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苦竹 于 2009-7-7 20:22 编辑
近来孤灯苦雨,夜夜凄风,不是悲秋,胜似悲秋.阴霾正合深沉反思.职天气之故,更学近来思维中的"大乱"已陷自己于凄然.所谓无染是净,无系为脱.少分牵念顾及便少分心事重重.辩士之心,理应如是豁达罢.只是这乱乱治治,纷纷扰扰之间,守住一方定力,何其之难.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震痛是所得之始.于是笔蘸酣墨,属闲散之文以明思自勉.
古之游山川河泽者,必先入境后出境,方见真淳.入则观山河之细腻微妙,品石泉之清丽多情;出则览江山之豪迈放浪,得天地之伟袤胜大。此曰情景相融。这由微观及宏观之境,极显景色之张力,扩心胸之容纳。辩论理应相通。于微观宏观处上下考量,细细品读,获益应匪浅。只可惜近来我入境内如迷局,正翘首期望跳出。这跳出是一种心胸的开合张弛,是浩然之气的回环往复。诚然,辩士贵在一心胸——广大可由一尘举以观万象,细腻应如一叶落而伤清秋。辩场上所谓“气场”或许便指由内而外的“浩然之气”。
内在气质是种底蕴、修为,是人生的厚重感。此外,辩士还应具备思维能力。练思辨能力,习思维方式。知识的内化是对资料的占有与重复。唯书香墨慧方能启迪心智,调动思维。思维不止于理性,而是“发诸理止乎情”。理性地建构或解构乃为理性与情感的融会贯通。我一挚友常于先哲思想前感伤涕零,叹旧国古风,惜今世不足。情至深处因理至深处。看透才会有感悟。故书前的啼笑癫嗔乃是理与情的结晶。辩论实为理智之广厦,情感之家园。
语言是思维的直接显示。游龙走笔之时,笔锋见精神;高谈雄辩之时,舌锋见气宇。文字是思维与语言间的逻辑,或曰二者之合作。执笔至此,可恨我束笔墨于高阁甚久,笔尖锈渍遍生。只得重新将其从沉沙中取出,自将磨洗以视君。等到笔尖寒光凛凛,怕还需时日罢。民谚有语“话是拦路虎”极言言辞之重要。思维与评议的同步性是我之顽结,语言欠精练、力度、杀伤力。语言是思维的习惯。欲重筑语言,也尚需打磨。
故俯仰古今以养其气,放眼诗书以博其智,开襟醉卧以陶其情,苦磨一笔以锐其文。
横斜游笔,不知所言。空自轻叹,近时之思,以铭吾生活,志我韶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