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309|回复: 12

[分享]谈谈第二届中华杯八支大专辩手的表现(清发表建设性言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0-9 16:39: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二届中华杯圆满结束了。大家发表一下这次你们对哪些大专表现或是辩手的表现也行。。。
发表于 2006-10-9 19:30:19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谈谈第二届中华杯八支大专辩手的表现(清发表建设性言论)

马大的黄聪涵表现不俗,越来越有大将之风……
发表于 2006-10-9 19:37:04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谈谈第二届中华杯八支大专辩手的表现(清发表建设性言论)

请问有谁可以说一下第一场初赛的表现吗?谁知道为什么新国大会失手吗,拉曼真的那么厉害么
发表于 2006-10-9 19:48:41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谈谈第二届中华杯八支大专辩手的表现(清发表建设性言论)

楼上的你这次可是自打嘴巴了,还记得你曾经“预测”新大101%胜利的预言吗?拉曼这次的新人真的令人耳目一新,确实是个大冷门。新国大轻敌输了,马大也胜得不容易。拉曼的那几位新人从未见过,尤其是那位结辩,语言、文化功底都很深。佩服、佩服!我想大马辩坛有一支新的力量在崛起了,看过比赛的大家都应该清楚这一点。

各位对这次赛会的新人有什么其他看法呢

发表于 2006-10-10 14:39:59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谈谈第二届中华杯八支大专辩手的表现(清发表建设性言论)

新加坡国大全靠王海青和关一鹏在撑着,拉曼好歹个个都能言善道,内容非常扎实,队型漂亮,国大一波波的攻势都无法撼倒拉曼,战情是胶着的,胜负在微差间,可以感受到拉曼胜利后击掌的喜悦!
发表于 2006-10-10 16:09:46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谈谈第二届中华杯八支大专辩手的表现(清发表建设性言论)

拉曼大學的結辯的表現讓人印象深刻啊……

发表于 2006-10-10 19:12:47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谈谈第二届中华杯八支大专辩手的表现(清发表建设性言论)

按照大家的说法,拉曼大学的朋友们一定是表现令人刮目相看了。小女之前可就是有眼不识泰山了,太高估了新国大了,拉曼的朋友如果当时言语上有得罪之处,小女在此向你们道歉。对不起, sorry。 那么有人可以详细地说说第一场(新国大对垒拉曼)的比赛详情吗?还有你们提到的那个结辩到底是哪一位,新人吗?怎么突然间拉曼进步得那么厉害呢?还请当天有出席的马来西亚朋友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比赛的实情。谢谢大家
发表于 2006-10-11 01:03:38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谈谈第二届中华杯八支大专辩手的表现(清发表建设性言论)

[这个贴子最后由华敏在 2006/10/11 01:06am 第 1 次编辑]

第一次陪同队员们一起到新山去参加“中华杯”的比赛,确实真的获益良多,谨此和大家谈谈自己个人的一些看法。

这次的比赛,让我们看到了大马辩坛一种新旧交替基本完成的情况。年初全辩的面孔所剩无几,各大专都是由新人挑大梁了。在这些新人里,除了传统劲旅如马大、博大、国能等,其他一些过去的弱队如拉曼大学也已经逐步露出他们的潜质了。这确实是我国大专辩坛可喜可贺的现象!多年来一直担任辩论队的智囊团的一员,往往感叹大马辩坛里头“辩”多于“论”的现象。这样畸形的风气也是导致近年来马来西亚在国际辩坛上无法取得佳绩的最主要原因。试想想假如从一位辩论新手踏入学校的辩论队的那一刻就被有意识地训练称为一位只是敢讲话,看重“辩的技巧而不管讲什么话的人。倘若只一味重视口才而忽略了辩论的更实质意义-内容的话,最终就自然会演变成为一个胡说八道,言之无物的辩手。胡说八道并不可怕,可怕的地方是没经过大脑说话还振振有辞,还要说得比别人大声。年轻人年纪轻轻却这样的说话,也间接影响他们成为不稳重,“口花花”的轻浮之流,此风切不可长!

遗憾的是,国内很多的大专,包括好些中学的队伍都是这样来训练他们的辩手的。而这次随团到新山来观看本届“中华杯”马新大专华语辩论邀请赛,的确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南马的辩论赛制虽然是最传统的,可是辩风确实现今国内最扎实、稳健的。这次“中华杯”的好几场比赛(比如新国大VS 拉曼, 马大 VS 博大等)都能够让人感觉得到主办当局的用心良苦,比赛很大程度上看重了内容上的扎实和学识的丰厚。观众也可以明显地看得出“中华杯”所请来的评审们个个皆是学有所长的学者,对问题的看法也都是相当深入的。因此,他们评审的要求就自然不像一些国内办的多数大专赛事那样很多时候很大程度上看重辩论技巧而已。对于这些学者,学识的功底的扎实才是首要的条件(很明显的,从好几场赛事都有目共睹)除此之外,本届赛会所增设的裁判质问环节确实也十分的特别,能够很直接地看得出一位辩论员对于本身立场的了解和对辩题的认识,既有效又具现场即兴感。这些,确可作为将来国内大专辩论赛应该认真参考借鉴的一环节。

