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694|回复: 14

2009年暑假政策性辩论交流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8-27 16:55: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夏雨辰 于 2009-8-27 18:48 编辑

在八月十五号和十六号两天,上海政法学院和上海大学、同济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四个学校举办了一次政策性辩论的交流赛,涉及到的辩题有“我国是否应该在刑事诉讼中设立一事不二诉的原则”、“我国是否应该废除司法考固定录取比例”、“我国是否应该废除强制戒毒”、“我国是否应该取消高中文理分科”和“我国是否应该取消男女同龄制度”(顺便给个视频的链接http://so.youku.com/search_video/q_%E4%B8%8A%E6%94%BF%20%20%20%E8%BE%A9%E8%AE%BA
这次交流赛举行的非常成功,成功之处在于他暴露了两个很重要的问题,而这样的问题是跟属于政策性辩论以及奥瑞刚赛制本身的。
第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所谓的“常识体系的崩溃”,因为交流赛很大的一个亮点就是发生了选手质疑第一天评委的评判标准以至于第二天换了评委。评委的评判到底如何,个人不做评论,但是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质疑就值得深究了。个人以为问题在于评委事先没有公布自己的评判标准以及自己什么时候会用自己的“常识”介入,更加重要的是评委没有公布自己的“常识”的标准。因此就导致了评判之后选手质疑评委的评判准则。与此同时说一个技术性的环节,就是在第一天评委还是采用过去的那种评委退席共议的方式,然后给出判决。个人以为这样的评判程序非常不好。理由有二:第一,评委之间的实力往往也是不同的,特别是碰到低年级评委和高年级评委同时评判的时候,这个时候的退席共议往往就变成了高年级的评委“教育”低年级评委如何评判的阶段。同时,即使高年级同学不是故意要去“教育”低年级评委的时候,往往高年级评委只要说出自己的判决,低年级评委是不会去反对的,大部分情况下只是会去询问这样判决的理由,并且把这样判决的理由牢牢记在心里,如获至宝,作为今后自己判决的方向。这样的情况在我们自己的协会以前的评判中也是经常会发生的。第二当评委共议的时候,往往会说出自己的常识和心证。。这个时候其他的评委在心里就有可能用自己的心证进行赞同或者反驳,特别是不同风格同年级的评委之间,因为双方一般性谁也不服谁,往往会导致在心里代替场上的选手进行反驳。。这样就变成了评委之间的辩论。因此,个人认为,以后的辩论评委上去点评一律应该采用独立评判的方式,就是评委一个个上去吧自己的评判和理由说出来,不要讨论的环节。
对于评委评判标准这个问题,个人以为参照台湾的方式较好。。就是事先评委把自己的评判标准,自己何时会介入已经自己所认为的“常识”都写进去,让选手事先可以知道,并且有权利选择回避某些自己认为风格和style不合的评委。这样双方选手都认同的评委的点评往往更加容易获得双方的认可。
第二个问题也是和评委有关,但是却不是跟属于评委,反而是因为政策性辩论本身的特性有关。政策性辩论本来是一种国会的政治辩论,也就是说他本身是为了解决一个问题而存在的程序。因此,对于辩论双方的实证和理性要求都是比较高的。(外国的议会里面的议员和议长基本可能看作那些国家的精英了)因此他们的学术型和专业性都非常高。比如他们在讨论一个关于教育的法案的时候他们下面听的评委往往是教育方面的专业人士。在讨论经济政策的时候下面听的议员也往往有经济博士,硕士,博士后的身份。但是作为一个竞技性的辩论游戏,这样的设置就会让门槛变得过高。首先当涉及到一个很专业的辩题的时候没有专业知识评委甚至会听不懂场上的选手在说什么,而又专业知识的评委往往不是辩论界内部人员,因此可能他的自我的心证就非常的厉害,从而导致偏向性非常严重,而辩论界内部人员虽然辩论技巧懂,但是如果不做过准备的话在专业辩题上就会导致盲区。
个人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要幸苦一下裁判了。就是在组织比赛的一开始就要告诉裁判辩题,裁判和辩手同时准备,对于专业知识背景去了解。这样在场上才可以不会对台上的辩手说的话如同听天书。
但是这样的方法显然只能解决评委的专业性门槛问题,对于政策性辩论的推广依然有很大的阻力。因为在社会分工越来越大的今天,隔行如隔山,如何让一个观众对于专业问题有至少一个基本背景的了解,本人至今还没想出办法。各位大侠可以集思广益。
最后至于比赛本身打的如何个人不做评价,反正视频链接有了大家自己可以去看,有些视频拍的有些模糊,不过幸好声音还是能听见的。
发表于 2009-8-27 20:10:18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一下!!!谢谢楼主分享视频~~~~~~
发表于 2009-8-27 20:10:25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一下!!!谢谢楼主分享视频~~~~~~
发表于 2009-8-27 20:13:5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  LZ  分享  
   支持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8-27 21:09:20 | 显示全部楼层
嘿嘿。。。再做个无奖竞猜。。。猜猜视频里哪个是楼主
发表于 2009-8-27 22:55:58 | 显示全部楼层
终于看到视频啦~可惜听得不太清楚哈~
发表于 2009-8-28 00:54: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七叶 于 2009-8-28 00:56 编辑

