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756|回复: 5

【轻松搞笑】历史上的佛道辩论--狂禅三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7-6 23:48: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元宪宗八年(公元1258年)七月,蒙哥皇帝命令亲王忽必烈主持召开了第二次佛道辩论会。地点在上都的开平府,论题是辩论《老君八十一化图》和《老子化胡经》的真伪与否。
   在此之前举办的第一次辩论会,是由蒙哥汗亲自主持的。在那次的辩论之中,道教由全真道的掌门人李志常出马,但还是令人难堪地输了。那次辩论会后,道教不得不在寺观、财产、经文等方面,对佛教做出一些让步。
   等到这第二次的辩论,全真道已经无路可退了。后面是万丈悬崖,到底是桃木剑还是金刚杵管用,就要看道士们的表现了。
  
   全真道精英全出,“头众”——正方一辩为掌门人张志敬真人,副辩有蛮子王先生,道录樊志英,道判魏志阳,讲师周立志等200多人。不仅人多势众,而且还准备充分。据说光是参考书籍就拉了几车来!
   但相比起反方辩友佛教,全真道还是逊色不少。佛教方面的“头众”是少林寺的主持福裕禅师,光是这一点就让全真道很是头疼!因为如果文斗不行,大家一拥而上打群架。全真道的武功,和少林寺比起来,恐怕还是远远不及。
  
   更何况,全真道的主要辩手群,大部分都来自全真道的根据地京城白云观。而佛教那边不仅北地高手尽出,还来了不少外援。西域诸国的法王、土蕃藏地的喇嘛听说了有这事,都千里迢迢赶来助拳。其中比较厉害的有两位:大元朝的掌管佛教事务的国师那摩,和西藏来的大法师八思巴。如果说,大家对前者还比较陌生的话,那后者的名字就应该是如雷贯耳了。看过黄易《破碎虚空》的朋友都清楚,这位八思巴先生,是个一拳可以把月亮都打个缺口的顶级高手!
   最后算起来,佛教方面出场的辩手竟然多达300多!其中囊括了佛教各派几乎所有大寺庙有名的主持、长老,以及外援那摩国师、八思巴国师、西蕃国师、河西国僧、外五路僧、大理国僧等等!就差印度和泰国的和尚没有来了。还好大家都是文明人,不喜欢打群架,否则那天全真道的道士们,一个也别想完整地回白云观去。

   道士们一看这阵势,个个头皮子发紧!老实的便拿出本《真灵位业图》,挨个念祷神仙的名号,希望太上老君关键时候显灵,保佑后辈子孙逃过这一劫数。更有些临战退缩之辈,这时便拼命在厚厚的《道藏》中翻检,希望能找出“土遁术”的口诀来。
   但是已经晚了!辩论的评判,儒家的代表尚书姚枢宣布:大元朝第二届佛道辩论会正式开幕!

  按照大家先前的约定,如果佛教方输了,担任主要辩手的十七名僧侣,将留上头发,乖乖地跟着张真人回白云观当道士;如果道教方面输了,十七个主辩道士便不得不削发为僧。相比起来,似乎道士们吃亏比较大,因为不管怎么说,少了头发也算是损失了一样东西!
  
   辩论会开始!大家的辩题《老君八十一化图》和《老子化胡经》。一说起这两部“经书”,和尚们就恨得直咬牙!
   这本伪经是西晋时期,天师道的“祭酒”王浮所造。这王浮当年和一个叫帛远的和尚“争邪正”,当然,王道士同样差点输掉了裤子。回到家中,王浮祭酒痛定思痛,觉得佛教的体系完整,教义深奥,道教还真拿它没有办法!
   怎么办?自己又没有本事另起炉灶。王浮灵机一动,干脆来了个釜底抽薪,编出了这本《老子化胡经》:您佛家是厉害,俺承认。但您知道么?佛家这一套啊,全是俺们道教的祖师爷老子李耳先生教的!
  