个人一向都认为有怎么样的要求就会有怎么样的结果:一味看重辩论技巧的评审,就自然造就出一批又一批只懂得投其所好的,为“辩”而“辩”的辩论机器。辩论,本来就是一项思考和口才相结合的知识碰撞。一旦离开了扎实的学识,只为迅速成名而苦练“口功”,到头来只会沦落为说废话的机器。即使其智囊团在赛前再有多好的灌输,也背景不是辩手自己本身的东西。一个人的功底到底多深,有没有学识,辩论的时候就会一目了然:如果是被人强硬“灌”进去的,懂的自然有限,被问到他们没被“灌”到的东西就会惊惶失措;反之,一位功底本来就扎实的辩手,辩论起来也就会很自然随手拈来,旁征博引。我们希望见到的大专辩论员,正是后者。

大马辩坛曾几何时开始陷入这样“为辩而辩”的风气,我以为主办当局和评审应该要负起大部分的责任,因为还是一句话:有怎么样的要求就会有怎么样的结果。本届的“中华杯”之所以给人焕然一新之感,因为它要求的不单是“辩”更大程度上是“论”,有理有据的扎实辩论。这一趟的新山,感触很深,连续七场的赛事,让人看到了大马辩坛未来新的方向和走向。这样的辩风,才应该是国内各个大专院校甚至中学所应该朝向发展的正确方向。从本届“中华杯”的成绩也多少看得出大马辩坛可能将会有重新分配势力的新情况;而本届的赛会的评审要求和比赛制度也才是各个辩论爱好者和主办单位应该多多加以借鉴的之处。

第二届刚刚落幕的“中华杯”做到了以上所述的,确实不简单也很难得。辛苦你们了,各位曾经为此赛会尽心尽力的热心人士!我们期待来届办得更好,更出色的“中华杯”!

发表于 2006-10-11 17:04:19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谈谈第二届中华杯八支大专辩手的表现(清发表建设性言论)

华敏说出了我们主办单位的苦心,筹委会主席出国了,我以筹委会副主席的身份代表筹委会感谢你.特此在转载我应筹委会要求而纪录的缘起文章让大家重温:

新山中华公会大专辩论赛的缘起

新山的辩论风气颇为盛行是不容质疑的事实,但长期都局 限于中学生的圈子,新 山的大专辩论长期不活跃也走不出校园更是不争的事实。二零零五年的初春,也是辩论界的多事之春,心中无尽感叹,与新山文教界人士一边辍咖啡一边脑力激荡,大家最后异口同声鼓励新山中华公会主办大专辩论赛,以进一步提升辩论水平,让普罗大众有机会参与观赏,也让新山爱好辩论的中学生有标杆学习的机会。

新山中华公会的教育组主任莫泽浩,是日理万机的新山市议员,他在大家的鼓励和咖啡的刺激后也慎重的思考一番,终于敲定由教育组挑起此重担,主办第一届的大专辩论赛,适逢配合南马华教最高学府南方学院欢庆十五周年校庆,在院长祝家华博士的大力配合下,议决一同联办,并列入校庆的重头活动之一,比赛日期订在2005年10月15日校庆正日。

筹备的第一个阶段,就是商讨比赛的格式,刘嘉斌博士和我在脑力激荡之后,向筹委会提交一个大胆的模式,就是让一辩、二辩、三辩进行深入论述、然后进行自由辩论,接着来个反高潮,请评审退席五分钟后,过后让评审团代表向每位辩论员提问,考验他们的学术涵养及临场反应,把赛情推向另一个高潮,最后才由四辩总结。我们这样的制度除了非常注重前三位的论述内容、自由辩论的表现,更直接要求辩论员应对具备学术背景评审的临场提问。

我们在设计制度时是战战兢兢的也不知赛制效果和反应是否理想,但为了贯彻加强辩论中学术研究的精神,以让社会大众来聆听后能汲取一些平时很少接触的学术理论,进而塑造一个好学及知识丰富的公民社会,我们邀请了具备优秀学术背景的学者,或来自某专业领域的人士担任评审。幸好所有受邀学者都大力支持,拨冗出席担任评审,而且他们的提问都非常有水准,出席者皆竖起拇指赞好。

其实评审也扮演顾问的角色,开赛前一晚,数位评审积极协助提供意见让评分制度更趋公平及完善,而其中灵魂人物非马来西亚物理协会主席谢瑞平博士莫属。辩论圈中盛行一种名为三轮投票制:先秘密投票,后讨论,之后进行次论公开投票,若不能达成协议,再讨论再投票,僵持不下则公布秘密投票的结果,以此为最后依归。我们几乎也想采取如此类似的结合投票和讨论的制度,但谢博士一席“赛果应该完全由评议辩论表现的分数来决定,不应该由评审的讨论或评审的辩论来决定” 。故我们决定完全依据分数来决定,每位评审强制为辩论员打分数,统计后以分数高低决定胜败,不设评审‘辩论’环节,只在赛过推选以为代表综合各评审的意见进行赛后点评,如此即非常公正也非常科学,在此特别感谢谢瑞平博士的指点。

