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ttp://www.k-society.com.my/edu/articledisplay.htm?article_rn=15650&category_rn=21 辩中情——辩论精英慈善赛 高手斗嘴为贫弱筹款 海啸灾劫后 一次反思 2005/01/28 13:48:39 报道: 张丽玲 摄影: 王宥文 林明辉 缘起 2004年12月26日发生的南亚海啸大灾难,夺走约22万5千条生命,原以为不受任何天灾影响的马来西亚,竟然也有部分州属的国民,在这场灾难中蒙受惨重的人命与财物损失。 受南亚海啸肆虐的国家、地区,灾情惨况深受全球关注,生活、心灵、城市重建的赈灾活动,连绵不断,也证明现实利益社会,人间仍然有大爱。 一群热爱辩论活动的大专生,对大马社会热心关怀海啸灾民的慈悲心深感钦佩,然而大马也有不少弱势者处在黑暗角落里苟延残喘。 这群热血沸腾的年轻人,来自国能大学(UNITEN)、马六甲多媒体大学(MMU)、八打灵再也公教中学的辩论队,他们认为,海啸灾民固然要帮,但也不能忽略了自家需要协助弱势群体,因而发起“辩中情-辩论精英慈善赛”活动。 主办单位国能大学辩论队,希望借此辩论赛,能筹获5万令吉义款,通过《南洋报业基金》各半义款捐给海啸灾民及国内慈善机构。 铁定1月29日,晚上7时正于安邦路马华三春礼堂举行的“辩中情-辩论精英慈善赛”将有两场辩论赛,首场辩题是“天灾让我们更能体现人性的光明面/黑暗面(正/反方)”;第二场的辩题是“预知未来是快乐的/痛苦的(正/反方)”。 参与辩论赛的辩手阵容包括:ntv7新闻主播胡渐彪、Astro华丽通讯站主持人萧慧敏、8tv新闻主播龙纹敏、夏娃纪事本主持人郑婧婷、988中文电台节目主持人刘慧美、新加坡辩论好手刘蓉、赵俐洁及大马辩论好手郑立恒、凌国文及张国伟等等。 《南洋商报》及姐妹报《中国报》是这次辩论赛的指定宣传媒体,筹委会主席李建忠率领委员及几名辩手一行6人拜访本报,与《新世纪》资深主编黄玉娟进行交流会,阐述辩论赛的起源,也让公众人士了解时下大专生的观点。 入场券是以乐捐方式索取,欢迎联络李建忠(012-2398809)、谢菀倩(012-2182738);或向《南洋商报》总社教育组索取,电话03-78726888,分线865/876。 黄:什么原因促使你们举办“辩中情-辩论精英慈善赛”? 李:曾有人抨击辩论员只会站在台上讲得天花乱坠,却没有到社会实践。事实上,辩手也想回馈社会,不过是以思想激荡的方式回馈社会。“12.26南亚海嘨事件”发生时,当时我们正进行着中马区重大辩论赛,过后就考虑能不能就这大事纪作为这一次的辩论题材。 海啸发生后,新闻主播胡渐彪从媒体管道搜集民间意见发现很多热心人捐助啸灾民,却忽略了还有很多孤儿院、老人院或慈善机构也需要大家的关注,这促使起我们萌生办一个以慈善为主的辩论赛筹款的念头,希望既能扶海啸灾民一把,也协助国内的弱势团体。 黄:筹委会如何在短时间内召集其他有共识的辩论员参与其中? 君、奕:平时我们都会通过一些管道协助有需人士,现在有机会以辩论赛筹款,我们都觉得很有意义。 凌:我能够以前辩手的身分出一些力,非常有意义。 杰:参与慈善工作是很个人的选择。有人常做,有人少做,甚至不做。辩手给人印象是谈很多理论,很少实践。海啸灾难发生后,给了我们一个反思的机会,检讨过去是否忽略了一些东西。 这次的辩论赛可说是跨校园的合作计划,让年轻人影响年轻人。以前一些天灾人祸都发生在遥远的国家,但现在海啸灾难波及大马,提醒我们要重新关怀周遭的人与事。 黄:海啸灾难虽带来不幸,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激发我们关怀社会的意识,为身边不幸人士尽绵力。