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应该多少说上几句的,作为师弟、师兄,作为曾经的辩论少年。 辩论者,辩论着,多说明他们有着一种不甘平庸的心态,有一种细看世间纷纭的渴望。从这个角度上讲,每一个真正的辩者,都应该有值得尊敬的人格,所以前辈师兄才会有这样的感慨:辩论到最后,是人格的较量。辩论和辩论赛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讲,辩论,更接近“本”的层面;而辩论赛,则偏于“术”了。如果辩论本身是一种关于逻辑、知识甚至人格的游戏,那么辩论赛只是一种特定的游戏形式。然而,辩论可能是当今校园里面为数不多的优秀的游戏之一了,因为你不但会得到游戏的快乐,还会有许许多多其他的收获——至少比上网、打游戏什么的好很多很多。 我一直认为,游戏中所得的多少,只取决且正比例于你对于此游戏的投入的多少。辩论这个游戏如此,如果说生活是一个大游戏,那么生活的得失也是如此。可以负责任的说,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层层选拔,最后在七尺辩坛上一展才华的,所有参加过各级辩论队选拔的人大多均有此感吧!至少我记得当年带领2001级新生辩论队的时候,是仔细从一百多人中严格筛选,最终才确定下来乔静、曹春林、高骏、吴元尘、姜丽娜和王玉玺共六人的。所以如果你现在是某个辩论队的成员,那么恭喜你,你已经比你身边的许多人优秀且幸运了,因为你已经拥有了这样的一个机会去参加这个游戏。机会来的时候,就牢牢把握住,全心投入,享受游戏的乐趣,充实自我,再做出些样子来看看,给别人,更是给自己。若是在这个时候患得患失,不肯全心投入其中,或者一直想和其他事情两全其美,往往到最后哪边的事情都办不好,白白荒废了不少时间。 就我个人观点而言,我倒是希望世上只有辩论,而没有辩论赛,或许这样我们能更贴近纯粹。所以我最喜欢的辩论是文人的那种笔墨文章辩论,少了主席、评判、镁光灯,远了唇枪舌战,却更能让你看到问题的本质。如果是辩论本身,在一定逻辑和理论的基础上,完全就是思维的舞台,而且绝对不会有什么限制或者要求;然而参加辩论赛确实是个很麻烦的事情,因为套用了某种模式,所以不可否认,优秀的老队员,在经验上是可以帮助新队员的。但辩论赛也是一种辩论形式,所以重要的不是比赛的经验,而更要靠思考。有了更深刻、更细致、更成熟的思考。这样,出口成章,下笔有神就不是梦想了,因为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那种“想通了”的境界,在这样的情形下,打不出酣畅淋漓的比赛,倒是怪事。老队员在队中的作用,或许更多的应该是引导、引发新队员的思考,把握讨论的方向和深度,指导反驳方式,之后,就是类似仪态啊,发音啊,战术什么的“边角料”的工作了。很多没有优秀老队员的学院辩论队经常打出好成绩,说明有没有老队员,不一定是比赛胜负的关键;相比之下,场上队员对问题的思考和准备,却要重要的多的多。 总有新队员缺乏自信,总有新队员觉得老队员很厉害,甚至觉得他们是不可超越的屏障,或是不可或缺的保护伞。其实这样的想法多源自自己思想的不成熟。的确,老队员在经过更长时间的专业化训练之后,在思维或是经验上,应该比新队员要强出一些来,新队员应该悉心求教。然而在了解把握了大致的规则和方法之后,新队员就应该更主动的参与进来,主动思考,主动讨论,尊重老队员的意见,但是从不放弃超越他们的努力和尝试。这样的状态会达到新老队员的共同进步,一个辩论队才会不断的发展壮大下去。如果说能动学院辩论队最近一段时间从成绩上看进入了一个低谷,可能就是因为几年以来我们都太功利、太实际了,忽略了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或许应该为后来者所注意。没有必要惧怕校内的任何对手,大家年龄相仿,经历相近,知识积累、思维水平都差不多,比的就是谁在场外下的功夫更多,在场上发挥的更好。作为新队员,更应该有一种霸气和傲骨,不服输,不轻言放弃,尽我所能,以求无愧我心。然而有霸气但不可霸道;有傲骨但不可傲气,这是一个个人性格的问题了,不再多言。队内的气氛也很重要。我很喜欢能动学院辩论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不管什么时候,队里总是一团和气,给人以归属感,很温馨。