制度是一项突破,但毕竟筹备的时间和经费有限,新山华社正逢筹款年,从宽柔学校到南方学院,都面对经费短缺而必须筹款,我们决定节省资源注重辩论的质而非量,所以决定采取邀请的形式,邀请马来亚大学、国能大学、南方学院、拉曼大学,以淘汰制进行了三场比赛。我们很感谢四支队伍积极准备让新山华社能够欣赏高学术水平的辩论,今年我们大胆的邀请更多国内外大专参加,筹募更多经费,期望能引发更多‘知识的碰撞’ (评审李秉萱语) 。

去年另一挑战就是辩题,近来流行在网络上下载题目,一轮就是数百则,但我们为了坚持原创,由刘嘉斌博士、刘钦宓讲师、莫泽浩市议员等数人设定了数道辩题让筹委会挑选,最后决定围绕在中印经济对东南亚的影响、三院合并、独立后华社对友族的了解这三个“敏感” 课题来大谈一番,刺激华社的神经末稍,期望大专生的学术观点能起抛砖引玉之效。我们在网络上看见一些肯定及赞扬这三道辩题的言论,辛苦努力能引起广大回响,大家都非常欣慰。

举办大专辩论赛,技术上说难也不难,赛制、评审、辩题、参赛队伍,对在行者是举手之劳,近来盛行辩论比赛通过网路直播,诸如此类都是能够通过财力解决的问题。我的拙见是凡钞票能解决的都不是问题,真正的问题是钱解决不了的,那就是心态或者态度的问题。有者办辩论赛为争面子,有者为争一口气,借社团之名社会资源办一些让自己脸上生光的辩论比赛,这是我们大家要反思的。举办辩论赛注重的是实质是精神,而这些是钱也买不到的,我们的信念是通过主办大专辩论比赛,让社会大众借大专生的眼睛用学术的精神去研究一些和我们社群国家息息相关的课题,从中激荡思维供各界参考,甚至希望一些观点和信息能影响国家决策者。因为这个信念,我们的大专辩论比赛有一些与众不同,甚至吸引热情的大专队伍致电欲报名参赛的主因。

总结,一场精彩赛会、两个联办单位(公会与南院) 、三场比赛、四支队伍,吸引了一千人次观赛,能够成为这个历史性比赛的推手之一,要感谢文教界前辈对我的厚爱让我参与协助筹备。为回报此厚爱,应筹委会的邀约,纪录此历史文章,以留后来者参考借鉴,如有遗漏还请多多指教。

符仁榤
2005及2006年<中华杯>马新大专华语辩论邀请赛筹委会副主席
1999年博特拉大學辩论組組長﹑辯論隊代表

发表于 2006-10-11 17:18:51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谈谈第二届中华杯八支大专辩手的表现(清发表建设性言论)

马大展现出稳健的辩风,内容/辩才/默契一流,令人激赏,是标杆学习的对象
博大的队伍结构健全,结辩周宁馨最棒表现到达顶峰,年头夺冠年尾得亚,大家要继续卧薪尝胆,再接再励
国能只要强化内容,即刻对各位造成可怕的威胁,一定要再创高峰!
拉曼要继续强化默契,是清晨初升的太阳,可以预见他们的锦绣前程

英迪的玮菱和思仪在经历蜕变,我期待他们下回的表现,整体队伍得建立一套制度才能稳固
新国大和南大也在经历新陈代谢,加油!

至于南院,要加强组织了,安焕然讲师越来越忙碌了,你们要建立制度,自立了!

发表于 2006-10-12 21:40:19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谈谈第二届中华杯八支大专辩手的表现(清发表建设性言论)

看了各位前辈的好些留言,终于有些头绪了。新国大这次真的是阴沟翻船了,关大哥怎么没法力挽狂澜呀?

他不是很厉害的吗,小女当初就是因为他才对新国大怀有绝对的希望,结果他让支持者失望了,新国大的朋友你们知道你们为什么落败的原因吗?希望和你们分担。

 楼主| 发表于 2006-10-13 12:32:28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谈谈第二届中华杯八支大专辩手的表现(清发表建设性言论)

回楼上的,关一鹏和王海青的确是很好的辩手,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毕竟辩论比赛讲究是团体的合作。当整场自由辩是由一两个辩手撑场的时候,团体分就会大打折扣。更何况这次的主办单位举办的比赛是讲究“辨”和“论”,缺一不可。所以辩而无论,或是论而不辩都会成为饮恨沙场的因素。望以后学辩论的朋友多多引以为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华语辩论网 ( 粤ICP备20050268号-1 )

GMT+8, 2025-9-1 10:41 , Processed in 0.10650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