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喜欢打桥牌。喜欢的原因之一是桥牌是一种非常不依赖牌好牌坏的牌戏。当手上拿了一手的大牌时决不是件好事——因为那意味着要得到极高的分数才能抵消因超过平均牌力而要补贴给对手的imp分值。而正规的桥牌比赛则更加公平:用“复式桥牌”。 “复式桥牌”的规则是这样的:(以中美对局为例) 每队要出四名队员,各分为两对。然后同时在a、b两室开战。如果a室里中国队坐南北方向,那么在b室,中国队的另一对选手就要坐东西方向。计算机控制的发牌使一局的16/32副牌顺序在两室完全相同——一支队在a室拿到的牌会按相同顺序出现在b室另一支队的手上。最后把a、b两室的得分各自相加评出优胜者。这样就彻底地消除了牌力对牌手的影响。真正体现了两支队的实力。如果把这种思想用在辩论赛里,可以考虑这样的赛制: 方法一: 一场辩论赛结束后并不立即宣布比赛结果,而是休息半天到一天的时间,然后让正反双方互换把同一个题目再辩一次。 但这样做的弱点是明显的:时间将拉长近一倍。进而使资金、评委的劳动、场地的占用……都大大增加。而且还要考虑对前一场比赛结果的保密。 方法二: 改原来一支队出3-4人的规则,一支队可以出6-8人,分为两队。在a室和b室就同一个辩题同时开赛而正反方交叉。由两组评委同时为两边打分,综合评判出获胜方和最佳辩手。 这样做的弱点也是显而易见的:时间虽然未见加长;保密也不用考虑。但却要同时占用两块场地;原来的5-7名评委现在要10-14名。资金方面也自然要增加。但优点也有:增加了辩论队上场队员的人数,让一些幕后队员可以走到台前,增强了参与性。 方法三: 前两种方法的综合。一支队出6-8人。先各出3-4人进行正常比赛——此时其他队员进入全封闭状态。比赛结束后,结果暂时不公布。稍事休息立即由刚才未上场的队员按正反方交换的方式再比赛一次。两次分数加总后得到双方的总成绩。 这个方法减少了场地占用,也在相当程度上压缩了时间。兼有了前两种方法的优点。但弱点是评委听完第一场再听第二场,不仅不容易集中精力,也容易让第二场的评判受第一场双方表现的影响。 不过至少在目前,这三种方法还有一个很大的缺陷——难以在校园内部辩论赛上推广。如果说一支校队要找出6-8位能征善战的辩手还不是一件很难的事,那么要一个系、一个院找出这么多人就太因难了。在校园内,绝大多数辩论队都是一人队,好的也不过二人队。能一次出三位高手的实在是比凤毛麟角还凤毛麟角。要他们一次出6-8位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即使全国、国际大专辩论赛用了这种方法,高校内部的辩论赛也只能用其他赛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