   老子当年骑青牛出函关之后,便下落不明了。这给后来人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空间。有人说,他像彭加木同志一样,不幸在戈壁沙漠之中,光荣地殉职了;有人说,他刚一出函关就遇上了劫道的。您知道的,那年头治安不好,李耳先生老大一把年纪了,又骑着头肥肥的青牛,让人不眼红都难!还有人说,李耳先生去关外旅行考察了一圈,见没有什么意思,便打牛回朝,继续在京城做他的图书馆馆长……
   但道士们对以上的看法明显地不屑一顾:老子是什么样的人物?能被几个劫道的敲闷棍?——大家难道忘记了?孙猴子大闹天宫那一回,老子先生悠闲地站在云端之中,一边和观音姐姐聊天,一边顺手摘了个手镯扔下去,便成功地敲了那死猴子一次闷棍!
 楼主| 发表于 2009-7-6 23:50:2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王浮这本《老子化胡经》中,李耳先生是个忙得喘不不过气来的人物,在各个历史时期中,他在中国西方跑来跑去,一会儿化成这个,一会儿化成那个。当他在中国时,便是老子李耳先生。创立道教有馀闲的时候,还顺便培养出了一个杰出人才——孔夫子!在外国,尤其是天竺国的时候,他便化身为佛,开班授课,教育当地的各族人民。当然,中国话当地人是听不懂的,老子只好采用印度古梵语,写下来的讲义便是佛经。
   这就回答了老子出函关后的去向问题:到印度发扬国际主义精神去了!
  
   道士们一看到王浮的这本《化胡经》,立刻欢天喜地地跑到庙里翻给和尚看。他们告诉和尚:“搞了半天,你们那一套是出口转内销啊!说到底咱们都是一家人嘛,早知道还斗什么斗?来来来,大家握个手,所谓“历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啊!”
   和尚们大怒!满腔愤怒像三昧真火一样喷了出来:“我呸呸呸哟!就凭你们那几下子也配?拜托造假也讲究点专业水平好不好?里面不少字句还是照抄佛经里的呢!”
  
   的确,这本书造假的水平很低劣,稍微一看便能指出满纸的破绽。本来大多数和尚都是不屑一顾的,但到了全真道全盛时期,事情发生了了重要的变化:全真道的道士们,在李志常的默许下,竟然用雕版大量印刷《化胡经》及其衍生作品《八十一化图》。印好了之后,白云观的道士像发小广告一样,站在街上四处散发。见人就往怀里塞,搞得街头巷尾到处都是!
   是可忍,孰不可忍?和尚们通过官员和王公贵族,把情况反映到皇帝那里去了。于是道士们的噩梦就来到了:此时的元朝皇帝蒙哥,早已经皈依佛教!

当年那场辩论,喇嘛教僧人八思巴年方23岁,据说是被来自克什米尔的那摩国师破例推荐,才可以参加的。但就是这个年轻僧人,在辩论中步步紧逼,把全真道的辩手们逼到了墙角。
  
   一开始时,双方辩论的是理论上的问题,如果全都写出来,大家都会被闷死。不过,从那个阶段开始,道士方面就有些招架不住了。我们都知道,道教在理论上的钻研比较粗糙,实在蒙不过去的时候,就用玄而又玄的语言来搪塞。所以后人拿到一本道经,常常看得莫明其妙。普通的读者,便会打心眼里佩服!心想如果看明白了里面的话,估计离成仙也不远了。但佛教的僧人,尤其是喇嘛僧,从小就得受严格的经学训练。一见到那些深奥得变态的语言,简直比见到如来佛祖还开心!经他们仔细一推敲一分析,那本《老子化胡经》就变得像面筛子一样,左看右看都是漏洞。
   据史书记载,道士当时或“无答”,或“不曾闻得”,或“不敢持论”。最后,他们被逼得没有办法,便像和刘三姐对歌的秀才一样,左拿一本书,右摸一本经出来,不停地引经据典。企图采取浑水摸鱼的战术,乱拳打倒老师傅。
  
