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00|回复: 0

[辩论知识]]十年来的辩论模式(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5-21 19:02: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十年来的辩论模式(上)
93年的新加坡模式
93年,出了国际大专辩论会。从模式来看,我认为是最均衡的,第一依靠前三个辩手的陈词,使得理论的框架变得比较完善,从而使得自由辩论阶段的交锋有了自己理论的基础。使得整个辩论更加有学理气息。

从现场表现的结果看,复旦建立大家熟悉的起承转合格局,明确了一种风格。这种风格也一度被认为是狮城模式最佳“布局”。(就象围棋的开局定式)。但是一旦成为定式,也就意味着走到尽头。很多队伍只是刻意模仿,而没有吸取其中的精华,他们看到语言的华美,却看不到华美语言背后的逻辑和深厚的理论。很多年后,我们还能在一些比赛中听到辩手说从逻辑、理论、事实和价值层面来论述。但是他们似乎已经不是这样从这四点入手论证的了。

记得南大获得95年国际大专辩论赛冠军之后曾出书提到对复旦风格的一种反思,言称要改变这样的风格,然而我坚持认为恰恰是南大使得大陆华语辩论的风气世风日下。是她们开始把定义,强化立场等等概念提到了台面上,更使得此后大陆的辩论走上了定义之争,双方在各自定义下自说自划的道路。

由此复旦的风格被别人异化成花辩以及八股文了。

这种模式,不足之所在,便是论多辩少。从时间看,陈词每方一共有13分钟,而自由辩论只有四分钟。双方常用的战术就是构建一个比较强的立论,在自由辩论种各说各话。

  国内的辩论赛,包括94年长虹杯,上海的几届辩论赛,以及第一届名校辩论赛,都将自由辩论的时间扩大为5分钟。但是辩的比例还是不高。

  很多人认为,在这种模式下,反方获胜的比例高。也许是因为复旦一直是反方吧。但仔细分析就发现,正方其实更有规则上的优势。首先立论,首先发动自由辩论,最后总结。如果是我,我会希望选择正方的。

名校赛的新模式

96年,上海教育电视台针对传统狮城模式的缺点(即大家说的论多辩少)而尝试推出一种新的模式。

该模式将四人减少到三人,增加了开始的教练陈词,解释本方对辩题的理解,底线设计,对对方的猜测,以及自己的应对方法。辩论的程序也改成:一辩三分钟,二辩三分钟,然后是一对一的“盘问”。盘问的次序是固定的,要求是提问三十秒,对方回答一分钟后可以提问,本方回答。这样交叉进行。盘问结束,就进入自由辩论。双方还是各5分钟,先正后反。最后总结,三辩各三分半。

  新模式推出,确实很多人觉得不错。因为形式上更加紧凑了。但是慢慢的,还是看出不少问题。四人制,就象打阵地战,双方摆好战场,然后攻防,所谓玄铁剑,大巧不工,注重的是功底。三人制,就象打遭遇战,一接触就开打。固然显得热闹,也吸引了很多观众的兴趣(这个也是电视辩论赛的悲哀),但是由于陈词部分的分量减少,大家的理论都没有充分展开,于是往往给人没有说清楚的感觉。自由辩论的时候,也容易彼此纠缠。

[ 本帖最后由 遳荛軒轅懿 于 2008-1-1 09:23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华语辩论网 ( 粤ICP备20050268号-1 )

GMT+8, 2025-8-28 18:53 , Processed in 0.04510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