大学生主要的生活都集中在校园,所以接触社会工作的机会不多,海啸灾难的发生无疑让大家都有一个省思的机会。 凌:人总是要在发生大灾难,或失去一些东西之后,才懂得补救和珍惜。 黄:这次的辩论义赛是希望能唤醒更多社会人士的关怀,但是,该怎样唤醒学生的爱心?举行这项活动过后,要如何让公众人士的爱心持久保温? 君:以前没人想到大马也会发生天灾而受难。海啸事件让我们醒觉,事事没有绝对,灾难不再是别人家的事,也会降临在我们身上。人溺己溺,我们应该时刻发挥互助的精神。 承:我们希望这个活动能抛砖引玉,带动其他学生团体展开关怀社会运动,回到他们的社区、团体服务。 凌:国能大学希望这次活动能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我们的影响力难以覆盖社会各阶层,但是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再说今次我们希望靠明星主播辩手的效应,改变一些大专生的心态,也通过辩论表达出我们对社会的关心。 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灌输爱心的重地,我们知道不能只靠一次的辩论活动,就能彻底改变大专生的关怀态度,但却是一个起步,带动大专院校,把关怀意识传达开去。 杰:我虽不是辩论队员,但读书时有参与学生运动及社区活动,譬如到原住民区服务。 这类义工活动令我发现国内有很多弱势群体,即使是一些华人新村也需要关怀与协助。 李:谈到保温的问题,我觉得通过参加学校的课外活动,可以一点一滴提醒学生回馈社会,只是时下父母太过注重子女的学业成绩,他们会觉得功课重于一切。 奕:有些家长的“爱心教育”是向孩子灌输天下所有募捐者或行乞者都是骗子而拒绝行善。 我不否认社会的确有害群之马滥用大众的同情心,但即使对方是骗子,如果我们的一点施舍能使孩培养爱心及同情心,我觉得还是值得的。 君:在一些西方国家如纽西兰、芬兰,学校老师定期带领学生拜访老人院或孤儿院的慈善机构,让学生体现关怀、爱心的行为,这些是有意义的活动。 郑:时下许多学生都缺少机会接触社会,生活没有重心,也没什么意义。 君:学生当然不能没有娱乐,但要有所节制,时间要均匀分配,可惜许多家长都不喜欢子女参加课外活动,他们认为这是浪费时间的行径。 黄:家长对你们参加课外活动又有何看法? 李:我曾告诉母亲,请她相信自己儿子的自制能力。如果我要变坏,无论怎样监管都能使坏。一天到晚关在家里,对着电脑不一定是乖宝宝。 君:其实父母可以到学校了解孩子所参加的课外活动的性质,有了认知,他们就知道孩子在校的动态,毕竟孩子总有一天必须离开父母,独立成长。 黄:筹委会对爱心教育的后续活动有何策划? 君:爱心教育的后续活动可以通过很多形式进行,譬如为穷乡僻壤的人民义诊、分派粮食,甚至领养儿童或清贫的家庭。你难以相信,社会上还有一些贫民真的穷到没饭吃。我有不少朋友,都在默默的进行着这些义举。 凌:做善事的宗旨很简单: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我因为工作关系,无法亲自下乡或进行义工服务的,但我可以捐钱给有需要的团体,由他们购置必须品协助他们。我认为,只要抱着这个信念,还是可以尽一分力。 李:我们希望公众人士能支持“辩中情-辩论精英慈善赛”,协助我们达到赈济的目标。 出席交流会人士简称: 黄:黄玉娟(《南洋商报》新世纪资深主编) 李:李建忠(“辩中情”筹委会主席) 杰:陈承杰(“辩中情”筹委会副主席) 君:罗丽君(“辩中情”筹委会副主席) 奕:陈奕卉(“辩中情”筹委会文宣) 凌:凌国文(辩手) 郑:郑婧婷(辩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