恩,这是我们第一次自己搞定录像,以前都学校弄的。所以缺乏经验,录像机放太远等等,以后会注意

对于这次奥瑞冈的比赛,因为裁判问题有小插曲,所以选手会比较关注裁判,而我会比较关注比赛目的和结果。
举办这次比赛的初始目的对于我们协会来说在于:
1.利用暑期空余时间,不至浪费
2.为政策性辩论进行推广活动,增进与各校的交流
3.使用新出的辩题,锻炼新题,锤炼其可辨性,为11月政策性八校赛辩题作准备
4.锻炼新生,为他们在开学后成为下届教练热身
5.增加比赛机会,让选手有更多比赛打
因为这5个目的,在交流赛开始前两个月,我们就分组开始制定辩题及辩题解释,并讨论进行删选。而之后的比赛分配由1至2名高年级选手与1至2名低年级选手组队参赛,5场比赛我们总共有13名选手参赛,以达到大家都能得到锻炼又保证质量的目的。
对于这次比赛的结果,我们认为我们协会于这次比赛表现的质量不是很高,没有打出奥瑞冈赛制太多的精髓和优点,原因有很多,主要在于题目的第一次接触准备深度不足,还有选手过于铺开等,希望大家见谅,也能知道政策性辩论的精义不止于此。
这次另外三所学校,上大是奥瑞冈的老学校。华政和同济都表现出了对奥瑞冈赛制的一定理解与把握,特别是前来观看的复旦的同学所表现出来的对赛制特点和规则的理解,都让我们感到非常的高兴与兴奋,我们相信,奥瑞冈赛制将会在中国大陆得到更好的发展

饿,感觉官腔了。。。好吧,总之谢谢大家,大家加油~
发表于 2010-1-7 05:32:5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新生,对政策性辩论很感兴趣。但是,我有几点学长说的,我不是很明白。
   辩论的辩手,不是应该顺应听众的水准么?还是要坚持自己的说法,不需要理睬观众的状况?
  还有啊,我觉得,很多时候,生活中的专业问题,不需要辩论的,只要把证据列出来,报告写出来,图表做出来,问题自然就么有争议了? 那么,我很不理解,我们大辩论到底是要讨论什么,目的又是什么,我作为普通人能学到什么?
发表于 2010-1-7 20:36:2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 莫大


    辩论理应是一项实用性极高的技术,辩论的根本目的在我看来依然是在于说服,对方辩手本着立场的限制不可能在赛场上被说服,那么作为辩手,说服的对象基本就是评委和观众,辩手讲一大堆观众评委都听不懂的东西,从而说服他们的可能性是极小的,其实关键不是在于内容,而是在于阐述内容的方式,同样一个观点或价值,高水准的辩手可以用很通俗易懂的方式让听众接受,而水准一般的辩手往往会把简单的问题搞得很复杂,从而大家都听得一头雾水,就像我现在这样,呵呵呵。

