多本,做的读书卡片听说是用麻袋装的。 95年南京大学准备的时候倾尽了整个华东地区的教育资源。 99年西安交通大学用了一个月时间准备,但是背景是中央电视台为了提高辩论赛的对抗性,强调现场反应,采取了在比赛前一个月才将辩题交给学校的做法。 03年的中山大学使用三个月的时间进行辩论赛封闭式训练,其中包括仪态、知识等各个方面。 够了,相信各位看官心中的感觉和我是一样的,压抑。辩论赛承受的东西已经超出了它本身的承受限度,它不再是为明理、不再是为了解决问题、不再是为了交流思想。他成为了学校(地区)名誉的代名词。 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一旦夺冠马上收山不再参加大型辩论赛(复旦直到去年才参加了海峡赛和全国赛),为什么在辩论场上会出现那么多的回避问题的技巧、哗众取宠的言语和虚假的数据,为什么在比赛胜负分出以后难得见到比赛双方热情地拥抱和交流……因为一切都是为了——获得胜利! 我绝不是说胜负不重要。相反,胜负作为一项竞赛的结果,是必须受到重视的,不然辩论赛就失去了举办的动力。但是,我要说: 各位,请不要只为了胜负而赛!当你以平常心对待胜负的时候,就会发现辩论赛除了胜负之外,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注重的东西。 在这一方面,台湾的大学给了我们很好的示范。台湾世新大学在获得了04年海峡两岸辩论赛的亚军之后,走的时候将奖杯放在了行李包里。大陆的大学生很奇怪,问:好歹是个亚军奖杯,难道不怕弄坏吗?世新大学辩手答曰:我们来这里是和大陆的学生一起,启发大家思考的,这个目的已经达到了,这个奖杯,反正学校也不知道它长什么样,弄坏了回去做一个就是了。 有时候,胜负真的不是最重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