   也是忙中出错,他们最后一次举起来的书本,居然是儒家的经典之作《史记》。八思巴抓住机会,展开了绝地攻击!他问道:“汝《史记》有化胡之说否?”
   道士们老老实实地回答:“没有。”
   八思巴又问:“你们那位李耳先生所写的经书是叫什么?”
   道士们又老老实实地回答:“《道德经》。”
   “除了《道德经》之外,李耳先生还写了什么别的经书没有呢?”
   道士们不敢乱说,只好再次回答,“没有!”
   八思巴紧接着追问:“《道德经》中,老子有提到过半点有关自己化胡的事情吗?”
   “……没有……”
   八思巴打出了他的最后一记拳头:“最有权威的历史书籍《史记》中,没有说过化胡这么一回事;你们李老君自己写的书里面,也是连个影子都没有提。——其为伪妄明矣!”
   书中记载,辩论到了这里,“道者辞屈”。总裁判尚书姚枢站起身来,当众宣布:“道者负矣!”
  
   在场的道士们脸色惨然,僧人拉拉队则是一片欢呼。但事情还没有完,忽必烈在旁边幸灾乐祸地乐了半天后,觉得还不过瘾。便一摆手,说了声“且慢”。然后回头对道士们说,你们平时常常当众夸口,说只要你们持咒,就可以“入火不烧,或白日上升,或摄人返魂,或驱妖断鬼,或服气不老,或固精久视。”——今天天气好,大伙儿都在。俺给你们一个机会,让你们当众表演一下。如果真的可以做得到,没有问题!俺照样判你们赢,如何?
 楼主| 发表于 2009-7-6 23:50:54 | 显示全部楼层
表演什么呢?“服气不老”和“白日上升”耗时太久;“固精久视”呢,又怕在场的女同胞看起来不好意思;“摄人返魂”技术上太难,您至少得找个新鲜的死人吧?“驱妖断鬼”也不好,一是现场没有妖或鬼敢跑出来,二是可能会吓着小孩子……
   这么办吧!——来人啦,给我烧一大堆火。多添几块木柴,烧旺一点。让俺们一起,欣赏道长们表演“入火不烧”!
  
   类似的故事在唐朝时候曾经上演过,当时唐太宗喜欢道教,就把佛教领袖法琳和尚关起来,说:“你们和尚不是吹嘘说,只要一念观音菩萨,刀枪碰倒你们的光头都会折断么?这么办吧,我关你小子七天,让你念个痛快。七天之后,我再用刀砍你的秃头,看你们的观音菩萨会不会来救你!”
   七天之后,唐太宗狞笑着把法琳提了出来,刀搁在脖子上,问:“你的观音菩萨为什么不来救你呀?是不是你没有念够呢?”
   哪知道法琳神色不动地说,“我一句观音菩萨都没有念,我念的是陛下您的名号。”
   唐太宗诧异地说,“念我有什么用?我又听不到。”
   法琳从容地回答:“从陛下的丰功伟绩来看,已经具备了观音的品德和才能。陛下就是观音,观音就是陛下。”
  
   不用说,唐太宗听了是嘴都乐得合不拢。法琳和尚利用他脑袋的小部分——嘴巴,挽救了脑袋的其它部分。二战时期,美国的巴顿将军有一句名言:“快,去抢救有口才的人!”可见,口才在要命的紧急关头,是多么的重要啊!
  
