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孙小爱 于 2013-1-23 16:27 编辑 * j: r1 a4 u( T8 n; ]* `- J
; b! J! ?0 @1 X5 j. p: [
立论陈词:
( ]; w: E4 I0 o) t谢谢主席,大家好。
4 W" p- B2 o2 r1 f今天我方的观点是:拍后不买,蔡铭超的行为是东方智慧! i# a# h, E1 |5 t0 P7 H: _8 U
显而易见,今天我们来讨论的,是他的这种行为归属哪一类,我们都知道,判断一件事或一种行 为,决不能单单看这件事或这种行为的表象,而要深挖其本质,通过本质和表象的结合,我们才 能给行为定性,这才是客观负责的,这才是给行为定性的标准。) u J4 a/ I8 c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什么叫做言而无信,言而无信,很简单,就是说出了话但是没有去做,可值 得我们深思的是,凡是说出了但是没有去做的,它就都是言而无信吗?
! A' O( L1 N9 l* [+ q$ S% y# E再者,今天的辩题关系到了东方智慧,我们都知道智慧,但是东方智慧却是个抽象的概念,在这 里我向大家明确一下,国家教育部人文社科专家组成员、浙江大学法学教授张应航的著作《东方 智慧》已明确指出,东方的智慧的核心标准是计谋权术,西方的智慧的核心标准是发明创造。按 照东方智慧,牛顿遇到诸葛亮,肯定被诸葛亮玩得找不着北,谁敢在诸葛面前谈天才?而按西方 的智慧标准,诸葛亮不过是一个擅长计谋的政治人物而已,连一个高等数学方程式都解答不了, 谁敢在牛顿面前谈智慧。这就是东方智慧的定位,也是东方智慧和其他地域智慧的差异。
# H0 `/ z% F% W0 \. X! L既然我们提到了给行为定性的标准是表象和本质相结合,那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蔡铭超的行为到底 是哪一种。拍而不买,我们直接去定性为言而无信,因为我们只从表象去看,只看他拍到了,没 给钱,就武断的说他是言而无信了,根本没有去深究事情的背景和本质,也没有去考虑当时所处 的紧迫的环境,又没有顾及国家和民族大义,显然是不公平的、不负责的、是无法服众的。+ P* x' C! J* M3 s1 k `
退一步来讲,姑且让对方辩友给他扣一个言而无信的帽子,可对方辩友不清楚这样的一个事实, 拍卖成功是在凌晨3点,拍卖代理商佳士得承诺把两件文物送到蔡铭超身边,但是8点,国家发表 了一个声明,声明两件文物不能通过海关,佳士得又说自己没有能力,既然法国承诺在先,又无 法达成承诺,谁才是言而无信呢,这时候蔡铭超不付钱反而成了言而无信了吗?
! ^& X# d# b- @0 W' e. Q( w好,再退一步来讲,如果两件文物,蔡铭超不拍,就会被别国买走,形成了国宝刚离虎口,又入 狼穴的状况,国家负责拯救流失文物的副总干事牛宪锋也承认,当时流标是最好的情况,因此, 在当时紧迫的环境下,不管蔡铭超是否用的方法合理,但是他用了最有效的方式,来保证文物不 被落入他手。虽然不付钱,可让文物处在一个成交期内,通过这样一个时间差,更好的为我国政 府和法国政府交涉争取了时间,竞拍是明修栈道、不买是暗度陈仓,争取时间是缓兵之计,蔡铭 超的行为都是为了保护国宝文物而不计个人得失,这些计策都是出自三十六计、孙子兵法、太公 韬略的东方智慧的典型,事实证明也是行之有效的,我们还能简简单单的通过其行为表象去判断 他是所谓的言而无信吗?
( @/ ~ A/ w( X! c% L1 x- h. D8 z因此我方观点是:拍后不买,蔡铭超的行为是东方智慧!
3 e+ `4 S% s! x9 m B: V3 l1 h3 c5 N' D2 m9 b( K; s
反驳辩词:2 R' E+ s1 D, f/ F+ N
谢谢主席!7 K5 W$ X9 z% {. ]8 p
非常感谢对方一辩慷慨激昂的立论陈词,虽然十分的有道理,但是我方还是不能同意。为什么呢?是因为对方辩友没有理解清楚我们今天辩论的核心和意义是什么!
