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本地歌曲创作发展到了后期,无论在旋律、歌曲或曲风方面,都已经渐渐摆脱早期的框框。。。。。。虽然在迈入90年代以后大量的创作与唱片工业结合,但这并不意味所有的创业都商业化,还是有一群创作人在努力的支持原创,而像全国性的海螺新韵创作比赛、第五台歌曲创作比赛等推广本地创作的活动还是有的。”希望接下来的日子里,本地创作“能渗入每个人的心,并且能成为观察大众文化的一个橱窗,可以拟出社会人心的走向和广大民众需求,能反映民间的景况的一种文化,被人认同。让我们真正的拥有我们的歌,因为别人的歌总是别人的心声,感觉还是很遥远的。” 以上两段文字,是1999年度南方学院中文系文凭阶段一篇毕业论文的结语。因为这篇文章其他的部分,都是关于马来西亚各个流行歌手的介绍和歌唱风格,过于冗长,所以没有把它写下来。这篇论文的题目<无特定风格下的多元性创作--80年代本地歌曲创作发展论述>,论文指导老师安焕然,而撰述者是---戴佩妮。 当年要写这样一篇学术论文,需有相当勇气,毕竟文献资料太少了。这位小妮子访问了两位本地音乐人(张映坤和陈温发),又不知从哪里搜罗,弄来了不少80年代(市面上早已买不到)的歌集专辑、歌曲发表会手册、宣传海报和剪报等一手资料,来组织撰述了这篇毕业论文。 论文从80年代本地创作歌曲的发展概况:南北马的现代诗曲之风(如宽柔中学合唱团师生陈徽崇等人,将天狼星诗社的作品入曲),中马激荡工作坊的成立,及北马天蝎星歌谣组的呈现,约略评析了当时本地创作歌曲的创作曲风、文字和演绎特色,并诚恳地点出了当时本地歌曲的困境。以大专学术水平看,这篇论文还算是写得不错的。 如果没有记错的话,这篇论文的最后完稿,还是在台湾的某间酒店写成的。老师的批阅,也就只好在这种超越“空间”下进行。那年,21岁的她,正为其歌唱事业独自远赴台湾“打拼”。有点固氮、带点抱负,似乎又满怀期望。 记忆中的佩妮,是个很有个性又讲义气的女孩。碰到喜欢上的课,就坐在第一排,眼睛大大的望着老师。老师讲到精彩之处,笑最大声的是她。但碰到她不感兴趣的课,总是和她的同党坐到最后一排,“有空”就冷冷地应酬笑笑。 对佩妮印象最深的,倒不是她的歌,而是她的舞蹈造诣。当年马华文学馆开幕礼上,她还曾以自编的现代独舞,演绎了温任平的<流放是一种伤>,备受赞赏。她练舞时,总是那样的陶醉,视若无睹旁人的存在(在宽柔中学时,早已如此)。 近日收拾旧物,偶拾起小妮子2002年所送的<<just sing it:爱过>>专辑,它在专辑封套上写有几句话:“老安:一直都没有忘记你说的‘做小人物也要有大气魄’/愿快乐/戴佩妮”。 一直都没有给这位很有个性的学生写些什么,只因我仍有所期待,期待她能交出更深刻更好的作品出来。 媒体总是爱炒八卦新闻。什么房租名心中第一名啦,什么我们同“性”相吸啦,记者们追得乐此不疲。写写其他的吧!就写写一位老师对一位学生的印象和期许。 文章作者:安焕然 (戴佩妮学院时期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