希望沧海桑田之后,这一点会作为一个传统,历久弥新。 既然参加游戏,就乐在其中好了,如果我们关注的是辩论本身而非辩论赛这样的形式,输赢就显得很无所谓了,也就不会在没有辩论赛的日子自我沉沦,把日子过得颠颠倒倒了。既然参加游戏,就总会有game over的时候。就像下载完毕,就要断网关机;就像球赛结束,就要沐浴更衣。游戏结束的时刻就像一个门,从门里的喧闹亢奋走出来,走到另外一个世界。可能这个世界清静了许多,可能这里会有许多譬如学习之类让你头疼的事情,然而必须清楚的看到:这个世界也是属于你的世界,而且可能比门里的世界更真实,更残酷。其实我们在学校所面临学习方面的压力,很像现实生活中社会的生存压力——学业终结的时候也就是学生生命终结的时候了。所以作为学生,至少要能把你的生存问题解决了,才能说其他方面的成功与否。然而在交大这样的学校里,解决学习问题的途径,只能靠自己,靠努力,靠解决学习问题本身。看不明白这个问题是要吃大亏的,呵呵,我就是一个例子。然而辩论本身是不是就必然影响学习那?回头想想并非如此。其实在平时学校的各级比赛进行的同时,我们都不是每时每刻都在思考辩论,事实上也无需如此,除去上课、自习、吃饭、睡觉和内务时间,剩下的就已经足够了。只是我们太懒,还不懂得怎样才能高效的利用时间罢了。我一直很佩服校队的大师兄路一鸣博士,他当年是辩论队的队长,每天除去必要的训练外,还经常自觉加练,努力思考,但是他的成绩从来没有下滑,最后以年级成绩第一的身份保送研究生。其实这样的师兄师姐还有很多,所以,问题不在辩论,而在我们自己。 作为曾经的辩论队员,可以负责任的说,参与辩论,是有益的。但是由于现在我们所处的社会功利了一些的缘故吧,总是有人会发问:辩论有用吗?发问者本身已经是有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了,所以对这些人来讲,辩论是没有用的。原因很简单:社会是不需要辩手的。然而“社会是不需要辩手的”这句话,或许又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其一,社会无论怎么发展,是绝对不会出现“辩手”这一职业的,所以辩论不可能成为谁的最终归宿;其二,只有辩论着的辩论者才能称之为辩手,也只有在辩论场上才会出现辩手,所以如果把辩论的状态带到了生活中,可能就会带来这样或那样的麻烦或矛盾,这是应该避免的。 褪去了上述这样的功利色彩,辩论就是有用的了。哪怕从辩论中你只是明白了问题往往能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或者只是通过辩论结识了一群和你年龄相仿的青年才俊,就已经是很大的收获了。就我所了解的人而言,还没有发现一个参加了辩论,不但毫无所获,反而失去了很多东西的倒霉蛋。至于总是从某个角落跳出来的,高喊辩论无用的家伙,应该是因为他们太懒,懒于尝试,所以根本没有真正领略到辩论的风采;或者他们懒于真正的去思考辩论,以及辩论存在的意义。若是这样,我倒是真的要很严肃的鄙视之了。 辩论者通过辩论观察、思考、反思,并通过肯定——否定——肯定的模式使思维螺旋上升。从某种角度上讲,每一种进步,小到一道高数题目,大到人类社会,都是经过这样的过程得以产生。成功的辩论必然基于成熟的思考。在我看来,辩论所带来的最大痛苦也正是思考本身:往往思考的越多,越深刻,就会感到更多、更大的痛苦,而不间断的思考,会使思考者陷入苦思冥想的痛苦的无间道之中。然而敢于辩论的人敢于思考,并乐于用思考证明他们的存在。同时他们敢于梦想,然而敢于梦想,就已经走出了走向成熟的第一步。其实每个人对于每件事情的感悟都会不同,对于辩论,亦如此。感悟无所谓对错,有感悟总比没有感悟要好。 其实本不想写这个东西的,因为多少都有将我的想法加诸于读者之嫌疑。然而最终写出来,也算是我对自己的辩论生活的一个盘点,只是显得空洞无力,不知所云,无聊于说教,贻笑大方了。权以此文做个分界,罢笔之后,我便可真的只作一个辩论的普通观者了。 此时想起当时的一句戏言:“如果你爱他,让他辩论——因为辩论就是天堂;如果你恨他,让他辩论——因为辩论就是地狱”,不禁会心一笑。呵呵,新年快乐。 孟 2003-12-27 2: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