   道教里也有不少口才好的人,例如前文提到的张继先天师,他回答宋徽宗的话,就堪称口才的经典之作。可惜的是,这些人才一个都没有出现在元朝的白云观里。参加辩论的道士们,看着面前这堆熊熊烈火,一个个都傻了眼!
   如果你没有真本事的话,最好能够有几分小聪明;如果连那几分小聪明都没有,那就只好表现你最后的优点了——诚实!
   道士们老老实实地承认:不会。不敢跳进去。跳进去要烧死。道书上说的都是假的。
  
   道士们这么老实,倒出乎忽必烈的意料之外。本来他是想借机发发脾气,砍掉几颗杂毛老道的人头,看来是不可能的了。
   忽必烈多少有些扫兴,他宣布,将全真道的十七个主辩道士,押送龙光寺,落发出家为僧。将他们道冠、道服挂在长竿之上,让远近民众知晓。《老君八十一化图》等伪经及雕板,统统烧毁;相关碑刻和塑画之像,予以清除。
   正因为如此,后来《老子化胡经》这本书,便在世间绝迹了几百年。人们再次发现它的时候,是在敦煌的一个洞窟里。至于《化胡经》衍生出来的《八十一化图》,却是好好地保留了下来。
   不过,保留的地方比较幽默——它是被保留在佛家的书籍里。和尚们赢了这次的辩论,心里一高兴,便详细地记载下来了辩论的过程和论题。他们做事追求精益求精,便耐心地一条一条地列出“八十一化”的原文,然后一一给与批驳。后世的学者们,便以这种奇怪的方式,读到了“八十一化”的原文。
 楼主| 发表于 2009-7-6 23:53:55 | 显示全部楼层
之后是伟大的回帖:

网友1:恶心!佛教算屁!他们研究出来什么东西了?
火药是道教炼丹的副产品,算术也是道教衍生而来,中医也是道教首创,此例尚颇多!
佛教做过什么?只知道伸手要钱,更可笑是某些庙的大师,为了让”善男信女”给钱方便居然还整个什么卡,你要捐钱直接给他打卡里!
佛教在他的原产地,印度只能算一个三流教派,不知道如来佛干什么去了,只是我为中国十几亿被佛教蒙蔽双眼的”善男信女”叹息啊!

网友2:楼主的文章多少有誉佛毁道之意,对于辩论你还是多看看古书。了解道家的不争思想,以及多了解一下当时辩论的史记。

网友3:以胜为喜的僧人,不知还有几分慈悲剩下.
连几个愚昧道士都放不过,端端要依赌羞辱,法眼不见彼痛,纵得了天下,又如何度得了天下.
 楼主| 发表于 2009-7-7 00: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公元1258年,哈喇和林的“万安宫”内举行了一次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戊午佛道辩论大会,这次辩论大会的主持人,就是忽必烈,不过他那时还不是皇帝,只是藩王。




这次佛道辩论大会根由是怎么来的呢?原来自从全真教长春真人丘处机受到成吉思汗召请西游花剌子模之后,全真教派从而得以在中国北方大肆推行。丘处机死后,全真掌教尹志平、李志常等极力扩充道教势力,常与佛教争夺寺院及田产,侵占了梵刹四百八十二所,还毁了一些夫子庙,改作道观。为了扩大宣传全真道,全真教道士们基于腐朽夷夏思想,错误地认为,丘处机西游向成吉思汗布道,是应了历史上“老子化胡”之谶。因此李志常将《老子化胡经》及《老子八十一化图》刊印流布,以壮声势。





道教徒们这些错误做法引发了佛道激烈矛盾冲突,当时的少林寺长老福裕忍无可忍向当时的蒙哥皇帝上书,他在上书里指出:“道士欺谩朝廷辽远,倚着钱财壮盛,广买臣下,取媚人情,恃方凶愎,占夺佛寺,损毁佛像,打碎石塔……,占植寺家园果梨栗、水土田地。”还在上书里指出“谤讪佛门”的《老子化胡经》和《老君八十一化图》是“破灭佛法,败伤风化”。蒙哥于是在他执政的第八年,下诏命忽必烈亲王召请各地僧、道两宗,并包括儒者在内所谓“九流名士”到哈喇和林的万安宫聚会,围绕道教的《老君八十一化图》、《老子化胡经》等进行辩论。