即便是政策性辩论赛,也没见过哪个辩题是“可不可以”“能不能”而往往依然是“应不应该”,只要依然是价值判断,那么就必然就牵涉到不同价值比较标准从而导致观点分歧的问题,数据也好,例证也好,都只能证明在本方的价值比较前提下,本方立场的正确。所以,即便是看似铁证如山的问题,也可以从价值反思的角度来予以辩驳。作为一个大学生参与这样的辩论赛,既不可能凭借我们有限的知识和信息把一个问题研究透彻,也不可能在有限的比赛时间里,把我们的研究成果完整的呈现。所以,还是我一开始说的那样,辩论是一项实用性极高的技术,我们在大学打辩论赛,无非就是修炼这样的技术,不仅仅是口头表达能力,反应能力,更应包括资料搜集、处理能力,观点筛选、提炼能力,以及最重要的,价值反思能力。而表达不过是这一系列工程的最终输出手段。我一直相信,辩论能让一个大学生在全方面的素质得以极大的提升。
发表于 2010-1-7 23:09:5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 莫大


    政策性辩论的一个特点在于,一个政策性辩题,一般先由双方比拼事实层面事物,再比拼价值层面。也就是说,证据逻辑的力度,要强于辞藻演绎和说服技巧。换句话说,政策性辩论的特点是来解决问题的,而不是一种纯粹的表演。但,一个平衡的辩题,往往在事实层面是能够打平的,于是双方辩手会在价值层面上比拼。辩手的主要说服对象为评委,而非对方辩手,因为作为政策的提出者或者反对者,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不一定要说服对方,而在于说服掌权者,即评委
发表于 2010-1-7 23:39:09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两位前辈的帖子,我还是有疑问提出,前辈们别嫌我水准次,问题傻就行。我不知道国家大事是怎么决定的,所以我只能观察生活中的情况。我看了所有这个版面的文章,我觉得政策性辩论,似乎是用来解决现实问题的,所以我觉得,谈政策性辩论的特点,还是希望前辈们多结合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实际情况来讲。
   我想知道的是,在生活中,决定一个方案是否会被推行,除了利益分配,还有些什么。因为,我觉得,如果
假设,我要申请学校批准通过一个活动,这样一个现实问题,有哪些要素是决定,领导会不会同意的。因为很多学生活动,实际上和学校没有什么大的利益关系。这样,我比较好理解,谢谢。
发表于 2010-1-8 00:04: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七叶 于 2010-1-8 00:05 编辑

回复 11# 莫大

我不能算是前辈老人,只是普通同学把
恩,这是个很标准的问题。因为我们很难否认,决策贯通于生活各处。如果要做活动,一般按政策性辩论框架如下:
需求性:今天你办这个活动的原因,或学校需要帮你做这个活动
根属性:做的这个方法能够很好的解决办这个活动
解决力:做的方法,具体怎么做
损益比:办这个活动对你社团的好处和坏处,或对学校的好处或坏处
校方被你说服的原因于是在于:
1,他们需要帮你做这样的活动,原因在于XXXXX(即活动利益)
2,这个活动的方法能够实行,且能达到初始活动目的,即他们的利益
3,这个活动的别的坏处和好处的对比,使其觉得办此活动的必要性

其实个人认为,所谓的辩论思维,所谓辩论,所谓政策性辩论,在商人、律师、执权者中都会广泛的有思维上的体现。他们不会是傻瓜,随便就能用煽情来忽悠,要找到说服他们的理由还是先说服自己比较好
发表于 2010-2-25 02:50:0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 同济皓皓


    恩,辩论评委不懂专业知识,就深入浅出嘛。专业评委不懂辩论,就用专业去说服。
   关键是表达啊。。。
   如果说是因为做比较难的话。。那就努力去做,还做不到只能说明你还不够强而已~还需要进步,(*^__^*) 嘻嘻……
发表于 2010-4-7 13:20: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道该活动是否会延续~今年暑假有没有类似活动~参加院校范围是否可以扩大一些
发表于 2010-6-14 10:13:22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华语辩论网 ( 粤ICP备20050268号-1 )

GMT+8, 2025-9-1 13:23 , Processed in 0.05730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