# z. ?3 s0 E, W( ]9 Y" X2 E首先,我们今天的辩题不是比较关系也不是对立关系,它在事实层面并不存在一定的矛盾,是在价值层面进行了一个相对合理性的选择关系的讨论。是分析对蔡铭超行为怎么评价才合理,而对方辩友论证的什么以暴制暴等等,我方是不会这样去理解的。我们为什么说他的行为是东方智慧而不是言而无信呢,是因为对方辩友刚才在论证的时候是说他具有了言而无信的这种感觉,这真的是言而无信吗?这样真的能构成一个必然的判断吗?为什么我们不会这样认为呢?我给大家举个例子,好比我拿着一把刀对不对,周围的人感觉到我像是要去杀人,可实际上我拿这把刀只是想去切西瓜呀。所以说,我们只凭拥有一种感觉就去判断的话是不合理也是不公平的,就不会是一个中肯的评价。而且对方辩友又说了一些言语,只能说明蔡铭超具有了这个行为的表象性质。难道我们去评价一个事物一个人,只需要去看它的表象而不去看实质性的东西吗?当时的境遇是多么多么具有压力,蔡明超不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国家的文物在他国人手中来回的流窜,这样的情况下他于心何忍,我们作为中国人又于心何忍呢?他在那种压力之下居然能够做出这样的选择,我不敢说他这个真的是一个最好的选择,可是在当时这真的是再当时的境遇之下的一个唯一的选择了,他能找到这个选择真的体现了东方智慧。东方智慧的核心标准就是运用计谋谋略,和以发明创造作为核心标准的西方智慧不等同。东方智慧使得他做出了这样的选择这样的处理,这更突显出了东方智慧,但他并不能称为言而无信啊。因为它虽然具备了言而无信的表面性,但实质性并不是这样子啊。我们只有看其表,谋其里,才能名其真理啊!1 D' B" W" c9 r8 l- M. s/ y
谢谢大家,我的反驳完毕!* L0 _1 O5 U3 K6 l# x
. g- L" A2 `$ _5 l( l8 m' ]$ f攻辩小结:
& P0 Q7 z I e" R* G8 H4 {谢谢主席,首先我先纠正下对方辩友在刚才的攻辩小结中的一个错误啊,这个仁义礼智信它是我们东方道德的一个参考,而不是智慧的一个参考啊。
1 V5 h' X. O" s& Y+ ]. r+ ?, i, Y其次,对方辩友还是混淆了一个概念,他说这个言而无信和这个东方智慧是互相具有包含的,可并不应该是这样子的。因为在我们今天这个价值命题之下,它既然能产生矛盾,就是在讨论哪种评价更加的合理,我们今天辩论的核心和意义是什么?是蔡铭超他拍后不买这种行为出现了,摊在我们大家面前了,我们该怎么去评价他这种行为,怎么样给他一个中肯、公平、合理的评价,这才是我们今天辩论的关键,也是辩论的意义所在啊。而不是对方辩友之前说的他应该怎么做,他什么样的目的是正义的和不正义的,或者他更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手段。我们不是在辩论这个,所以请求对方辩友还是要回到我们今天辩论的核心上来。
4 X! d. i4 @: [) \" G* I为什么说对方辩友在以偏概全呢?他们在评价这个言而无信或者东方智慧,仅仅是只看到了行为表面展现出来的东西,我们要知道,事物或者行为它包含了表面,还包含了背后的境遇给我们的压力,还有环境带给我们的这种魄力,等等等等很多东西。如果我们去评价一个行为只看到他的表面的话而不去看他更深层的东西,这是不是以偏概全的诡辩了呢?而对方辩友你们总是拿言而无信的弊端和我们东方智慧的表面去论证,这是第二种以偏概全的诡辩啊!所以还是希望对方辩友能够更清晰和详细的和我们进行讨论你们观点因为什么而成立吧!好,谢谢大家!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