在这次辩论大会中,年仅22岁的吐蕃僧人八思巴以严谨的逻辑、高超的辩才在佛道大辩论之争中取得压倒性胜利。西藏的《萨迦世系史》对于八思巴这场胜利描述比较简略——“于是,遵照皇帝之命,八思巴与多年修习道教的道士辩论,折服了所有道士”。




而在元代释念常所撰《佛祖通载》里则详细生动精彩跌宕地描写八思巴在一场连续发问唇枪舌剑中大胜全真道士的情景——




帝师曰:“我天竺亦有此书。汝闻之乎?”




对曰:“未也。”




帝师曰:“我为汝说,天竺频婆罗王赞佛偈曰:‘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当其说是语时,老子安在?”





道不能对。




帝师又问:“汝《史记》有化胡之说否?”




曰:“无。”




又问:“老子所传何经?”




曰:“《道德经》。”




曰:“此外更有何经?”





曰:“无。”




曰:“《道德经》中有化胡事否?”




曰:“无。”




帝师曰:“《史记》中既无,《道德经》中又无,其为伪妄明矣!”




道者辞屈。




由上文可见自幼受藏传佛教辩经传统下成长起来的八思巴与宗教理论体系粗糙的全真道士们辩论完全不在一个等级上,八思巴步步发问可谓是直指要害,游刃有余。道教所伪造出来的老子化胡之说在八思巴的严密设问之下可谓是破绽百出,伪劣荒谬于史无证之处暴露无遗。




在辩论胜利之后,八思巴本人也以生动的文笔描写了他得胜之后的畅快淋漓的心情,文章至今保留于《萨迦五祖全集》里,其文为:




祈愿吉祥!




向上师及文殊菩萨顶礼!向以狮子吼声摧破执有无等一切恶见之正觉佛陀顶礼!




当具足福德利乐及大智慧之人主颁布诏命,使讲论清净教法之箭装上正理金刚之尖利箭镞由善辩勇士从天界射出之时,那些致力于仙人之道、具有预知未来的慧眼和神幻之力但受俗世习气熏染而念恋尘世、难入解脱之道、追随太上老君、虽然精习自己的教法但自吹自擂近于疯癫的道士们,铁石般顽固的心肠也染上清净佛法的金粉……




八思巴本人由于在这场辩论会中大出风头由此得到忽必烈的更大信任,从此为他以后成为大元帝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忽必烈即帝位的中统元年,八思巴就被封为国师,并赐给玉印,从而统领天下佛教。后来的至元元年,忽必烈还设立总制院管辖全国佛教和吐蕃僧俗政务,让国师八思巴来当家。而至元六年当八思巴苦心孤诣研制出“八思巴文”后,忽必烈十分高兴,随后下诏封八思巴为帝师、大宝法王,还把乌思藏地区十三万户指定为八思巴的供养地。




由于八思巴地位在元代的独一无二,因此他与全真教道士们这场口舌之斗则随着众口相传而妇孺皆知脍炙人口,成为日后元代小说的绝好题材。如元代古本《西游记》里就将八思巴这段故事演义而成唐三藏孙行者师徒在车迟国和虎精伯眼大仙及其徒弟鹿皮斗法。 而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描写二十多岁的诸葛亮为实现联吴抗曹大业,在江东舌战群儒,将东吴一干文官们说得无辞以对,这一生动小说笔法很可能就取材于青年八思巴的舌战群道。因为,《三国演义》里这一辩论情节,其实纯属虚构,在《三国志》里是没有记载的
发表于 2009-7-7 09:44:5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想起我当初辩论队面试,问我对辩论看法是啥,我就举了孔明舌战群儒和骂死王朗的例子.按照今天的看法,孔明的打法属于唱高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华语辩论网 ( 粤ICP备20050268号-1 )

GMT+8, 2025-10-5 11:22 , Processed in 0.05061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