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罗!我才在昨天再次回到这论坛,应该阔别了很久..记得有一阵子要读主题和讨论都必须注册,再加上当时辩坛很‘静’。我就把它遗忘了。 我释才在想,我应该选择在哪个论坛‘登陆’- 中学还是大专论坛?我想,也许在中学论坛会比较多人认识我,因为在大专辩坛我不过只有那么一段短暂的生命。好了,让我介绍自己。我是志翰,前双威学院的辩手,或者会比较多人认得我是前雪州梳邦乌达玛中学的辩手和幕后军师。目前在英国伦敦帝国学院大学求学。前阵子,我的学弟学妹突然向我报喜讯,说道他们已打入雪州选拔赛半决赛。祝贺他们之余,也让我跌入从前的辩论回忆--蓦然回首,感慨万千。所以,一时灵感而发,来到了这里。现在的我,对辩论的热诚依旧,但是观念不同了。我喜欢辩论,不在于比不比赛,也是把它用在实在的地方。有时,喜欢文字的辩论更甚于口艺舞台辩论。 对于很多人对于现在的中学辩论水平都有一套看法...我想说的是,辩论风气或许有更多的提升,有鉴于不少社团与学校都非常鼓励此活动。但是,我深感辩论的整体水准在下滑。比如在雪州就是很好的例子。从前,我的时代或更早之前,高手如云,竞争激烈,岂能那么容易进入四强?反而,如今看到我的学弟学妹们,竟能4年内3次打入四强(不单指全国赛)...有点感慨。我不认为我的学长们比他们差,论资格,更应该进入四强。还有,如今的新一辈的学生,越来越难训练--有种孺子不可教也的感觉--开始时,知识非常匮乏,思路单直(single-track minded),鲜少读课外书,所以下手困难。还有,他们有一整年忙不完的课业,补习,和活动。记得我还在训练新的接班人时,就深感如此,有种时代的代沟。 追根究底,那是教育制度的问题。如果这不改善,相信整体的水平会继续下滑,这也许在未来会影响大专的水平,有鉴于中学生辩论员是延续大专辩论的未来班底。这值得担忧。 还有,辩论赛充斥各种各样的辩论技巧,有时我认为这非但无助于让观赛者或评判了解辩题的讨论中心点,反而会造成更多的闪烁之词,模糊焦点,逃避问题。如今辩论队强调的有效精简的反驳,也会使一些较复杂的辩题无法深入探讨--原因在各自都有算盘,尽可能集中讨论自己的优势之处。比赛走向越来越纯表演性质。 那是我如今的想法。 好了,对于第一次在此见面的朋友,我想赠送以下的文章给你们,去年刊登于<自由媒体>网 (我大力推荐的新闻评论网!),想鼓励你们在积极参与辩论比赛活动的同时,也积极关心时事动态,跨越辩论圈子,学以致用,实践在这社会!这样,身为辩论员的我们,才能赢得社会人士的尊敬,消除在他们记忆里的一班只会卖弄口艺的学生。 欢迎大家对我的文章的讨论和回应! 志翰 共勉之 要做‘实践型’的辩论员 林志翰 张贴 星期一, 20 十二月 2004 21:12:40 [编辑]
辩论是一门口艺(口才艺术) 活动,本来就有其表演观赏性质的。不同语言,出现不同的辩论风格和文化,就比如从比赛或表演赛的设计,及整体上辩手的风格与发挥都各有特色。很庆兴的是,这类的活动在我国每年都会举办,无论是中学层次的,国内大专水平或是国际大专水平的。这些活动,通常都会以比赛的方式进行。华语辩论风气在大马还算是不错,有赖于各大小类型的辩论比赛周期进行,提供非常良好的舞台机会让辩手训练,以提升口才技术与改善台风呈现。我国有非常优秀,可媲美中国辩手的辩论员是个事实,是个可喜的事。但是,若只停留在训练口才了得的辩手只为了参赛赢奖这个阶段而已,那么就未免太可惜了。辩论虽然是表演艺术,别忘了它也是应用生活技能,在广义上,它也有深一层的社会意义。由於人类社会拥有不同的意见看法,需要通过辩论,无论是书面上,或口头上,来达到集思广益的目的,也能提供我们空间来判断是非对错。在此,笔者的重点是,‘应用’ 这两个字,也想借此让众辩论爱好者反思辩论的意义。 对于那些参加比赛的辩论员,比赛的胜负对于本身或队伍固然会带来成就感,喜悦,或难忘的回忆,但是一个真正的辩论员总不能永远活在比赛当中(或只为了比赛),毕竟它只是一场表演。在台上总是可以轻易抛出种种理论,掷地有声,振振有词作出大义凛然的呼唤,支持自由民主,猛然抨击霸权,专制,腐败等等社会败相,口口声声批评道德沦落的社会云云。我们都知道辩论员有时是为了比赛的胜利而说出口的苦衷。可是他们并没有说错。一个真正的辩论员更应言行一致,不然只流于形式,尽显辩论员卖弄口才,虚伪不可信的一面。 常有一句英语谚语说道: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意思就是说,实践行动比只在那边讲硬道理更有意义。这是所有辩论员应持有的态度与原则,应要充分运用辩论训练出来的逻辑思考,和分析能力,在实践行动上。毛泽东曾说过‘检验真理最好的方法是实践!’ ,唯有实践我们才知我们提出的理论正确或可行与否。 遗憾的是,笔者看到的是大多数对社会冷漠的辩论员。当理大苏淑桦事件发生时,有多少辩论员有发表看法,或写文告出面支持她?当校方以大专法令无理打压大专生的活动时,有多少辩论员主动参与反对大专法令的抗议?多少位辩论员看到社会不公平事件发生时,有不平则鸣?为什么总是在最需要发言的时候,辩论员总是选择沉默?失望的是,笔者见过一些非常出色厉害的辩论员,却没有把口才学以致用,搬到社会的舞台上。辩论员应该是非常有领导能力和号召力的才对呀!目前笔者所见到参与学生运动组织,都很少是由辩论员带领组成的。(友族同胞的情况我不是很懂,只是华语辩论圈子里对社会的冷漠是值得探讨的) 辩论员可能又要反驳问道:我们有关心社会啊!没有参与学生或社会运动,但也有在精神上给予支持啊!为什么一定要公开作出行动呢?-- 会说这话的辩论员,若是真的,还好,至少还有社会醒觉。可是这还是不够的,问题是,为什么辩论员如此被动,拥有过人的语言能力却不敢站出来发言,带领群众呢?有辩才没有发挥作实际用途,那么有辩才又如何? 在此,笔者并没有说不应该支持辩论比赛,或不应该进行辩论训练。辩论的技巧与思维不是一日练成的,持续性的训练是有必要的,尤其在开始的阶段。笔者个人认为,辩论学习的最佳阶段是在中学时期。在这启蒙的阶段,我们不应该对中学生要求太严苛,就让他们尽量吸取大赛经验,尽情享受辩论的过程。但是,到了大专时期就应进入成熟的阶段,大专生背负着多一份社会责任,自然地,社会对大专生也会有另一份的期待和要求。常有人说:‘大学生是社会的眼睛’ 。大专生要保持雪亮的‘眼睛’ ,就要开拓视野,跨出辩论圈子,与社会接触。大专生可以继续参加辩论比赛,但是别忘了你的社会责任!以实际行动证明自己吧! (作者为前双威学院辩论员,前双威学院中华文化学会主席及学运活跃份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