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卫“哗!FM”不能失了清醒 【《独立新闻在线》社论】能源、水务及通讯部长林敬益今早在国会证实,他的部门已经批准中文电台“哗!FM”停播一年;“哗!FM”在10月15日停播似已成定局,一年后是否如期重新启播、重新启播时会不会仍是中文台,就得看其新业主首要媒体有限公司到底作何盘算了。 “哗! FM”两度传出停播的消息,公众都非常关注,纷纷表达不愿看到“哗!FM”停播。8月11日第一次传出“哗!FM”将在国庆日停播的消息,由于时值马华公会党选期间,在马华公会总会长黄家定及民政党全国主席林敬益承诺“帮忙”后,“哗!FM”母公司Natseven TV私人有限公司便以文告宣布说, “哗!FM”将如常营业,因此有意见认为,“哗!FM”停播的消息纯属炒作,以让马华公会候选人能藉着“化解”这场“危机”来争取选票。第二次传出停播消息,是在9月15日,这次是由广播执照持有者Synchrosound Studio私人有限公司以文告宣布。 “哗!FM”的业主会否在一年后让“哗!FM”重生,很多人心理存有很大的问号。既然业主是以“哗!FM”负债为托词停播这个备受听众欢迎的电台,那么它就极有可能以它们认为赢利潜能更大的英文台或马来西亚文台取而代之。尽管“哗!FM”的业主所背负的五千万元债务,并非“哗!FM”所致,而且“哗!FM”广告收益欠奉,也应归因于业主的市场营销规划失当,但在以盈亏论英雄的企业界,往往不问过程(何以亏损),只问结果(是盈是亏),恐怕没有多少人会耗费心力去追问抬面上“哗! FM”业主负债五千万的真相。这个残酷的事实,对保住“哗!FM”是个致命伤。 “哗!FM”停播事件演进至此,对它的忠实听众而言,固然是坏事;但是在“坏事”演进的过程中,却也折射出我国社会正往好的一面开步走的积极面。 一、 公众及媒体阅听人不再愿意继续当总是不小心呼呼入睡的沉默羔羊,他们已经懂得化被动为主动,表达他们要些什么样的媒体及媒体内容。“哗!FM”的拥趸发动网上连署,人数已破一万人;上周五雪华青主办《哗!FM停播,华社哗然》座谈会,会场爆满,还有读者踊跃投书媒体及叩应电台声援,都显示了阅听人社群正逐步走向建设活跃的公民社会的方向。 二、 “哗!FM”停播事件引发阅听人及舆论升温,而不是沉默而终,也折射出媒体“卖言论”仍有作为的积极面。无论是第一次或第二次的停播消息,“哗!FM”听众反对停播的理由,几乎全都是惋惜“哗!下班红绿灯”这个让听众畅所欲言的时事清谈节目将无疾而终,而不是痛惜从此无法在“哗!FM”收听林林总总的娱乐与播歌节目。 此现象既反映了自2004年10月推出便大受欢迎的“哗!下班红绿灯”这个“硬性”节目已经建立了其“江湖地位”,同时也打破了媒体业向来认定“卖言论”没有市场、无利可图的谬论。“哗!下班红绿灯”窜红,说明了我国媒体阅听人不再满足于嘻嘻哈哈、胡闹嘶喊,内容苍白的媒体内容,而且也对能畅所欲言的言论空间有所求。这一发展,对鼓励其他媒体果敢开拓更大的言论尺度及制作更有深度的内容,有其正面意义。 “哗!FM”停播在即,对千千万万疼惜“哗!FM”的人而言,保住“哗!FM”或确保“哗!FM”能如期重生,乃当务之急;但是急于“保台”也不能狗急跳墙,失了清醒。“哗!FM”停播事件演进至此,各造也许应该暂歇一会儿,稍作沉淀,重新思考和规划日后的“保台”步伐与方向。串联各造力量固然必要,不过无论是“哗!FM”员工、阅听人或其他爱惜言论空间的有心人士,在串联各方力量力保“哗!FM”之际,也必须厘清媒体与国家机关及政治势力的关系和界限,切莫总是急着向个别政治人物求救,企望他们以政治手段而非政策方案营救媒体。 媒体固然可以和政治人物做朋友,但更应紧记媒体有督促和鞭策政治人物及国家机关之使命,因此在与政治人物互动之际,仍应自觉地保持专业的距离与界限。媒体或阅听人向相关政府部会首长陈情、请愿,乃行使公民要政府俯顺民意的宪赋权利,但媒体若动辙要求个别政治人物介入帮忙解决问题,将对媒体业的自主性种下难以治愈的隐疾。 媒体向个别政治人物求助,无论求助对象最终是否成功解决当下的个案,他们都对施以援手的政治人物欠下了难以清算的人情债,而人情债的负累恐怕会左右媒体日后处理新闻议题时应有的专业判断。向个别政治人物求助的当儿,更应检验他们对解除媒体管制、开放言论空间的立场与原则为何―― 所谓的媒体之友极可能是主张箝制媒体空间的公敌。其次,即使政治人物解决了当下的个案,除了让他们在自己的“政绩”表中锦上添花,日后向党员炫耀争取更上一层楼之外,对我国的广电/媒体政策的改革及媒体业的长足健全发展,恐无建树;反之,只会继续助长及合理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庸医政治。(2005 年10月3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