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某网站报道,许多高校为了在抗击“非典”中出一份力,为广大医护人员分担后顾之忧,对他们的子女采取了高考优惠政策。 具体报道如下:抗击‘非典’,人人有责。作为教育工作者,许多高校认为在非常时刻也有义务出一份力,为广大医护人员分担后顾之忧,帮助他们解决子女高考过程中的各种困难。 据中央电视台报道,日前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天津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东科技大学等高等院校已经规定,优先录取非典一线医务人员的子女入学的具体办法是:学校依据考生电子档案所登记的父母职业以及相关证明、个人的申请材料,第一志愿报考,高考成绩达到该校在考生所在地的报到线,符合国家对考生在其他方面的要求,学校将有限录取。武汉大学、天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学习还特别规定:对感染非典型肺炎牺牲和住院的医务人员子女,第一志愿报考的,学校将参照自主选拔录取的规定,将他们列为该校自主选拔录取的对象。只要成绩达到所在地第一批录取控制线,学校即可录取。此外,武汉大学、天津大学还规定,高考成绩达到考生所在省招办划定的同批次控制分数线以上,学校可降低二十分录取。看其文字间透露出的褒奖的意味,倒叫我觉得莫名其妙。高考是什么?选拔人才的一种手段,与考生父母之间有何必然联系?如果不掺杂任何其他因素,高考都是对考生个人的考验,说白了就是靠考生个人的本事。如今却要扯进父母的关系(且不谈医务人员的英勇作战的精神),真叫人想起一个词“封妻荫子”。 《元曲选-戴善夫〈风光好〉四》:“枉了我一年独守冰霜志,指望你封妻荫子。”古代官吏由于有功往往老婆也可以得到封号,子孙也可以世袭某些特权。很明显,子女靠着家长的关系在高考中获取特权, “非典”高考优惠政策在这里没有“封妻”的意味,但“荫子”却是存在的。 高考有分加或者优先录取,这些都是这些“非典的福荫”笼罩下的子女的特权。而且是通过父母的关系堂而皇之的取得。 看到这个消息的时候,突然想出一个笑话,假设某医生的子女已经连续高考了好几次,但由于每次都差十几分而落榜,今年准备放弃,但是该医生在今年的抗非典工作中表现特别好,那么他的子女该得优待了?没用了,他都放弃了,有优待也不早说,20分哪! 或者在某些地区根本没发现有严重的非典情况,为了子女的幸福,医生们是否要企求上苍仍该地有严重的非典,以期好好表现?那不是太荒谬! 再说,明眼人一眼就可以看出,这种政策的漏洞太大了,会给少数人有空子可钻。新闻中说:“学校依据考生电子档案所登记的父母职业以及相关证明、个人的申请材料,第一志愿报考,高考成绩达到该校在考生所在地的报到线,符合国家对考生在其他方面的要求,学校将有限录取。”所谓相关证明是什么?没说清楚。笔者以小人之心猜度:肯定有人会做假证明。高考在我国可以算是严密度最高的考试之一,而上述政策将破坏其严密性。 先进人物当然需要表扬,值得嘉奖,但是整个社会自然有一套相应的道德评判标准和价值尺度,如果嘉奖超越了这个标准让一般人觉得不公平或者不现实,那就是一种虚伪。 面对战斗在抗“非典”阵线最前沿的白衣战士们,如果人们一点都不感激,那是麻木和冷血。人们更多的是用崇敬的眼神看着这些无所畏惧的战士们,并由衷的希望他们能够安全。人们感激的方式有很多种,政府嘉奖的方式有许多种。但我想,只要工作得到认可和赞许,医务人员们也许并不会过多在意得到些什么。但是,以“高考优惠政策”无疑给这种救死扶伤的精神蒙上了尘埃。 对于这种政策,普通的人会想些什么?那些英勇的医务人员的行为是否在普通人眼里也会变味呢?某些高校一时的“好心”顿时使医务人员的光辉暗淡下来。 或者我们又会质疑这些高校的居心了,是否是沽名钓誉呢? 各高校的理由是“认为在非常时刻也有义务出一份力,为广大医护人员分担后顾之忧,帮助他们解决子女高考过程中的各种困难”。 请问,在 广大医务人员工作的时候,他们即将参加高考的子女难道不是象别的同学一样复习迎考?所谓“后顾之忧”究竟是什么?难道医务人员的子女们乘着家长救死扶伤的时候也在帮忙?还是干脆无家长的监督就跑出去玩了? 再请问,在这非常时刻,各高校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有义务出一份力为什么不把这份力气花在防止“非典”上,不是也一样减少了医务人员的负担? 虽然这件事已成定局,笔者在这里空发牢骚也无实际意义,且笔者也已经经历过高考,但觉得不平之处,仍要议论一番,不免有点激愤,还请各位指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